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干预作用研究
2020-07-27王芳梅李芳芳
王芳梅,李芳芳
(德州市中医院,山东德州 253000)
患者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颈动脉斑块后,逐渐导致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等状况,斑块附着在动脉内膜上导致脑血栓的产生[1]。 经过及时治疗后可缓解其大部分临床症状,但易出现偏瘫等后遗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 常规护理仅对患者的生活起居及用药指导进行护理帮助,早期康复的护理方案是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能够指导其配合康复训练, 更好辅助达成护理及治疗效果。 该文针对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于该院接受护理的脑血栓患者88 例进行研究, 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及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自理能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记录和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受护理的脑血栓患者88 例, 通过完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研究两组,例数分布为对照组(n=44)与研究组(n=44)。对照组患者男30 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44~88 周岁,平均年龄(64.75±3.25)周岁。 研究组患者男28 例,女16 例;年龄范围为42~89周岁,平均年龄(65.28±2.72)周岁。 患者年龄、性别等数据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了解护理研究的相关知识,并得到患者的同意签字。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引导患者按时用药,对患者进行起居、饮食护理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1)疾病、治疗教育。 根据患者年龄高低、并发状况及治疗方案等制定优质的护理方案。 配合有效的治疗告知,对治疗期内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告知。 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对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配合预后的延续治疗及护理;(2)心理健康引导。 向患者讲述康复成功案例有助于患者对康复建立信心,减少患者的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出现[2]。 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给予患者更多的家人支持,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根据患者的个人爱好、行为习惯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3)肢体康复护理。 从床上基础活动开始,引导患者借助外力翻身、起坐及移动,并逐渐减少外力的干预。 一方面可以减少压疮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肌肉组织进行适度活动。 然后对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牵伸、肌力、转移、步态等运动训练。 避免急于求成的高强度锻炼,减少对患者关节的损伤度。 引导患者对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基础动作进行自主作业,自主实现自理行为也可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 对失语患者多进行日常讲话沟通,增加语言发音训练,进行单音节发声练习,鼓励患者自主说出生活用词, 从而恢复患者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 引导患者培养听音乐、绘画等兴趣爱好,振奋其的精神和情绪,对患者进行精准动作训练,例如拾豆子、投球、算数等手脑协调性活动[3];(4)科学生活习惯。 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舒适整洁,完成每日消毒工作。 对患者进行饮食的调整、作息时间的规范,戒烟限酒。 患者通常治疗时间较长,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所以日常护理十分重要,保证患者食用营养丰富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面瘫等后遗症造成的呛咳出现[4]。 良好的运动计划、科学的饮食习惯及作息时间可以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治疗。
最后对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自理能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
采用NIHSS 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分(满分42 分):正常0~1 分;轻度1~4分;中度5~15 分;中-重度15~20 分,重度21~42 分。
采用Barthel 评分表对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评分(满分100 分):无需依赖100 分;轻度依赖61~99 分;中度依赖41~60 分;重度依赖0~40 分。
采用Fugl-Meyer 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分(满分100 分),其中上肢评分满分66 分,下肢评分满分34 分。
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低,自理能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越高,脑血栓的临床症状改善越好,致残率越低,肢体康复护理应用效果越好。
记录和分析两组护理效果,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明显的改善,改善情况大于80%以上,即可将其归为痊愈;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有明显的改善,且改善程度在20%~80%,即可归为有效;当以上的情况患者均没有任何变化, 且改善的程度小于20%,即可将其归为无效;计算公式: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有例数×100.00%。
记录两组护理满意率,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表进行评分, 当得分在80~95 分即可归为很满意;当得分在65~79 分,即可归为一般满意;当分数低于65 分,即可归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一般满意之和。
1.4 统计方法
该文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选取的88 例脑血栓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护理方式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计量数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分、自理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采取(±s)形式表达,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自理能力评分
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自理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自理能力评分对比[(±s),分]
组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自理能力评分对照组(n=44)研究组(n=44)t 值P 值10.18±3.35 7.89±3.27 3.244 7 0.001 7 59.98±7.46 81.56±7.35 13.668 6 0.000 0
2.2 护理后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
研究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运动功能评分上肢 下肢对照组(n=44)研究组(n=44)t 值P 值40.86±10.32 49.27±10.13 3.857 6 0.000 2 27.83±3.27 30.45±3.25 3.769 5 0.000 3
2.3 护理效果
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护理满意率
研究组护理满意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对比[n(%)]
3 讨论
脑血栓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以猝然晕倒、意识不清、半身不遂、言语、智力及肢体障碍等。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患者通常出现同一侧上下肢、面肌及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脑血栓的常见后遗症[5]。 脑血栓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沟通能力及肢体控制能力较差,护理成为了其治疗到康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护理介入可以降低脑血栓患者的致残率,从而保证患者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常规护理中,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了解欠佳,导致其治疗配合度不足,且出现偏瘫等后遗症后需要更为针对性的恢复指导[6]。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这也对医院内治疗及护理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常规给药治疗等护理的基础上,应对患者采取早期康复的护理模式,入院开始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等工作,对治疗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康复成功案例等进行讲解,提升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认知度,从而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配合度,对预后患者的自我延续治疗管理有一定积极影响。 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有效引导,从而提升其配合程度。 增加运动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是早期康复护理的关键,运动训练的增加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肢体康复, 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可以增加患者治疗信心,辅助肢体康复的达成,从而达到尽快改善脑血栓区的循环血液,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
该文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式,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接受常规护理患者,自理能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接受常规护理患者,且护理总有效率和满意率均高于常规护理患者。 因此,早期康复护理方式,可以达到快速抑制患者的脑血栓症状发展,降低致残概率,提高护理应用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对脑血栓的护理中,使用早期康复护理方式,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较高,早期的康复护理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降低了患者出现偏瘫等后遗症的概率,从而降低了致残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普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