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康复
——穴位埋线疗法

2020-07-27贾天鹏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顽固性

贾天鹏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人民医院针灸科,甘肃定西 748200)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遭受病毒感染后由于面神经受损导致的面神经所支配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面部肌肉紧张度减弱的一种疾病[1]。 顽固性面瘫则指周围性面瘫超过2 个月仍未痊愈,顽固性面瘫临床非常棘手,患者常经久难愈,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文献报道[2],中医对于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顽固性面瘫,治愈率普遍不足50%,临床效果差强人意。 为进一步提高对于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该院对各种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穴位埋线疗法可持续性地对神经肌肉形成刺激,改善面神经功能与长期不愈带来的肌肉萎缩现象,临床效果满意。 特选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该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00 例,其中50 例应用穴位埋线疗法,与另50 例常规针刺配合中西医药物患者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有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歪斜,鼓腮漏气,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无法完成抬眉、闭眼动作的临床表现,可伴有面部麻木、僵硬感,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病程超过2 个月;(3)年龄18 周岁以上。 排除标准:(1)中枢性面瘫;(2)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4)面部有烧烫伤、手术、外伤史。 根据以上标准共纳入100 例患者,患者年龄18~64 岁,平均(44.7±4.3)岁,其中男56 例,女44 例,病程62~143 d,平均(96.3±6.2)d,(House-Brackmann)H-B 分 级I 级0 例,II 级3 例,III 级25例,IV 级43 例,V 级29 例。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并同意,上报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研究。

1.2 分组

该研究开始前预期纳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 根据就诊顺序与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案的标准,每组顺序纳入病例,满50 例为止。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t=1.250,P>0.05),性别比较(χ2=0.162,P>0.05),病程比较(t=1.871,P>0.05),分级比较(χ2=0.24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中西医药物治疗,西药包括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2片口服,3 次/d,以营养神经。 中药给予的中药颗粒剂,以牵正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处方白附子、僵蚕、全蝎、黄芪、桂枝、丹参、赤芍、红花颗粒制剂各一小袋,1 剂/d,温水饭后冲服。

对照组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患侧下关穴(直刺0.5寸)、太阳穴(向地仓方向平刺1 寸)、印堂穴(向攒竹方向平刺1 寸)、攒竹穴(向阳白方向平刺0.5 寸)、鱼腰穴(向攒竹方向平刺0.5 寸)、四白穴(向睛明方向斜刺0.5 寸)、颊车穴(向地仓方向平刺1.5 寸)、地仓穴(向颊车方向斜刺1.5 寸)、翳风穴(直刺1 寸),其中下关穴与翳风穴入针后以平补平泻法捻转,其它穴位不做提插捻转, 采用微弹针柄的方法使患者获取针感,针刺1 次/d,针刺6 d 休息1 d,针刺至患者痊愈或未痊愈但治疗满45 d 时评定疗效。

研究组进行穴位埋线治疗,使用0 号胶原蛋白线进行埋线,选取穴位与对照组一致,进针方向与对照组一致,但进针长度与对照组针刺深度不同,其中下关穴、翳风穴所用胶原蛋白线长度为0.5 cm,其它穴位均为1 cm,埋线针刺入深度以能够将胶原蛋白线送入且不露出皮肤为度。 应用酒精棉签消毒后,使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按上述方案进针埋线,出针后压迫针眼,使用酒精棉球覆盖,医用胶布粘贴,保护24 h后即可揭下。 术后2~3 d 针眼完全愈合后可每日用手按摩埋线穴位,畏惧者可将手摩擦生热后按置于穴位上。 穴位埋线每14 天进行1 次,为1 个疗程,治疗直至患者痊愈或未痊愈但治疗满3 个疗程时评定疗效。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均需注意避风寒。

1.4 疗效评定

参照H-B 分级制定以下标准:(1)痊愈:患者面部表情肌恢复正常,眼睑闭合完全、鼓腮不漏气、额纹出现,麻木等异常感觉消失;(2)显效:患者面部症状明显改善,H-B 分级降低2 级或以上, 但未达到痊愈标准;(3)有效:患者面部症状改善,H-B 分级降低1 级;(4)无效:无明显改善,H-B 分级未降低。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

研究组治愈例数与总有效例数均高于对照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0,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治疗满意度

对照组治疗满意度,非常满意32 例(64.0%),基本满意5 例(10.0%),满意5 例(10.0%),不满意8 例(16.0%),满意度为84.4%,研究组治疗满意度,非常满意40 例(80.0%),基本满意7 例(14.0%),满意1 例(2.0%),不满意2 例(4.0%),满意度为96.0%,满意度比较(χ2=4.000,P=0.046<0.05)。

3 讨论

中医称周围性面瘫为“口僻”,亦名“口歪(喎)”“口喎僻”,俗称“吊线风”,临床常见而多发[3]。 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炎,侵袭的神经为面神经核以下的神经,以抗病毒、营养神经为主要治疗方法,但临床疗效差强人意,许多患者疗效不佳,超过2 个月而不愈,转为顽固性面瘫[4]。 中医认为面瘫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热邪外袭导致面部经脉失于濡养,筋弛纵缓不收。 正如《灵枢·经筋》中所说:“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而我国古代医学典籍《内经》中所言,“足阳明之筋……其病口僻,急者目不合,热者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者筋弛缓纵,不胜收故僻。 ”证属筋脉失养,气血亏损,壅滞不通,肌肉纵缓导致。 对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既可以对患者进行针刺的机械刺激,又可以使得患者产生持久的长效针感效应, 线可以在体内作为一种蛋白被机体逐渐吸收,可以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持续性刺激,可以将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效能增强,同时线也可以对穴位和面神经主要分支的分布区产生刺激,使得气血调和,经络流通,可以将面部血液循环加以改善,将神经组织营养物质和肌肉的紧张度进行增强,将神经变性降低,从而加速患者恢复麻痹神经功能。

研究应用穴位埋线法对顽固性面瘫进行治疗,研究组50 例中痊愈32 例(64.0%),总有效48 例(96.0%);对照组痊愈18 例(36.0%),总有效41 例(82.0%)(P<0.05),应用穴位埋线的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应用针刺治疗的对照组。 崔梦媛等[5]以透刺法为主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治愈率42.0%,总有效率83.6%,与该研究对照组相近, 该研究对照组采用针刺进行治疗,其中透刺刺法应用较多,但与该研究研究组差距较大,显示出穴位埋线较为显著的效果。 穴位埋线疗法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效果如此突出,与对患者面部神经肌肉的持续性刺激具有密切关系。 埋线疗法能对穴位、神经以及整个中枢产生一种综合作用,使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加强,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加快,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其营养状态得到改善[6]。 胶原蛋白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胶原蛋白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 d 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穴位埋线与针刺相同,都是刺激穴位,激发人体面部的正气,促进面神经的恢复[7-8]。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对于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借鉴应用。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顽固性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