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区景观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0-07-27陈秀远张思群李祎森苏同向

园林 2020年7期
关键词:景观评估评价

陈秀远 张思群 李祎森 苏同向

居住区景观是衡量居住区环境以及居住水平的标准之一。中国居住区景观建设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及问题,大致分为三阶段:(1)简单绿化式。20世纪50至80年代,景观在逐步规范化的住区中以点缀形式存在,居住区绿化总面积及人均绿化面积少、植物种植及配置方式单一,同时后期维护管理不够专业[1]是此阶段的主要问题;(2)盲目模仿型。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于对西方国家的崇拜和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出现了“异域风情”“欧陆风”等景观偏好,表现为盲目采用国外树种、滥用水景与大草坪等,强调视觉效果而忽视实用性与功能性[2],缺乏对使用者的心理考虑[3];(3)综合多元化。目前“以人为本”被更多地运用到规划中,设计风格更加多元化,且注重对环境氛围的塑造,但尚存在文化内涵与个性的缺失[4],部分生态技术性问题如海绵城市的运用[5]、与城市各板块分区衔接[6-7]等亟待解决。

1. 知网关键词词频统计

综上,居住区景观演变过程中,问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人们对风格形式的关注弱化,需求上更加倾向生态化与功能性。为综合考虑居住区景观的社会性、生态性、人文性,创造出最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居住区景观,景观评价成为一种映射参考与度量标准。居住区景观评价研究偏重与思路方法不尽相同,相关研究日渐受到关注[8]。为更有效率地总览居住区景观相关研究,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热点,文章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研究比较目前研究进展,为中国居住区景观评价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1 文献筛查及归纳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分析案例主要来源于LAF官网上获取的LPS(景观绩效系列)从2010年起至2020年4月所有案例研究论文调查结果。

在知网中以“景观评价”为关键词,筛选已发表的景观评价研究,且隶属于学术期刊与硕博论文的中文文献,共计文献1 822篇。对其进行关键词词频分析(图1)。

目前国内对于“景观评价”研究分别在宏观范畴、研究角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并有如下特点:(1)关注点较全面,基本覆盖景观领域的相关范畴,但分布不均;(2)以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受到较多关注,发展较为迅速;(3)对景观评价的方法选择有一定关注度,并已尝试运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角度进行研究;(4)居住区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不足,为景观评价发展中的研究盲点与短板。

运用高级检索以“居住区”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得到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121篇,在景观评价类文献中占比约为6%。以同样的方式在万方数据进行检索,得到以“居住区”“景观评价”为关键词,并隶属于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的中文文献69篇,去除两个数据库中重复文献,共剩余文献139篇,涵盖9个不同学科。而后在Web of science中搜索关键词“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valuation”,得到2001年至今共197篇文献。

根据上述文献资料归纳整合,并根据国内专家建议,以“居住区景观 因子”“居住区景观 人群”“景观绩效”“绿色住宅”等为关键词再次检索,拓宽研究外沿,将文献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以组构本文分述方式。据此建立本文逻辑框架:从LPS中有关居住区景观的相关案例分析前沿研究方法及侧重,对中国居住区景观研究发展趋势提供思路;从国内居住区景观研究侧重点为分类论述依据进行全面论述;整合国内居住区景观评价制度和政府支持程度,提出未来展望。

2 居住区景观评价及研究方法

2.1 景观美学评价研究

中国主要的居住形式是封闭式居住区(Gated community),故国内在居住区景观方向的研究较多。相较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以研究视觉效果的景观评价更为主流,近年也出现部分对生态效益的评价研究且常针对部分要素:如对居住区植物景观(图2)、水景(图3)[9-10]、硬质铺装[11]和局部景观(入口[12]、停车场[13]、公共空间[14]等)等构成要素的美学或生态评价。

国内常用于居住区景观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美景度评判法(SBE)。该方法最初用于森林景观评价,基于心理物理学划分人群,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美景度评估,处理数据后得到居住区美景度的影响因子及占比。常用于对居住区植物景观的研究,如罗茂婵等对居住区植物景观的视觉景观质量研究[15];周春玲等将植物要素、小品(图4)、水景纳入考量范围[16]构建居住区绿地美景度评价,也倾向于就事论事地评价视觉质量。(2)语义差别法(Semantic Differential,SD法)。基于心理物理学,以语言为量度进行景观视觉效果的定量分析[17],根据空间环境特征选定形容词进行评定,在居住区景观中常用于场景视觉效果的综合评价。(3)BIB-LCJ法。同样是基于心理物理学的方法之一,是SBE以及LCJ优点的综合,关注不同人群的审美态度[18]。其常用于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同时也常与SD法共同使用,从心理物理模式和认知方法模式构建模型。其他常用方法如AHP、决策树法及专家德尔菲法等均能量化研究对象的目标层各因子[19-21]。

2. 居住区植物景观

3. 居住区水景

4. 居住区小品

5. 居住区绿化

2.2 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随着城市生态理论研究成为关注焦点,各界学者对居住区景观生态性关注日益上涨。在景观评价方面,基于构成因子的某一方面的生态效益,如居住区植物的固碳能力[22](图5)、景观的雨水利用[23]等均有涉及研究,一般使用AHP法以及专家征询法进行评估,或设定国外生态小区现状为标准。然而中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于2001年就已定制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提出了生态小区各系统建议设计指标,却鲜有在景观领域被运用,更多地停留在缺少实例分析的探讨研究或是和景观关联性不强的纯工程技术层面,和景观关联性较低,割裂性严重。前者缺少评价体系的逻辑性评判,而后者更着重于建设的方式与技术,评价体系往往建立硬性的工程类指标。而目前中国生态小区还未得到完善发展,有待进一步从不同角度以及跨专业的视域进行研究[24]。

诸如此类的评价研究多以细部为重点,有的甚至只关注构成因子的某个方面,探讨或解决一个问题,而并未涉猎整个居住区的总体评价;或主观性较强,不确定因素过多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不强。但这些研究也为居住区景观评价体系的构建打开了视野,提供多方位、可行性强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参考。

2.3 以居住区人群为导向的景观评价研究

随着国内学者对人本理念的理解深化[25],许多居住区景观研究从居民,即以人的角度为切入口重新思考问题,出现以不同人群为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国内研究主要关注儿童及老人、物质与精神需求、邻里间亲密性和私密性保护,同时居住区公共设施和服务设计是否合理,以及交往需求和社区归属感的程度等都成了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26]。居住区设计、住宅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外环境等因子也都随之成为健康人居环境的组分并因此获得关注[27]。在建筑景观领域,相关研究切入口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以不同人群的需求出发,探讨住宅区景观空间是否满足其身心需求,其中老年群体与儿童成为最主要研究对象。目前中国正处在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发展阶段,在景观建筑行业中重点体现在对适老化的空间环境、住宅等的研究探讨[28]。依据老年群体身心需求,适老化景观中的公共空间、交往空间、步行道路(图6)到整体化的空间布局等方面均有涉及,但景观评价体系的构建尚有欠缺。而基于儿童生理、心理需求特征和环境行为分析,同样做出侧重不同的居住区景观(图7)研究。另外考虑到老幼群体在居住区中使用的时空要素和环境需求,针对两个有天然关联的特殊群体的综合居住区景观研究也应运而生[29-30]。

(2)从考虑全体居民的需求层次出发,研究各年龄阶层均有需求的景观并进行评价。此类研究常基于人体舒适度或居民满意度[31]、环境心理需求[32]等,以人的行为、心理为评价准则对住宅区景观进行评价。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包括针对互动式景观[33]、基于邻里交流[34]或依据居民行为等角度[35]进行的居住区景观评价,或针对人群保健需求的居住区保健型景观设计研究等[36]。

6. 居住区步行道路

7.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

8. 居住区水景

9. 居住区植物景观

(3)基于人本理念从居民使用感受进行评价,多针对部分景观。基于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模式下的研究应用也能体现对居民使用感受的重视。华南理工大学吕慧等对居住区水景POE评价[37](图8)、朱奕婕等对居住区植物景观(图9)的POE研究等[38],表明利用POE模式可更好地从人本理念的角度建立居住区景观评价体系。随着人本思想进一步发展,研究方向逐渐演化出基于居民直观感受的五感评价方式[39-41],如基于居民行为对居住区声景观的评价[42]、光环境及光污染[43]的评价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使用人群的各方面感受加以关注,从细微处出发比较居住区的优劣分别。

以上三个角度组成了对人本理念的全视角理解。而目前大多研究仅基于感性进行探讨或评价,未构建评估体系;少数建立评价体系的一般用SD法进行演绎,或利用POE对景观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未具备完全的权威性并偏小众,在居住区景观评价研究中占比偏小。

2.4 景观绩效评价研究

2.4.1 国外景观绩效研究现状

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编写了一套建筑绩效评价方法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旨在更合理地运用资源,建造健康绿色、环境友好型建筑。其中LEED for Neighbor Development(LEED ND)特异性针对社区建筑[44]。2010年,风景园林基金会(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LAF))在此基础上提出景观绩效的概念,建立景观绩效系列研究计划(Landscape Performance Series(LPS)[45](图10)与师生研究组、设计师和客户合作,进行了超过150个案例(Case Study)的研究,覆盖近20种类型的景观,并在研究中以景观效益为目标,针对个案特性对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量化评估,实现全面的综合考量,在现有资料中最具权威性。

由于国外并不倡导“封闭式社区”,西方传统住宅一般为独户式,而私有社区仅是中上阶层住宅开发模式的一类[46]。因此在已完成的150个不同类型的景观绩效评价案例中,并没有形同中国小区开发模式的案例。其中与居住区景观有重叠的研究案例分别为:社区、社区花园、独栋住宅、多户住宅。

(1)社区相关案例。其中以社区为研究对象的案例如:位于沃思堡的农业社区Harvest,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出发对该社区进行量化研究,详细强调社会效益[47]。位于纽约州伊萨卡的新建生态村EcoVillage案例,因其以绿色社区为核心,着重量化考察生态效益[48]。另一社区案例The Middle Blue River Basin Green Solutions Pilot Project[49]根据城市下水道联合溢流问题,以雨洪管理为重点,作出可持续绿色方案绩效评估。High Desert Community[50]甚至只评估了该社区的生态效益和建造成本。综上,在针对大尺度景观评估时,研究者从该社区建造目标和完成情况为首要评估切口,针对该地区特异性问题,着重考虑三个效益中的某一或几个效益,适应性地运用LAF提供的景观绩效评估指导手册。

(2)住宅相关案例。相对小尺度的住宅景观绩效评价,鉴于其私人性质,社会效益的评估稍显困难。如位于芝加哥的One Drop at a Time住宅项目[51],设计自给自足的水文系统,评估着重考虑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生态效益和成本问题。另一项住宅评估为Cascade Garden Residence[52]主要考虑住宅对小环境和视觉效果的完成度。LAF针对家庭住宅的绩效评估,更着重于经济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多体现在建造和维护成本;生态效益一般针对于对微气候的改善和节能方面[53]。

2.4.2 国内景观绩效研究现状

2019年末,北京林业大学郑曦教授工作室搭建的景观绩效评价系统(LEPS)上线(图11),国内首次出现系统性的景观绩效评价体系。同样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考量指标,对包括社区公园在内的9类绿地类型设置不同的预设指标集并对北京地区的绿地景观进行可量化评价,是国内对绩效评价研究应用的成功尝试,但目前受到地域因素限制,且不提供针对居住区附属绿地的考量指标,适应性方面尚须后续推广研究。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总结,可得出以下结论:(1)LPS景观绩效评价可根据研究对象的类型、设计目标和所处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形成面向评价对象针对性强的景观绩效评价,具有全面性、系统化、可量化的特性。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评价的实际运用中,多运用LPS作为参考进行综合评价。(2)LPS自提出以来长期存在于国外住区的相关景观案例研究中,而国内基于此对居住区的景观评价实例运用还未成型。(3)住宅领域的景观绩效评价具较高研究价值,亟待国内外学者持续关注,并在跨学科维度上探索更具适应性及科学性的评价体系。

3 居住区景观评价制度性发展

在美国LEED for Neighbor Development出现数年后,中国于2001年编写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11年更名为《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健康人居环境的宗旨出发评价住宅建筑及外部物理景观[54]。评估体系中,景观和外部环境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在住宅区选址时,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占区位选址分数的15%。而评估体系中的住区绿化、空气质量、日照采光、噪声污染等均和居住区景观设计有密切的联系。在500分的总分中,居住区环境设计大类便占据100分的分量,在其他类别中和景观有关的二级分类同样较多,包括绿化用水、地表径流等,主要以满足特定条件即可得分的形式算出总得分。生态住宅评估是中国对居住区建设重视性的体现,反映中国对绿色建筑的重视和该领域研究的发展,但以单指标评估的形式,仅从技术层面出发,对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避而不谈,缺乏一定的全面性。2015年国家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增加对社会、人群需求等评判方向,但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止针对住宅建筑而面向所有民用建筑,景观在其中的占比较小且考虑面狭窄。居住区景观、建筑、居民密不可分,国内相关评价内容和标准均体现对生态住宅和环境的重视,但单独针对景观的权威评价体系尚未形成,未来的研究任重道远。

10. LPS官网首页(https://www.landscapeperformance.org/)

11. LEPS绩效官网图(http://lap.bjfu.edu.cn/perform/)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既有居住区景观评价的研究对象、方法、思路进行分类汇总,并梳理国内景观评价制度变化。

(1)以居住区为对象景观评价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研究基础,但在景观评价类研究中占比较小且相关实际运用案例不足,同时居住区景观评价对其景观要素在生态、美学等局部性研究上较深入,已有研究方向与方法较为模式化并以点的形式呈现,而综合考虑与全面评估依然欠缺,在整体性与创新性上均有待加强。因此需要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如研究某种因子的对应多种方法以及其适用性比较,形成整体性、板块性、跨学科、多维度的评价指标方向参考,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因子整合,进一步完善优化居住区景观整体评价体系,构建具有可操作性、普适性强的居住区景观评估机制。

(2)除了景观评价的硬性评价标准,对人群需求感受性因素的量化评价指标[55]有待完善,建议将人的体验感受的评价方式同样进行整合,在已有的多种评价模式上寻求或建立更合理直观的量化模式,与上述硬性指标共同组成居住区景观评价的整体性研究体系,并可推广至更多具有相应需求的领域。

居住区作为城市重要组分,对其景观的评价能够直观反映出人与景观的关联及需求,因此如何更好地对居住区景观进行评价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国内居住区景观评价研究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希望通过此研究为居住区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提供参考,以期未来居住区景观的提升,这对于居住区乃至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亟待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重视。

猜你喜欢

景观评估评价
景观别墅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评估依据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