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观营建视角的草原游荡型河流保护实践
——以海拉尔河湿地公园为例

2020-07-27JingqingLu

园林 2020年7期
关键词:河流草原公园

Jingqing Lu 冯 杰 余 畅

1草原游荡型河流的概念和特点

1.1 草原游荡型河流的概念

根据地理学学者的释义,游荡型河流隶属于冲击型河流,是河沙在历代冲击下长期演变的产物[1-3]。其特征包括:(1)断面宽浅、多次分叉和汇聚;(2)其演变特点复杂,洪水暴涨暴落,同流量下的含沙量变化大,纵向冲淤幅度大;(3)主流摆动不定,频繁迁徙,侧向迁移迅速,经常性改道;(4)河流坡降大,沉积物搬运量大,底层沉积发育良好,顶层沉积不发育;(5)河床易冲易淤,且冲淤幅度较大;河岸抗冲性差,极易发生坍塌[4]。

1.2 草原游荡型河流的特点

游荡型河流水流散乱呈辫状,心滩密布,河道变动不定,具有主槽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均很大、河势变化剧烈的特点,常常大幅度的纵向冲淤,且横向摆动强烈,以至迁徙改道。游荡型河流是水流通道,而非终点站,因此具有河道动态性和整体系统性。游荡型河流大都处于强烈淤积状态,与同流量的其他河流相比,河床边界物质抗冲性较弱,河床对水流的约束性较差,故造成沿河地区的定期泛滥。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海拉尔河流概况

呼伦贝尔伫立在中国辽阔版图的北部,孕育着众多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流经城市北部的海拉尔河是连接大兴安岭和蒙古高原地带的重要河流,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格局和旅游体系。海拉尔河属于典型的草原游荡型河流,河水每年不规则流动,形成了草原湿地地貌,这里动植物群落多样,是呼伦贝尔草原的重要血脉。而另一方面,海拉尔区城市建设的推进与城市格局的演变对海拉尔湿地的存亡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2 海拉尔河流风景特色

海拉尔河及其形成的草原湿地对维护生态系统、水质净化和物种栖息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们串联着大兴安岭林区与呼伦贝尔草原区域,西通呼伦湖、额尔古纳河,东连兴安岭林区,是联系这些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走道,构成了大生态体系下重要的生态群落。

海拉尔河的沿岸有着珍贵的草原湿地,湿地中蕴藏着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能防止土壤沙化,净化水质,释放氧气以调节大气组分。同时丰富的植物还为各种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为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最佳场所。

2.3 海拉尔河的保护性干预

海拉尔区是以草原文化和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是呼伦贝尔区域的旅游服务中心。目前的海拉尔区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对城市空间特色营造、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环境品质提升提出了的新的要求。在此过程中,海拉尔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拉尔区的城市规划逐步沿海拉尔河湿地北部展开,与伊敏河两岸的新老城区共同形成T字形结构,使湿地从城市边缘的生态屏障变成城市内部的生态公园。从土地开发格局来看,虽然伊敏河滨河绿带已成为老城区核心的公共空间,城区内部的城市公共空间依旧极为有限,不足以承载呼伦贝尔旅游城市的功能需求,因此城市经济发展的目光逐渐被海拉尔河的资源所吸引。从交通发展结构来看,海拉尔河位于重要骨架公路的交汇处,是进入呼伦贝尔中心城区的重要门户。

海拉尔河湿地公园基地位于海拉尔生态廊道和城市交接地带,是海拉尔区营造城市特色空间与区域特色景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节点。公园东西长约12 km,南北宽约1~3 km,规划总面积27 km2,被寄予了助力城市发展与守卫自然生态的双重期望。

3 基于景观营建视角的海拉尔河湿地公园保护策略

3.1 “草原—河流—湿地”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中,要求“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要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未来,海拉尔河与伊敏河将构成城市的T字型城市生态系统骨架,两者以草原河流与草原湿地为最大特色,共同点亮海拉尔最美草原湿地城市形象。同时,实践证明,湿地生态保护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成立湿地保护区[5]。由此,本规划提出“与城共美”的愿景,将海拉尔河湿地打造成以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综合旅游目的地,塑造海拉尔“最美草原湿地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图1)。

3.2 重点片区形态特征及保护性布局

海拉尔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首先根据现有的土地基础,结合山体地形和已有开发地块综合考量,明确防洪堤位置,确保行洪安全。防洪堤内原则上以保育为主,禁止有永久性建筑,并纳入湿地公园,同时另加部分功能配套区,共同构成了湿地公园的范围。堤内结合不同地块的资源条件,确定七大功能区;堤外则根据的开发条件,确定四大景区控制片区,对公园周边区域进行开发控制。至此形成“一核、六片、四区”的总体格局。

1. 海拉尔河湿地公园总平面图

同时规划建议将本次项目向东侧延伸。东扩范围西起绥满高速,东至东外环路,北抵大黑山,南到海东项目规划区,总面积为36 km2。其中32 km2区域纳入到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范围,禁止组织任何旅游开发活动,保护水系通廊完整,保持纯自然状态的湿地风貌。4 km2区域根据海东项目区发展,将来纳入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结合周边城市功能,合理适度地组织一定的旅游休闲活动。公园范围东扩能有效减少海拉尔河上游区域过度城市化导致的径流污染,降低其对基地内公园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在总体运营管控上,本次规划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生态保护区范围、外围公园带区域及周边协调控制区。

3.2.1 核心生态保护区

核心生态保护区(图2)确定以主河槽两侧200 m退界为最小保护宽度,一方面保护河流完整形态,另一方面确保植被群落与鸟类迁徙通廊完好。在条件允许的区域,以1 000~1 200 m作为平均保护宽度,形成内部的平衡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

核心生态保护区内需对现有生态基底进行保护与修复,保持现状水文、防洪需求不变,重点对挖沙区进行人工修复,强调植物、生态的自然演替。从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入手,建立河岸、河道、河漫滩等结构的系统重建,以丰富的河流断面形式,形成完整的河流湿地系统[6];同时严格禁止组织任何旅游开发活动,保持纯自然状态的湿地风貌。

2. 核心保护区示意图

3.2.2 外围休闲公园带

外围休闲公园带(图3)是在核心生态保护区以外、防洪堤以内,可合理适度地组织一定旅游休闲活动的区域。该区域根据地块的生态景观资源与周边城市功能,可打造出门户湿地展示区、草原风光体验区、农业观光湿地区、净化科普湿地区、矿坑创意休闲区、运动汽车营地区六大主题特色活动区。各区通过特色景点的营造与丰富的活动项目组织,满足旅游观光、城市休闲、科普展示等功能需求。

3.2.3 周边协调控制片区

周边协调控制片区位于海拉尔河湿地的外围。该区域通过合理布局旅游服务设施用地,形成民俗风情片区、历史文化片区、城市休闲片区、生态度假片区四大片区。片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受到严格的控制,能避免城市开发进一步迫近湿地公园;积极引导各片区的开发建设,可有效地协调湿地公园周边的风貌。

4 海拉尔河湿地公园草原湿地特色景观营建策略

海拉尔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充分尊重海拉尔河游荡型河流的独特肌理,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湿地的环境质量与生态价值,同时合理利用了它的城市休闲价值、旅游观光价值和教育展示价值,将海拉尔河湿地公园打造成为具有草原湿地特色的景观公园。其区域特色景观营造的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基地内的生态格局、水文概况等区域景观特征要素,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开发规划格局与运营管控策略。

4.1 海拉尔环境营构要素分析

区域环境由植被、水系、坡度与已开发要素共同构建。海拉尔区的湿地景观可大致划分为两个类型,即河流型湿地景观和湖泊型湿地景观[7]。海拉尔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通过研究多因子敏感性等级,来确定海拉尔河湿地公园地块的环境敏感性,以及地块的保护性干预强度。在植被敏感性中,林地与灌丛被赋予较高的敏感性等级,这是由于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区林地与灌丛相对稀缺,可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并具有较高的景观利用价值[8]。草地和湿地、农田则分别为中敏感度与中低敏感度。在水系敏感性中,由于主河槽及滨岸带是重要的行洪通道,同时作为生物的重要迁徙廊道,因此主河槽和滨岸敏感度最高。主河槽两侧50 m以外的区域为中高敏感度,河滩地为中敏感度。在坡度敏感性中,高坡度地区被赋予较高的敏感性等级,这是因为陡坡处建设费用相对较高,并且对植被及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易恢复。其余地区的坡度敏感性则随着坡度递减逐级降低。

环境敏感度直接决定适宜不同区域的干预程度。中高敏感度地区受自然条件约束大,建设干预具有难度,并且破坏自然环境的可能也很大,建议禁止在这些区域进行大规模人为干预。中敏感度地区可适当进行低影响的建设活动。中低敏感度地区需考虑该区域的环境敏感性因素和环境特色,采取一定的缓解措施。低敏感度地区可介入改造的弹性空间较大,是首选的项目用地。设计时应将环境敏感度结合交通可达性与视域价值,分析出不同区域的适宜性开发因子(图4),作为湿地公园区域内六大功能区域选址及开发量控制的重要参考,有效保证在激活湿地的旅游休闲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其独特的生态环境。

4.1.1 动植物居住环境空间体系营建要求

设计通过对生态基底(包括区域生态格局、区域水文概况及动植物资源)的分析,研究了如何营建适宜动植物居住的空间体系。不同的生态基底对于河流及湿地共同形成的生态廊道的宽度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60~100 m即可满足草本植物的多样性需求及鸟类、小型生物迁移的道路缓冲带宽度,200 m是保护鸟类合适宽度的下限,大于1 200 m的宽度才能创造廊道真正的内部生境。而海拉尔湿地作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血脉,除了需要满足草原湿地动植物的生存与多样性需求之外,还是全球八大候鸟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段。因此其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最小宽度应不小于200 m,这样才能为该迁飞路线上的多种类候鸟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需要在条件允许的区域保留1 000~1 200m的生态廊道,以创造内部生态环境,支撑更多的植物及鸟类物种,同时,这也将作为海拉尔河湿地公园核心生态保护区范围确定的最重要依据。

3. 外围休闲公园带——门户湿地展示区

4.1.2 特色水利营构策略

海拉尔河作为湿地公园最核心的景观元素,需要完善的水系统规划策略,以此来保证其水流通畅无淤堵,水质清澈无污染,并具备抵御洪水泛滥的能力。在防洪安全方面(图5),本次规划提出合理化堤防布局,尊重海拉尔自然肌理,避免工程化防洪堤割裂现状水系格局;同时,保证充足的过水宽度,堤坝往建设用地的方向退一些距离,提供更大的行洪空间,并通过维持或降低滩地高程保证行洪面积;此外,保留并修复海拉尔河两岸湿地作为生态保育,使海拉尔湿地发挥天然吸纳洪水的功能。

为了疏通水系,湿地公园的主槽及两侧滩地将共同承担行洪和生态涵养功能,保留现状主槽走向,形成主河槽保护区。同时也可以沟通外部支流,预留支流两岸缓冲带。对于现状已破坏的河道水系,则增加人工干预,营造丰富多样水系。

本次规划还针对不同类别的水岸线提出了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对伊敏河入口湿地和出水处理厂尾水制定了不同的湿地净化策略;采用水质缓冲、渗透型下垫面和低影响开发模式方法进行径流管理。

4.2 生态系统规划策略

由于海拉尔河湿地公园动植物群落复杂多样,需要更细致的生态系统规划来提升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品质(图6),应做好充分调查湿地环境要素、保护生物习性等前期工作准备,并应结合保护对象的生存生境条件[9]。本次规划考虑对生长在不同生态分区的植被采用不同的保护与修复策略。例如,在自然湿地保护区以自然保育为主,尽量的控制人为活动强度,维持主河道对周边河漫滩区域的季节性淹没,以自然演替的力量来恢复并保持健康的草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而在处理湿地公园区域的时候,则选用耐污染能力强、吸收能力强的挺水、沉水湿地植物,以此实现对南部工业污水处理厂排水的再净化。

5. 防洪安全原则

6. 总体生态分区

此外,为了满足多样化动物的生存需求,本次规划建议对鸟类、昆虫类、哺乳类和鱼类动物的栖息地进行分类别的系统优化。例如在河道中通过石块、原木等设施,营造深潭、浅滩序列,创造异质性的水流环境,可利于鱼类、虾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生长;提供大量的芦苇沼泽、灌丛沼泽等隐藏筑巢场所,避免使用噪声大污染强的游览船只和玻璃外立面的服务设施,促进鸟类繁殖,降低鸟类撞击风险。要在栖息地设计中合理建立保护屏障、水体设计以及植物营造,协调好湿地资源保护与人类活动间的平衡关系,建设生态良好的滨海湿地景观环境[10]。

5 结语

草原游荡型河流作为区域特色景观的典型类别,需要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的宏观规划层面,到各个生态环境营构要素的景观设计层面,都配合以相应的保护性策略,划分处于不同层级和不同生态条件的区域,进行差异化介入处理。在保护自然景观资源的同时,景观设计师可以提出修复方案和开发模式建议,以满足区域特色景观和人类使用间的介入平衡。在充分尊重当地生态景观要素这一前提下诞生的海拉尔河湿地公园,作为一次营造展示城市和自然环境平衡发展的有效尝试,将为草原游荡型河流特色景观模式的保护营建机制提供长期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河流草原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在公园里玩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当河流遇见海
可可托海的草原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