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多项指标在258 例烟雾病患者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探讨
2020-07-27姜美凤王会中张金萍祝丙华通信作者解放军第305医院北京100017
林 虎 姜美凤 王会中 张金萍 祝丙华(通信作者) 解放军第305 医院(北京,100017)
王胜江 王肖静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京,100071)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明,临床相对少见,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端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并伴颅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为特征[1]。目前临床工作中, 该病尚无特异性的诊断指标,血常规作为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对首次入院病人及治疗、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就近三年来入院的258 例烟雾病患者首次检测血常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5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入院的神经外科烟雾病病例258 例,其中男性135 例,女性123 例,年龄2~65 岁之间,平均30.75 岁。 258 例均符合2012 年日本烟雾病指南的诊断标准和2017年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并行血管造影确诊,同时排除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膜炎、脑肿瘤、颅外伤等。 选取280 例脑出血病人作为疾病对照组,300 例健康体检者(排除其他慢性病、恶性疾病,年龄18~60 岁,男152 例,女148 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1.2 研究材料
血常规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 公司生产的LH750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试剂耗材及质控品均为厂家配套产品,仪器每日质控和维护保养。 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2ml EDTA 抗凝全血标本,0.5h 内送检并上机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烟雾病与对照组血常规的结果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 烟雾病患者WBC、RBC 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HCT 低于对照组,PLT 高于对照组,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出血对照组血常规五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烟雾病患者血小板明显高于脑出血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见表1 和表2)。
表1 烟雾病与健康对照血常规检测结果(±s)
表1 烟雾病与健康对照血常规检测结果(±s)
组别nWBC(×109/L)RBC(×1012/L)Hb(g/L)HCTPLT(×109/L)烟雾病组2586.20±1.714.60±0.50134.26±16.740.401±0.043237.04±62.62健康对照组3006.27±1.544.71±0.44144.38±12.690.427±0.035214.05±45.54?
表2 烟雾病与脑出血对照血常规分析检测结果(±s)
表2 烟雾病与脑出血对照血常规分析检测结果(±s)
组别nWBC(×109/L)RBC(×1012/L)Hb(g/L)HCTPLT(×109/L)烟雾病组2586.18±1.294.56±0.42132.26±14.250.399±0.041238.27±60.32脑出血组2809.23±3.853.77±0.77114.17±25.980.339±0.079202.25±90.87?
2.2 烟雾病性别分组的血常规结果
年龄分布来看,男135 例,女123 例,男女比例为1:0.91,烟雾病组内性别比较,血常规指标WBC计数男高于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将烟雾病与健康对照组按照性别分组后, 血常规指标WBC 计数,烟雾病组男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 计数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 计数男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烟雾病性别分组血常规分析检测结果(±s)
表3 烟雾病性别分组血常规分析检测结果(±s)
注:斜体加粗数值为健康对照数据
性别nWBC(×109/L)RBC(×109/L)Hb(g/L)HCTPLT(×109/L)男女1356.58±1.624.80±0.46*142.58±12.92*0.421±0.036*231.81±56.89*1526.52±1.584.95±0.29152.97±8.060.451±0.022210.67±42.56 1235.72±1.564.36±0.39125.02±13.68*0.378±0.032*245.22±67.25*1485.87±1.374.38±0.27132.89±6.900.395±0.020221.59±50.19
2.3 烟雾病年龄分组血常规检测结果
从年龄分组来看,该病的高发年龄在31~40 岁年龄组,共66 例(26.69%),2~12 岁年龄段共47 例(18.64%), 主要集中在中青年; 血常规指标WBC、Hb、HCT 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BC、PLT 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6 岁组和13~18 岁两个年龄组RBC 高于其他年龄组;2~12 岁两个年龄组PLT 均高于其他组。 以18 岁为界,<18岁组WBC、PLT 高于18 岁及以上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4 烟雾病组年龄分布血常规比较(±s)
表4 烟雾病组年龄分布血常规比较(±s)
* 代表P<0.05
?年龄nWBC(×109/L)RBC(×1012/L)Hb(g/L)HCTPLT(×109/L)2~6186.62±1.544.98±0.41*135.01±9.620.397±0.020290.06±69.60*7~12296.56±1.984.62±0.37129.57±9.530.385±0.027272.66±45.07*13~18165.82±0.874.76±0.39*138.00±16.250.412±0.042253.26±66.27 18~30486.41±1.824.57±0.42134.56±15.610.403±0.045231.35±60.75 31~4066*6.38±1.724.52±0.48134.28±18.020.401±0.050257.06±55.82 41~50585.96±1.384.53±0.49135.27±14.980.406±0.036211.76±55.87 51~65235.32±1.354.46±0.40133.61±13.810.402±0.035208.27±50.47
3 讨论
烟雾病首先由日本学者Takeuchi 与Shimizu 于1957 年提出,称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颅底动脉血管闭塞性疾病。 典型烟雾病影像学特征表现为颈内动脉远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且颅底形成如烟雾状微小血管生成[4],与抽烟时喷出的烟雾相似,因此被命名为Moyamoya 病(日语即烟雾)[5]。
近年来国内研究报道病例并不多见,且以影像学指标为主,鲜见实验室检验指标的研究报告。 本文收集了本院近三年来的烟雾病患者258 例,选取首次入院的第一次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保证了数据的可信度和作为临床应用指标的价值。 研究表明,烟雾病患者白细胞、红细胞与健康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低于健康人(P<0.01),有向贫血发展的趋势。 258 例烟雾病患者有42 例(16.3%)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48 例(18.6%) 红细胞压积低于参考值, 其中24 例(9.30%)达到贫血诊断标准(男性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6],有8 例(3.10%)达到中度贫血,提示临床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及时纠正。 推测贫血的原因可能是该病诊断困难,经历长时间(平均两年半)才能确诊[7],长期头晕、头痛、肢体乏力等临床症状[8]得不到诊治而造成的心理和身心慢性耗损。 与脑出血疾病对照组相比,除了白细胞偏低,其他四项血常规指标均偏高,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比脑出血一方面对烟雾病引起的脑出血和非烟雾病脑出血疾病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另一方面提示该病感染状况相对少见, 贫血程度较低,其血常规结果诊断价值也较低,更缺乏特异性。
国内外文献报道儿童烟雾病以缺血性梗死为主,成人则以出血型为主[1,9-10],也有报告显示各年龄组均以脑出血为主。 本文显示烟雾病患者血小板明显高于健康人和脑出血患者,且年龄越小血小板计数越高,支持儿童烟雾病以缺血性梗死为主要特征。 烟雾病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长时间血流受阻,血管壁受损出血,血小板借助某些桥连物质,并通过自身表面的多种糖蛋白受体与内皮下胶原和微纤维粘附,随后活化、聚集形成血栓[6],堵塞血管再次出现出血, 多次出血后刺激血小板反应性增多。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 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经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 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如果脾脏功能受到抑制,新生成的血小板不能很好储存,则血小板数量增多。
另外国内外学者对烟雾病性别比例研究情况报道不一,除了地域、种族、环境以外,还可能跟收集到的病例数不足有关。 对于年龄分布来看,与国内报道数据[11-12]基本一致,两个发病高峰中位数:6岁和35 岁。 本研究显示中青年(中位数35 岁)为发病高峰。 鉴于此病国内外研究者较少、入选病例的血常规各项参数没有统一的纳入标准,比如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等指标是否与该病有一定联系,希冀与同行一起深入研究再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