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提示讲故事的策略研究
2020-07-26秦友娟
秦友娟
摘 要: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板块中要求学生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而到了第二学段,相对应的要求则是“复述”。由此可见,“讲故事”是“复述”的基础,是学生口语表达的起步训练。因此,教师要重视“讲故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进而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讲故事;支架;完整;条理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64-2
讲故事既能帮助学生记忆故事的情节,锻炼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张口,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当学生初步学会讲故事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试着去讲,忘了的地方给他提示,让他接着讲下去。这样无疑会鼓励他讲故事的积极性,天长日久,孩子的口语能力一定会获得大幅度提高。
笔者下面以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提示讲好故事。
一、朗读理解、自然讲述
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讲故事的时候,会把学课文和讲故事割裂开来,学完课文再讲故事,或者一上来就让学生试着讲一讲。这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会像背课文,或者读课文。其实讲故事也是在充分朗读,理解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自然发生的过程。
如《大象的耳朵》一文中,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个部分可以通过朗读体会大象说的话后再讲述。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尝试:
找出大象说的三句话:
大象说:“我生来就是这样啊。”
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大象说:“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1)对比指导读好第一句
大象说:“我就是这样啊。”
大象说:“我本来就是这样啊。”
这里可以采用对比朗读的方法,通过对比了解大象最初的想法。(板书:生来就是这样)
(2)抓关键词读好第二句
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抓住“自言自语”,了解自己说给自己听的,应小声读。再抓住“是不是”、“啦”读好问句。在朗读中了解大象此时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板书:真的有毛病)
(3)抓情感体验读好第三句
大象说:“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以“大象这时候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帮助学生读出大象自信的语气,指导学生初步感知“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板书: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4)借助黑板上的關键词句,可以加上“开始、后来、最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变化的。
二、细化支架、完整讲述
《蜘蛛开店》:本课故事一波三折,内涵丰富,故事情节具有反复的特点,课后还给出了讲故事示意图,这两个特点都有利于帮助学生讲好故事。但如果只有示意图,大部分学生都只能讲出故事的框架,如果要把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具体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尝试:
1.自由读文,借助示意图,讲清故事框架
(1)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回顾蜘蛛开店的原因
有一只蜘蛛,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好寂寞,好无聊啊。
(2)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梳理故事框架。
重点回顾:蜘蛛每次开店卖的是什么?迎来了哪些顾客?结果怎么样?同桌讨论补充学习单。
(3)根据学习单提示,练习说一说。(蜘蛛每一次开店卖的是什么?迎来了哪些顾客?结果怎么样?)
2.老师引导,丰富示意图,讲好情节一
(1)学习第2~4自然段,卖口罩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文思考:蜘蛛开店前是怎么想的?(很简单)
(2)在示意图上,丰富招牌信息。(一元钱)
(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了解顾客特点,体会蜘蛛心情。(嘴巴大)
(4)在学生讲清楚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丰富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讲好故事的第一个情节。
3.自主学习,丰富示意图,讲好故事
接下来让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第5~11自然段,自主提取重要信息,丰富示意图,练习借助示意图讲好蜘蛛后两次开店的经历。
4.探究思考,拓展示意图,续编故事
课后第二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
续编故事一定要在思考的前提下,所以这个环节,需要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探究蜘蛛开店不成功的原因,并积极思考,为小蜘蛛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前期根据提示讲故事和思考探索的前提下,续编的结果可能有两种情况:
(1)关注故事结构的反复特点,继续按照课文的段式续编,
(2)在续编中帮助蜘蛛解决之前存在的问题。
三、抓住问题、条理讲述
讲故事需要学生把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和整理,如果故事里的小角色比较多,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容易把角色弄混,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几个大问题把故事串连起来。
如:《青蛙卖泥塘》一课:说说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
问题一:为什么卖泥塘?
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
教师指导朗读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青蛙对泥塘的不满意。
问题二:谁来买泥塘了?
1.学生合作补充思维导图,谁来买泥塘了?
2.他们都觉得缺了什么?发挥想象,小狐狸会觉得缺少了什么?
问题三:泥塘卖出去了吗?
1.出示结尾: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2.青蛙为什么不卖泥塘了?(板贴:好地方)
3.对照思维导图,把故事讲清楚。
故事中想要买泥塘的人物众多,他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教师应该用三个大问题,加上思维导图把人物和需求一一对应起来。这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思维导图,简洁直观,能帮助学生厘清故事的脉络,更好地讲故事。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找到合适的支架,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将故事顺序化、条理化,讲故事这一目标的实现自然能水到渠成。当然,以上课文讲故事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老师们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融合,从而让学生更轻松地讲好故事。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