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瀑布》中性别身份建构
2020-07-26王晓丹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乔伊斯·卡罗·欧茨小说中的身份建构研究”(16WWB0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性别身份并非由生物学上的特征界定,而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小说《大瀑布》中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男主人公的自杀,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以异性恋为规范的社会的反抗。此外,欧茨通过对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女性迫于当时美国社会的压力接受了传统的妻子和母亲角色,遵从于父权社会所界定的规范的女性特质和行为方式。
关键词:欧茨;《大瀑布》;性别身份建构;超越
作者简介:王晓丹(1978.12-),女,黑龙江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美国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1
一
小说《大瀑布》取材于罗伊斯·马利·吉普斯的《爱的运河:我的故事》(1982)以及《守门人的证词》(2003)等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纽约州北部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地区“寡妇新娘”的故事。2004年9月出版的《大瀑布》被《科尔库斯评论》称为欧茨“最好的作品”和她的代表作。欧茨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她的小说不仅能以流畅明快的文体和悬疑紧张的情节带来阅读快感,更会以充满张力的叙事风格和隐喻式的文本结构成为欧茨文学批评的最好例证。
二
性别研究中存在着反本质主义的争论,普遍认为个体的身份不是由固定的品质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意识形态和习俗操纵的。同样,朱迪思·巴特勒在她的著作和文章中也探讨了性别认同问题,以揭示性别形成和性别分化的管理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认同。强制和归化的异性恋制度要求并规定性别是一种二元关系,其中男性术语与女性术语有所区别,巴特勒创造性地得出结论,性别的“实质性效应”是由性别一致性的规范性实践所产生和推动的。因此,性别被证明是“表演性的”,即“构成它所声称的身份”(Butler,1999:33)。
巴特勒对性别身份的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阐释性别认同的本质是它的“建构性”(Barry,2002:133)。本研究将性别认同视为一种被规范实践所操纵的社会文化建构,旨在探讨文本中女性与男性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及同性恋与异性之间的二元对立。此外,本文将探讨欧茨在她对人物的刻画中如何呈现出颠覆性地超越强制异性恋制度所强加的二元限制的倾向。
小说的第一部分从山羊岛悬索桥的看门人的证词开始。看门人观察到一个陌生的年轻人在1950年6月12日清晨进入马蹄瀑布地区。年轻人是吉尔伯特·厄斯金,一位新婚牧师,他跳进尼亚加拉瀑布自杀,而当时他的新娘阿莉娅正在他们为蜜月预定的套房里等待。欧茨对小说中这段不幸的婚姻作了独到的分析。
在这部小说中,欧茨描述了吉尔伯特的“性焦虑”,这是由于他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吉尔伯特心理斗争的第一手资料概括了他在恐同症的社会条件下所面临的困境,因为性焦虑使他无法充分参与生活。在世纪中期的美国,同性恋在社会上是不可接受的,而欧茨的性格经历了对同性恋的恐惧和对内化同性恋恐惧症的潜在迫害。欧茨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复杂性,揭示了人物对性别行为严格要求的反应。
三
欧茨在小说里详细地刻画了吉尔伯特的内心世界。他厌恶女人。新婚之夜过后的清晨,吉尔伯特离开彩虹大酒店,前往马蹄瀑布。在去瀑布的路上,他突然想到自杀,因为他觉得雷鸣般的河水整晚都在“召唤他”。在那一刻,吉尔伯特想到了上帝,他祈祷召唤力量。吉尔伯特认为,那些把自己扔进沸腾的水里的人,已经被“遗忘”了,“受折磨的灵魂”在水里找到了“和平”。耶稣让吉尔伯特想起了女人。吉尔伯特相信耶稣不需要“这样的安慰”和“和平”,因为他是“上帝的儿子”,出生“没有罪”。更重要的是,耶稣从来没有“碰过女人”,也从来没有“在狂喜中尖叫投降女人的粗暴触摸”(26)。吉尔伯特承认他对女人没有兴趣:“我不能爱任何女人。上帝保佑我,我已经尽力了”(29)。
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欧茨描绘了吉尔伯特对女性的强烈厌恶。吉尔伯特把他的新娘描述成一个丑陋的女人,他并不想要她:
“作为埃尔克辛太太的那个合法结婚的妻子,她睡得很沉,仰面躺着,好像是从一个很高的地方掉下来的,失去知觉,没有大脑,她的手猛地向上一甩,露出惊讶的表情,张大着嘴,像条鱼一样,她的呼吸在她的嘴后面扑通而来,用一种发疯的愚蠢的方式,使他想用手指捂住她的喉咙,然后用力挤压。”(27)
综上所述,欧茨描绘了一个内心不愿妥协的牧师,他的自我毁灭实际上是对支配性性别意识形态的操纵的抵抗。作者通过小说力图说明,性别认同总是涉及到社会范畴内的个体与性别的关系。
参考文献:
[1]Butler, Judith.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Oates, Joyce C. . The Falls. London: Harper Perennial, 2005.
[3]陶家俊. 身份认同导论[J]. 外国文学, 2004, (2): 37-44.
[4]赵一凡等主编. 西方文论关键词[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