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叶永烈

2020-07-26吴东峰

同舟共进 2020年7期
关键词:叶永烈作家历史

2020年5月16日,互联网上叶永烈先生逝世的消息不停地刷屏:“当代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于5月15日9时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79岁。”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凡是有些文化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叶永烈先生大名的。在我们这一辈人心中,叶永烈不仅是广受小朋友喜爱的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更重要的是,他后来转型成一位著名的“红色传记文学作家”。

我们这一辈人是读着叶永烈先生的作品长大的,同时也是读着他的作品成熟起来的。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改革开放之初,仅仅十年时间,叶永烈完成了他从科普到纪实写作的成功转型,“井喷式”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党史人物与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

下面就是叶永烈先生下半生部分创作情况:

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

《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

182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

《邓小平改变中国》,这部作品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景式纪实长篇。

《受伤的美国》,这部作品是关于美国“911”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详细记录。

此外,还有《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走进华国锋》《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走近钱学森》《美国自由行》等。

他还写过傅雷、马思聪、殷承宗、戴厚英、罗隆基、王造时、陶勇、常溪萍、彭加木等。

1989年,叶永烈先生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2005年10月,荣获中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我们这一辈人,更熟悉、更喜欢阅读的就是叶永烈这一时期写作的人物传记。他的作品,“内容广泛、全面。不仅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党史文学,而且还构成了中国现当代的‘形象历史”。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每当叶永烈较有影响的作品发表,总是过若干年后,才能被作为正能量作品广为传播。

叶永烈先生逝世后,陆续接到许多朋友和媒体记者打来的电话,想要我说些什么。他们都想当然地认为,我肯定认识叶永烈先生。其实不然,我虽然从小就读叶永烈先生的著作,但叶永烈先生在“井喷式”发表作品时,我才刚刚开始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只能望其项背而徒生敬羡之情。很遗憾,此生没有见过叶先生,但还真想起了与叶先生的一次没有见面的交往。

2007年至2008年之间,我的著作《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遭遇了两场名譽权官司,闹得纪实文学界沸沸扬扬。上海《文学报》记者于2008年春以此为例,组织了题为《纪实文学:一不小心踩“地雷”》的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和强烈反响。

我没想到叶永烈先生也参加了这场讨论。这是我后来在报纸上看到的。他虽然没有对我的两场官司明确地表明态度,但他的观点则一直影响着我以后的创作。

在《文学报》2008年5月8日的这篇报道中,记者写道:上海作家叶永烈说起此类文学创作的注意事项头头是道:“纪实文学始终要遵循事实的准确,用事实说话;纪实不允许虚构,要脚踏实地,准确记录;作者不能偏听偏信,要兼听则明;还要善于辨伪,引用资料要注意。”

叶永烈还举了他为原温州市委书记、公安部部长王芳整理回忆录的一件事为例。他说,书中有一段话,提到了当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彭柏山的妻子”。王芳回忆录出版后,彭柏山子女打电话给出版社,说不是“妻子”而是“前妻”。叶永烈举这个例子意在告诫我们,纪实文学的写作一定要下功夫采访,保证事实的准确,否则就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

2008年秋,叶永烈来到广州参加南国书香节活动。其时,我的两场官司都已尘埃落地,一场胜诉,一场败诉。有记者借此事问叶永烈:“对吴东峰的官司如何看?”叶永烈的回答是:“我知道吴东峰。”他说:“纪实文学不是虚构文学,要三分写作,七分采访。一丝一毫也错不得,作家采访写作真的很不容易。”

对于叶永烈为我的两场官司发表的意见,我至今仍心存感念。这是叶永烈先生的写作准则,也是他的写作体会和经验,我也因此在以后的写作中受益匪浅。

据说,叶永烈先生写的作品大多都能顺利出版。他总结的体会就是,纪实作品没有虚构成分,要遵循事实的准确,重要史实要百分之百准确。比如《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他做到了凡是毛泽东的话,均注明出处,凡是他自己采访所得,均注明采访人物、时间、地点,确实做到无懈可击。

叶永烈是温州人,长大后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温州人的精明不但表现在经商上,而且也表现在其他方面,如叶永烈对写作主题的选择和策划。叶永烈不但是高产作家,也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作家。

叶永烈说:“我是上海作家,上海的各个时代基本都有作家写,唯独缺了党的诞生地和‘文革发源地这两部分,我想填补这两个空白。”

“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以新的视角,重构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共和国诞生的历史进程,是叶永烈为上海填补党的发源地写作空白的巨献。

《“四人帮”兴亡》2009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011年人民出版社再版。这是叶永烈为上海填补“文革”发源地创作空白的又一力作。

据有关报道称,该书共分4卷(初起、兴风、横行、覆灭),25章,近200万字的篇幅,通过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的个人发迹史,及相互交叉的人生轨迹,深度揭示了来龙去脉,记述了“四人帮”及极左路线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党和国家与“四人帮”殊死搏斗,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叶永烈努力追求观点的正确,努力追求史实的准确,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为后人留下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实记录。

这是叶永烈潜心三十春秋,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为了这套书的出版,叶永烈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材料,采访众多当事人。从采访陈伯达,到采访关锋,再到采访王力、戚本禹。“文革”知情者,除了戚本禹外,其他都已作古,采访者叶永烈仍在不停地写。

“四人帮”兴亡的历史,在叶永烈的笔下,经过一次次修订、一次次增删、一次次补充,变得更加真实、客观、全面、完整,同时又不失细致、生动、深刻与尖锐。

叶永烈晚年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重写此书,希望通过对于“四人帮”兴亡史的深刻揭露,批判极左思潮,防止“文革”卷土重来。他在一次谈话中说,对于90后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连“四人帮”的名字都认不全,但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这是一段永难遗忘的记忆。2014年,叶永烈的《“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出版了。

就在这一年,叶永烈决定将自己的创作档案无偿捐给上海图书馆。捐献资料包括手稿、采访本、采访录音、名人书信、照片等共计40箱。据说一卡车都装不下。其中光录音磁带就有1135盘,每盘磁带都清楚注明哪年哪月哪日采访某某人,总目录则更加详尽,子条目也清清楚楚。

这批数量庞大的捐赠文献将以“叶永烈专藏”的名义,在上海图书馆永久收藏,供后人交流利用。叶永烈那天十分高兴,他庆幸地说:“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可以书写: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叶永烈先生的贡献,将成为照亮一段历史的灯盏。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叶永烈作家历史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叶永烈:食品科普创作的一面旗
那个为我们回答“为什么”的人走了 缅怀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