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疆创新之路

2020-07-26骆轶琪

同舟共进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疆赛事

骆轶琪

2005年,ABURobocon(亚洲太平洋广播联合会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在中国北京举办了一场年度总决赛。当时的主办方和参赛成员可能都没想到,10多年后,正是从这场赛事里,走出了当今世界的无人机巨头。

这一年,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汪滔在区域赛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此为原点,第二年,在深圳车公庙的一个仓库里,他创立了以无人飞行器为产品的高科技公司DJI大疆创新。今天,大疆已成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也成为行业级无人机的“双雄”之一。不止于此,2020年初,大疆正式宣告进入L3/L4激光雷达领域,这将开启更加广阔的自动驾驶市场。

起 点

最开始创业时,汪滔并没有想到研发无人机,而是沉迷于飞行控制。他在做大学论文时,坚持推进一个课题:研发一种能让直升机模型在空中悬停的控制器。汪滔反复说服导师,这个课题最终才得以成立。为此,他申请到了研究经费,没日没夜地筹备多月,但可惜的是,在演示时,飛机并未如愿被控制好,而是从半空中掉了下来。他的毕业设计因此并未得到高分,但大学期间的这些思考和经历,加上在机器人大赛上的收获,让他对飞行控制器的商用有了更多的信心。这是推动汪滔决定独立创业的源头。2006年,他开始了一边攻读研究生、一边创业的日子。

2000年初的这段时间,其实也是无人机行业发展的一个特殊节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全球刚刚经历了一波关于无人机基础技术的研究井喷期。此后,关于无人机、飞行控制的相关基础研究都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彼时,尤其是美国的高校,热衷于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无人机大赛,这是推动全球无人机研究的一股强劲动力。只不过,当时很多活跃的参与者此后转居幕后,没有走到商业的道路上。因此,从历史机遇看,前期较好的历史积淀成为了接下来着眼于商业市场时的优势,这才有了后来具体应用的研发和落地。

不过对于公司运营来说,早期的商业化进程依然困难重重。无人机市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市场需求并非一开始就摆在那里,创业公司更是难以在人才招募上取得先机。这个时候,汪滔的导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引进了一些人才,进而推动了产业化的落地。

其实,越是小型的产品对研发的要求就越高,彼时,直升机可调节的配件有上百项,大疆团队针对各个细节逐一击破,以类似小作坊的模式运作了多年,随后开始推出一些飞行控制系统。2010年前后是一段重要时期。经过前面4年的艰苦开发,大疆无人机的相关应用技术初步成型,面向特定市场销售已能取得不错的收入。

在此期间,团队还从海外代理商那里得到了更多对产业的理解,经过启发,才有了今天消费者看到的多旋翼无人机产品矩阵。当时,大疆团队了解到,海外市场对一种平衡环有一定的需求,不过客户的最终目的是想把平衡环安装在多轴的飞行器上。这意味着,市场对于成型的可操控无人飞行产品有缺口。对于当时还是创业团队的大疆来说,并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样本,他们面临的抉择是:继续走卖配件的道路,还是开始做整机,以及,整机方案那么多,从哪里开始。

最终汪滔拍板——做多轴的技术路线。2011年底,经过持续研发和摸索,团队已经开发出四旋翼一体化、到手即飞的飞行平台,也就是一款成熟的无人机产品,大疆今天的产品雏形算是基本确立了。到了2012年,大疆陆续拥有了一款完整无人机所需的一切元素:软件、螺旋桨、支架、平衡环、遥控器等。次年初,“大疆精灵”正式发布,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商机由此正式逐渐开启。

无人机带来的“空中视角”几乎打开了人们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察角度,汪滔更是把这种四旋翼飞行器奉为“上帝之眼”。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影视拍摄、旅行摄影等都是被打开的新兴空间,并且潜力巨大。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往更聚焦于军事用途的无人机产业悄然产生了变化。相关机构统计发现,在2014年以前,中国无人机行业主要以军用无人机为主,占比高达九成。但近两年来,民用无人机需求规模开始释放。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大约占六成,已略超军用市场。

尤其在近些年,大疆把这种消费级无人机的售价做得越来越亲民,操作愈发简单智能,续航时间不断延长,在开拓市场先机的同时持续深化了产品竞争力。凭着这些优势,大疆持续占据着行业第一的地位。据分析机构IDC(InternationalDataCorporation)统计,大疆持续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超过七成的份额。而按照大疆的表述,其中大概有八成左右消费来自海外市场,换言之,国内的需求远未打开,未来仍有巨大的可能性。

蓬 勃

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称雄的这些年间,另一个更加庞大的市场也逐渐被孕育出来。不过,不同于消费级市场可能是先有产品再有需求,这个增速更快的行业级市场,反而是从需求起步,传导到产品研发本身,倒逼产品的诞生。

早在2006年,我国就已开始尝试在农业领域使用无人机。最初的做法是购买海外的直升机,但持续进口不是长久之计。中科院等国内机构随后开始将无人机的相关研究纳入课程中,进行人才培育。到了2012年前后,市场上已有上千人的后备力量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当时使用的飞行控制设备就来自大疆,而这些人才在培养成熟后,有的就来到了大疆。大疆自身则是从2009年开始,有工程师参与到农业相关产品的研发和落地应用探索中。2012年时,农业级无人机的研发初见成果。

总体来说,大疆的行业级产品落地往往都是在需求的推动下产生的。当需求存在,且具备足够的商业逻辑支撑,厂商自身也具备足够的技术能力和优势(比如控制器、传感器算法等)后,落地、快速普及并占据优势地位也就显得水到渠成。

类似例子还有电力。大疆目前在电力巡检场景的无人机产品也是被市场倒推的产物。2013年,大疆推出消费级无人机“精灵”系列后,就有来自电网系统且又爱好无人机产品的工程师尝试用它进行电力巡检工作。结果当然是不可行的。因为在巡检线路上,无人机常常会遭遇遍布的磁场体系的干扰,在没有做好相关防护的前提下,它会失去方向,无法发挥作用。

于是,有電力系统工程师找到大疆,提出了一系列非常细的要求,希望大疆能进行针对性研发,帮助实现用无人机的“空中视角”辅助线路巡检。在接到需求后,大疆开始有了面向行业飞行平台的开发方向,此后,“经纬M200”的诞生就融合了很多电网系统工程师的智慧和经验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电网系统是一个高度集约化的市场,少数几家集团公司就连接了背后庞大的应用功能开发者。经由与电网公司的合作,大疆也可以在此过程中积累行业应用的发展范式,搭建自己的开发系统平台,从而集成更庞大的行业级应用生态体系。其意义在于,大疆此后在其它领域开展行业级无人机应用落地时,可以将电力领域的专用软件和解决方案等,复制到其它领域中,加快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过程。

相比消费级市场,这会是无人机真正庞大的潜力市场所在。据机构测算,2018年我国工业级无人机行业市场规模为70亿元,同比增长75%;2019年为114亿元,同比增长62.8%,一直维持着较高的增速。只是由于行业众多,具备技术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差异化极大,所以才有了今天无人机在行业市场上普及进度不同的现象。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大疆再度屡登头条——在无接触的生活方式要求下,诸多场景的智能化应用需求激增,其中一些属于应用的又一个爆发节点,另一些则属于新增行业化的应用需求,如工业园消杀、农业药剂高效喷洒等。据大疆公布,截至2020年5月6日,大疆农业全系植保机的全球出货量已突破2万台。

未 来

走到行业的一定高度后,汪滔开始回望来时路。在大疆求索发展方向的那几年间,机器人赛事曾几度遭遇举办困境,维系艰难。于是,汪滔决定以大疆一家创业公司之力,承办其中的一项赛事——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这与早年间汪滔参加的赛事同源。汪滔对此尤为重视,在大疆发布新品抑或其它公开场合都难以见到他,但RoboMaster的总决赛一定可以看到他为冠军颁奖的身影。

汪滔对这项赛事感情很深。他曾经说:“他们(指Robocon的队员们)中有很多了不起的明星,只是没有被发现和点亮。用三辆汽车把这些人拉走,放到一个地方,可能几年以后就出来十家非常好的公司。”实际上,RoboMaster也被汪滔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这被他视为普及甚至引领工程师文化的渠道,从而吸引更多青年学生能立志成为工程师。

当然,也不只是精神层面,正如汪滔所说,最终能从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必然是综合实力很强的人才,因此,这其实也是大疆吸引人才的一个窗口,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疆作为一家有影响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汪滔的事迹让他几乎成为了参赛选手的“精神领袖”,无形中推动了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后毅然做出自主创业的选择。同时,每年也有诸多优秀的参赛队员前往大疆任职,成为大疆新的“头脑引擎”。

很难想象,无人机真正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似乎只有数载,但大疆已着实成长了15年。其间,它也经历过资金困境、人才困境、技术选择困惑,但最终,世人看到的是一个被投资机构争相追捧的细分领域的独角兽。

回望大疆的成长史,可以发现,它的创业把握住了一个极好的时间窗口,由此比同行更早掌握了行业先机,从而能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一项新兴产业的突然爆发需要足够的积累和等待,大疆足足熬过了一开始的好几个年头,且在每个选择的路口都走向了正确的道路,然后才慢慢迎来了市场机遇,而这个机遇往往并非单个公司可以控制的。

同时,广东和香港的大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香港这座城市具备良好的学科氛围和金融底蕴,珠三角地区则聚集了完整成熟的电子产业链,深圳本身也是创业人才和资本集聚的热土,这些都是支撑大疆走到今天的重要背景要素。

当然不止于此。大疆等无人机公司能获得销售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热捧,掌握一骑绝尘的优势,当然各有其综合能力的助推。其中,技术方面深厚的基础积累非常关键。技术积累离不开人才,技术类公司和商业类公司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研发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无法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上手,他们需要更长周期的培养,也需要足够深厚的土壤,唯有如此,他们才会愿意留下来,长期为公司发光发热。这也是现在的硬科技公司能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

猜你喜欢

大疆赛事
大疆全航测解决方案
新宝骏KiWi EV大疆版
本月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大疆公司的“飞行玩具”北美市场第一
大疆“晓”Spark无人机
——会飞的自拍杆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