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美援朝时期人物通讯的现实借鉴意义

2020-07-26王利民

新闻传播 2020年2期

【摘要】一说到人物通讯很容易联想到魏巍脍炙人口之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查阅当年的新闻报道和相关资料发现,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通讯报道是中国典型报道的一次集大成者,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回顾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通过研究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通讯报道,能更好地为新时代写好典型报道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抗关援朝;典型报道;人物通讯

抗美援朝在军事上取得伟大胜利的同时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其中以人物通讯最为典型,笔者查询统计《人民日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报道发现,仅战地通讯就超过三百篇,其中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最为著名,可谓是史诗巨作,但经典绝不止于此,《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复仇的火焰》《伟大的战士邱少云》《这里没有你们的发言权》等大批名篇也广为传诵。

一、主题鲜明是人物通讯的灵魂

典型报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报道方式,是媒体报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消息、评论等其他新闻体裁相比,人物通讯往往是主题先行,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形式进行故事化讲述,例如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全国模范退伍军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的报道,就是为了给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树立榜样,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时间拉回近70年前的那场正义之战,虽然历史背景不同,但对通讯主题鲜明的要求是一样的,抗美援朝时期人物通讯的主旨就是体现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战争,体现了全中国人民同甘共苦、团结战斗、不畏强暴、反对霸权、热爱祖国、维护和平的崇高品质,体现英勇的志愿军将士在这场战争中同仇敌忾、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这一点在《人民日报》首位派往朝鲜前线记者李庄的通讯里表现得非常突出,《美丽的山川,勇敢的人民》《走在民主朝鲜的土地上》《三八线上》《复仇的火焰》《罪证》《原子英雄的幻灭》,这些文章都把情感融入文章中,深挚彰显全国人民昂扬斗志,把思想融入文章中,深情歌颂志愿军英雄事迹,把主题植入文章中,深刻揭露侵略者的嘴脸和非正义战争的暴行。

血淋淋的恶行,唤起了“复仇的火焰”,唤起了将正义的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就像文章描述的那样——指导员高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什么是抗美援朝啊I抗美援朝就是给这个孩子报仇!

阅读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地通讯,鲜明的主题是这些典型报道的灵魂所在,它集时代性、政治性、典型性于一体,因为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全国人民正在热情高涨地建设伟大祖国,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之火烧到了家门口,全国人民和志愿军将士秉承着一样的激愤之情,身在前线的战地记者和作家更是感同身受,于是用他们手中的笔书写了一篇篇歌颂志愿军的鸿篇巨制。如1951年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南进道上》《正义的军队》《夜袭》等等,这些文章处处透露出一种必胜之气,读来让人顿生豪情。

二、情感充沛是人物通讯的核心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的事迹为载体,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核心的通讯类型。人都是情感动物,描写入的文字自然也需要感情充沛,唯有动之以情才能使人物通讯血肉丰满,亲切感人,触动读者的心灵,这一点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通讯中最为突出。

“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段文字出自《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学课本中的必背名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领略到纯洁和高尚的品质,坚韧和刚强的意志,纯朴和谦逊的气质,美丽和宽广的胸怀……深深地被这种特有人格魅力所打動,发自肺腑地“致敬”这些最可爱的人。

欲感动人,先感动己。魏巍先生通过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将感动传递给受众,成就了经典之作,就像他后来所说的那样,之所以能写出如此感人的作品,完全是因为自己首先被感动了,他被前线战士的英雄气魄和英雄事迹所感。除了魏巍和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还有很多感人至深的作品,例如魏巍的《战士和祖国》,林韦的《英雄的军队,你一定胜利!》《战场上的国际友爱》,耐因的《站在战斗的最前列的人》,李庄的《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等深深地打动千万读者。

当然,这种感动必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而无数身在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志愿军将士,他们身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素材,也正是这些鲜活的素材成就了一篇又一篇饱含了典型人物、鲜活故事、丰富感情的文章,成为这一时期人物通讯报道的一个显著特色。

三、文笔细腻是人物通讯的关键

通讯区别于消息和评论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文学性,既然具有文学作品的属性,就必须讲究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意蕴优美,文字富有很强情感穿透力,这一点读魏巍先生的作品就能深切地感受到。

“在我初到朝鲜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到某军政治部主任那里去。为了欢迎我的到来,他给我倒了一缸子开水,又特地招呼他的警卫员拿来一小包白糖。我看见他敏捷地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勺儿,满满地盛了一勺;可是当他正要倒在我缸子里的时候,他停住了……”魏巍的这篇报道以亲身经历为原始素材,通过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详实描述,借助真情实感带领读者进入当时场景,并通过细腻的文字引发大家情感共鸣,是人物通讯写作的神来之笔。

当然,细腻的文字来自于仔细的观察,真切的体会,深厚的情感,最终通过记者手中的笔将这些要素组合展现给读者。李庄在《复仇的火焰》中有关朝鲜家庭遇害的场景详细描写让人看了愤慨至极,“志愿军的这些战士们本来是久经斗争锻炼的铁汉子,但是,现在,看着这些血淋淋的尸身,看着这个苍白面孔血红眼睛的孤儿,许多人却不知不觉地擦起眼睛来了。”此外,时任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前线记者阎吾的《加里山上痛歼美军第1团》更是以参战经历为素材,阎吾深入加里山战斗一线进行采访报道的时候,亲身经历了志愿军指挥员中弹牺牲的情况,当时在紧急关头的部队一时失去指挥官,出现了混乱局面,由于长期从事军事报道,阎吾积淀丰富的作战经验,于是他挺身而出,在指挥战士坚守阵地的同时派人向上级报告,最终为后续部队及时赶上赢得了宝贵时间。战斗一结束,他就和王玉章写出了上述亲历性报道名篇。

没有深入实地就没法观察,没法观察就没有细节,没有细节就缺乏细腻的文字,缺乏细腻的文字自然很难打动人,无法打动人就算不上一篇成功的典型报道。

结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至今70年了,但时间没有消磨太多的记忆,时至今日只要提起“抗美援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人物就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谁是最可爱的人》《复仇的火焰》《战士和祖国》等名篇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记忆里,因为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典型人物报道的作用,这就是值得一代又一代媒体人学习的经典。虽然时代在变,社会环境在变,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没有改变,他们可能是先进典型,也可能是平凡的人,只要通过典型报道发掘出其身上的闪光点,都值得人们学习、值得人们尊敬、值得人们传颂。笔者认为,抗美援朝时期人物通讯写作的上述三个特征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在典型宣传作为我国新闻报道特有范畴的正当下,学习经典,守正创新,秉持铁肩担道义的情怀,运用妙手著文章的手法,做好新时代典型报道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庄.复仇的火焰[N].人民日报,1950.12.20.

[2]李庄.朝中亲善万岁![N].人民日报,1950.12.20.

[3]徐兵博.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地通讯[J].军事记者,2003(02).

[4]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N].人民日报,1951.4.11.

[5]陈蓬.与魏巍共同追忆最可爱的人[R].中国网,2000.10.24.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0/Oct/8871.htm.

[6]魏巍.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N].人民日报,1951.08.19.

[7]魏巍,战士和祖国[N].人民日报,1951.05.18.

【作者简介】王利民,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华商报社首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