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探析
——以妇产科护理课程为例

2020-07-25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妇产科专业课协同

王 艳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教育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稳定持续发展。2019年1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1]。课堂是大学育人的主渠道,高校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专业课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3]。课程思政是高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4]。近年来多地高校陆续开展了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许多学者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实施重点、开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笔者以妇产科护理课程为例,以协同育人视角,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将护理专业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观引领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建立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设计团队

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主体完成教育目标的过程,协同育人强调教育主体的多元性、专业的灵活性和管理的开放性,追求效益最大化[5]。人才是教育的产品,教育追求的效益是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建立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设计团队(以下简称协同育人团队),发挥多方教育主体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 组建协同育人团队的必要性

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教师。在高校各门课程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现象依然存在,有些专业课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也有部分教师虽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但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这主要是由于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如果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形成合力,以学生的成长需要、成才需求为基本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就可实现两者同向同行[6]。新时代背景下,在“四有”好老师的号召下,高校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逐步增强,但思政育人能力却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思政教师指导下,在思政育人实践中逐步增强。

1.2 协同育人团队的组建

由妇产科护理专业课教师、妇产科护理行业专家、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协同育人团队(见图1),汇集各方资源,针对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7],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思政教师拥有扎实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辅导员和班主任熟悉学生的群体特征及个性特征,可根据这些因素,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活动。护理行业专家更了解未来行业对妇产科护士的思想道德要求。这样组成的协同育人团队可以集各方优势,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用专业语言及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精神、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图1 协同育人团队构成

1.3 协同育人团队运行机制

协同育人团队成员分类进行培训,专业课教师向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介绍妇产科护理课程特点和主要内容。团队成员共赴临床实践基地调研,了解学生未来成长为临床合格护士所需具备的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素质。思政教师面向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活动,传授思政理论知识和思政教育相关方法。辅导员和班主任结合专业课内容及学生特点,制订实践活动计划并实施。团队针对当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

2 协同开发专业课的思政资源

2.1 在教学目标中引入德育目标[8]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护理专业课程思政要服从和服务于护理学科发展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学科所需知识导向、能力培养要求,又要重视价值引领在学科中的落实。妇产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其服务对象是女性及其婴孩,是极具人文关怀特色的一门学科。从事妇产科护理的工作者需具备敬业、奉献、责任和博爱等职业精神。因此妇产科护理课程思政的开展应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岗位所需职业精神及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大爱无疆、敬业奉献等职业情怀。笔者梳理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德育目标,并将相关德育元素融入每一章节教学中。如在讲授“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一章时,注重培养学生关爱患者、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讲授“正常孕产妇护理”一章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感恩父母、尊重妇女、友善待人等方面的价值观,培养慎独、严谨的职业素质;讲授“妇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一章时,注重培养学生同理心及关爱女性、理解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情怀。

2.2 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

课程是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支撑。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并将其科学性和艺术性地融入知识传授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知识教育更富情趣,从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促进学科和专业发展。要想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需要团队合作,寻找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和精神文化需要、能起到价值引领作用的素材。在护理界,国际南丁格尔奖是给予在护理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人员的最高荣誉,在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引领价值。向学生介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传承和发扬“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大爱无疆的职业情怀。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注意挖掘知识背后的故事。人工授精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患者生育结局,让不能生育的夫妇实现了为人父母的梦想;医学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侵入式导管的创新,使得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得以提升。这些技术的发展及创新,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对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以专业课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科学精神,使学生保持永不懈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3 专业课程的思政设计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以此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以无缝对接与有机互融方式,使两者形成内在契合关系,实现“基因式”融合[9]。

3.1 立足学科视野进行思政融入

在专业课理论教学中,合理设计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注重思政融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将之前设计好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教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以名家故事、视频观看、时事新闻联想等多种方式嵌入,同时鼓励学生多回味,多思考,适时撰写学习感想。如分娩对女性来说是一生中的大事,关乎家庭和生命,也是妇产科护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该知识点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先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有了视觉冲击后,学生往往会想到自己的成长历程,感恩父母。此时,教师加以引导,每一位母亲都经历了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的艰辛,值得被尊重和关爱,学生的仁爱之心自然被唤起。有些学生学习正常分娩内容后,在感想中写道:“母亲为了让小生命来到世界,忍受着巨大的痛,眼里却充满着爱。”“母亲是神圣而伟大的!每一位母亲都是英雄!”“我们能做的就是付出一切对母亲好,要对得起母亲怀胎十月的辛劳和一朝分娩的痛苦,更要对得起多年含辛茹苦的养育!”还有一些学生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伟大,他们写道:“希望能有机会去妇产科工作,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帮助更多孕产妇顺利实现做妈妈的愿望!”字里行间能看出学生的仁爱之心和对护理职业的向往。

3.2 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

知识来源于生活,越是生活中鲜活的现实问题,越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和共鸣。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将学生角色设为责任护士,提出主观开放性问题,如遇到病情危重却无钱就医的患者时怎么办?引发价值观方面的讨论,因势利导,使学生将学习目的与自身责任担当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典型病例,使学生明白每一位遭受病魔侵袭的病患都需要被耐心、细心、精心对待。在教学中通过这样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职业道德和敬畏生命、感恩回报等价值观方面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再如,宫颈癌疫苗问世引起了社会热议,在讲授宫颈癌内容时,适当介绍宫颈癌疫苗产生背景、具体使用方法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癌症防治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观察、思考,不断创新,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实训课上,创设模拟的工作场景,由学生分饰不同角色,以情景剧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孕产妇和老年患者的不适感同身受。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友善、敬业等价值观。

3.3 注重实践

鼓励学生在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指导下,开展延伸性专业实践活动,巩固课程思政教育成果。例如,在学习正常分娩知识后,学生往往会产生想成为妇产科护士,为孕产妇健康保驾护航的使命感。这时可组织学生开展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健康宣教活动,学生在活动筹备阶段需要储备相关专业知识,在宣教实践活动中需对专业知识加以运用,以帮助更多孕产妇,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努力方向。

总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要求及面临的挑战,更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协同多方力量,汲取多方智慧,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努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妇产科专业课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浅谈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
超声在妇产科急诊疾病中的价值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