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0-07-25乔慧子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管腔斑块下肢

乔慧子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学院临床教研组 安徽阜阳 236000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为糖代谢的异常,其病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其作用障碍[1]。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改变,其中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肢疼痛、跛行、皮肤溃烂等,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很大影响[2-4]。故此,早期诊断、治疗对提高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寻多层螺旋CTA对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9例作为观察组,男39例,女30例,年龄50~80岁,平均(69.8±3.2)岁。同时收集25例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52~81岁,平均(66.7±2.7)岁。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糖尿病评判标准: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103版)》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评判标准[5]。所有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完成多层螺旋O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均无碘过敏史及心肺功能衰竭等禁忌证。

1.2检查方法 扫描设备应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64层螺旋CT,患者平躺于扫描床上,双足至于枕托内,扫描时采用双足先进,尽量保持身体水平。扫描范围:约腰3椎体水平至双足尖,扫描时双腿保持轻度内旋,以便清晰显示腘动脉以下分支。扫描时设置参数:管电压选取120KV,管电流选取220mAs,球管旋转时间0.5s,准直器宽度64mm×0.6mm,螺距为0.8,扫描层厚6mm。经右肘正中静脉置入套管针,先期注入1mL做过敏试验,阴性者遂进行检查。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帕醇370)90~120mL,注药流率为3.5mL/s。监测点设置于肾下极的腹主动脉,采用智能触发软件进行监测,触发阈值设置为120HU,达阈值后自动扫描。

1.3血管后处理 将所得所有原始横断位图像传输至Syngo Multi Modality Workplace工作站,采用血管分析软件进行自动分析标记,由本科室高年资医生进行双盲阅片,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下肢血管及其各分支血管图像,对病变部位、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进行评价,对所得结果最终达成一致。

1.4图像分析 CTA检查所得下肢血管图像清晰,符合诊断标准(见图1、2)。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管腔狭窄、斑块、闭塞状况。同时比较多层螺旋CTA对下肢病变的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血管内径。对比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狭窄评分、CT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评判及评分:管腔正常,未见确切狭窄(评分为1)、管腔轻度狭窄(狭窄程度<50%、评分为2)、管腔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69%、评分为3)、管腔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99%、评分为4)、管腔完全闭塞(评分为5)。狭窄程度=(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段血管直径)/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6-9]。所得CT图像优劣评价标准:下肢动脉主要大血管及其小分支能够清晰显示则为优;下肢动脉主要大血管及其小分支能够较为清晰显示则为良;下肢动脉主要大血管及其小分支显示一般则为可;如果上述血管均未显示则为差。优良率为(优+良)/组内病例数×100%。

图1 下肢动脉冠状位显示斑块的位置、性质、管腔的狭窄程度

图2 下肢动脉MIP显示斑块的位置、性质

1.5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经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达,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达,P<0.05即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收集临床资料经分析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下肢动脉病变的病程、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管腔狭窄、斑块以及闭塞情况比较 观察 组患者胫前动脉狭窄率以及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更易引起下肢血管的狭窄以及斑块形成,特别是对于远端细小分支,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血管管腔狭窄、斑块及闭塞情况比较[例(%)]

2.3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各类病变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下肢血管各类病变检出率较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的升高会致使下肢血管管壁内膜脂质含量的增加,并导致血管弹性的减低,更易引起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下肢血管各类病变检出率比较[例(%)]

2.4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管腔内径比较 持续高血糖水平,可导致管腔内膜增厚、弹性减低。观察组患者胫前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内径均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管腔内径比较

2.5两组患者下肢血管狭窄处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狭窄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加重血管狭窄,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下肢血管狭窄处评分比较

2.6两组图像质量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图像优良率分别为94.2%和96.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 [例(%)]

3 讨论

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特别是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取增加,致使糖尿病发病患者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0-12]。临床实际工作中如若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患者血糖水平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引起代谢功能紊乱,导致大、小血管以及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尤为重要[13]。血糖的升高可损伤外周神经,引起微小血管内膜增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动脉管腔的缩窄、甚至闭塞,导致肢体远端供血不足,随后可引起末端血管循环障碍,最终导致足坏疽的发生。由此可知,糖尿病是引起患者血管发生病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早期高效快捷地诊断糖尿病并发症并进行有效治疗,已成为临床关注重点问题,特别是评价α-硫辛酸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导致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和病变下肢截肢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进行临床干预之前需要详细了解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部位、斑块性质、范围等,以便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措施,做到有的放矢。目前,临床评价外周血管的金标准为脑血管造影(DSA),但众所周知其为有创检查,且具有较高的辐射性、费用较高等诸多缺点,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T及其后处理软件的开发,CTA逐渐成为一种安全无创的观察外周大血管疾病的成像技术[14-15],而且CTA与其它检查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不仅可以直观地显示下肢血管病变程度、部位,并且可以清晰显示病变血管分支情况及其与血管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16-18],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图像优良率分别为94.2%和96.0%,可以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胫前动脉狭窄率以及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管腔内径缩小,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多发钙化,影响管腔评价的真实性。另外糖尿病促进了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和严重程度,分析可能是由于血管水平升高会增强多元醇的代谢,进而导致血管性缺血,山梨醇和果糖于神经细胞内聚集,导致血管细胞坏死,引起血管狭窄和斑块形成,以上均可通过多层螺旋CTA进行系统观察、评价,指导临床。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何病例样本数较少,导致糖尿病的诸多因素没有进行系统评价,将在后期的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A可以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进行可靠有效的诊断,便捷、快速诊断下肢血管病变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指导临床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管腔斑块下肢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