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07-25李超然肖永红
闫 宇 肖 坤 闫 征 李超然 李 强 肖永红
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①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均等化和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1],是一个关系能否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目标的重要问题[2]。2017年1月我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正式实现整合并轨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政策。为此,本项目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使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调查某县统筹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满意度,并应用统计方法对其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其运行中的不足和优势,在公平提供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河北省唐山市某县为样本县,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3个社区和4个自然村,对抽取到的所有参保居民进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满意度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635份,有效问卷1603份,有效率为98.04%。
1.2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家庭经济状况按月平均收入( 低于1000元、1000~2000元、2000元以上) 分为低中高3个档次;采用 “自评健康状况”作为 “健康状况”的代理变量(较差、一般、良好),尽管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在既往研究中广泛应用[3]。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现场调查个体特征为控制变量,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个体特征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应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满意度的多因素分析,计算比值比(OR)。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调查的1603名参保的城乡居民中,男709名(44.2%),女894名(55.8%),男女之比为1∶1.26;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86岁,平均(56.4±7.8)岁,30岁以下235名(14.7%),30~60岁859名(53.6%),60岁以上509名(31.7%);1436名(89.6%)已婚,167名(10.4%)未婚;622名(38.8%)来自城镇,981名(61.2%)来自农村;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为652名、456名、344名、151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9.1%;家庭经济状况低、中、高分别占392名(24.5%)、885名(55.2%)、326名(20.3%);自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一般、较差分别为877名(54.7%)、619名(38.6%)、107名(6.7%),见表1。
2.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总体满意度 所调查的1603名参保居民中,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总体满意度为37.7%(604名),感觉一般的为50.4%(808名),不满意的为11.9%(191名)。
2.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满意度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婚姻状况、家庭住址、医院级别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满意度影响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个体特征参保人员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的影响[例(%)]
2.4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引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经拟合优度检验,该回归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低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家庭经济状况中高等和身体健康状况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参保人员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影响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城乡居民一体化发展和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居民对其满意度显著提高[4]。本调查显示,居民对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主要评价为满意和一般,而不满意的比重很小,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总体满意度评价较高。但由于参保者自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各方面的不同,其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满意度仍有差别。
分析显示,性别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5),男性满意度(46.4%)高于女性(30.8%),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女性(55.9%和13.3%)高于男性(43.4%和10.2%),表明女性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满意度较低。女性的β值是0.830>0,说明男性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满意度较高。但曾有报道,新农合参保者及城镇居民参保者的性别对其医疗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有关性别对医疗保险满意度是否存在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文化程度是影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比例最高,达74.8%;初中文化居民不满意度比例最高,达23.0%,其他文化程度不满意比例均低于10%。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基础,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满意和一般的β值是分别为0.763、0.932、0.852,OR值分别为2.14、2.54、2.34,说明文化程度越高,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满意度越高,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7]。一般来说,文化程度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从客观全面的角度看待事物,但由于实际情况和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本调查初中及以下占69.1%,大专及以上仅占9.4%,对一些制度认知水平不足,因此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后,应加强具体制度细则的宣传,使居民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有全面了解。
参保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低、中、高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比例依次升高,分别为34.9%、37.9%、40.5%,不满意度比例依次降低,分别为16.3%、11.25%、7.7%,表明参保居民的满意度随家庭收入的增加具有增高的趋势,而不满意度具有降低趋势。低、中等家庭经济状况β值是分别为0.356和0.206,OR值分别为1.43、1.23,但中等家庭经济状况未见有显著影响(P>0.05),表明中、高等家庭经济状况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满意度较高。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不同的参保者对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承受程度也会不同,低收入群体的满意度和高、中收入群体存在显著差异。低收入家庭的参保人员更加关注制度的保障水平,自己需要负担的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过重,所以就影响了对满意度的评价。调查显示中等家庭收入的参保人员占55.8%,说明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处在中等水平,现行的城乡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因此,应当加强对于女性、低文化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体的宣传,同时提高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待遇,提升参保人员的满意度。
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身体健康状况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满意度未发现有显著影响,可能因为本次调查参保居民普遍身体健康,对自己身体非常自信,自我感觉良好占54.7%,一般占38.6%,仅6.7%感觉较差,没有或缺乏患病风险意识,对医疗保险问题考虑不多。有报道[10-11],参保对象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认知度较低,40% 以上患者或居民均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这一政策。因此,应加大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疾病风险意识和对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理解与支持,从而积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