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措施分析
2020-12-19裴银辉
裴银辉
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
2019年12月8日,武汉市卫健委通报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2020年1月20日,国务院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纳入法定传染病。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迅速行动,开展了积极的预防措施,普通人群也根据卫生部门发布的预防措施积极防护,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控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有效控制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三条途径进行,本文就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1 分类管理控制传染源
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病毒分类委员将新型冠状病毒正式命名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1]。疫情发生后,对于明确感染COVID-19的患者,各地卫生部门迅速行动,在定点医院集中收治患者,并集中医学观察其密切接触人群。在疫源地湖北省武汉市,迅速建立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及多个方舱医院,并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同时,各地定点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筛选疑似病例,并对疑似患者集中隔离治疗,将密切接触人群进行医学观察。这些措施的实施对迅速控制传染源、救治患者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未出现症状的潜在传染源,各地政府组织人员逐区逐户排查,构建疫情网络信息体系,及时发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患者[2]。此外,为控制流动的无法明确的潜在传染源,对外地返回人员采取集中或居家隔离14天。目前多个省市根据不同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情况,划分了高风险、中等风险及低风险三个类别,同时,部分地区开通了支付宝健康码将人群进行分类,这对于今后分类管理、精准施策提供了基础,值得推广。今后对于返回之前两周内未出现发热、咳嗽等其他疑似症状者,可根据返回人员来源地的风险级别进行差异化处置:自疫源地及高发区等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采取集中定点隔离观察,对中等风险地区返回人员居家自行隔离观察,对低风险地区返回人员进行积极跟踪监查,适当限制活动范围,及时通报反馈健康状况。
2 精准研判切断传播途径
目前证实的新型冠状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当条件适宜时,病毒可以气溶胶形式悬浮于空气中,可能具有潜在的传染风险[3]。尽管从部分重症患者粪便中检测到核酸病毒,但粪口途径传播未得到证实。呼吸道传播因空气的流动性是最难控制的一种传播方式[4]。本次疫情发生后,各地普遍进行了封闭管理,鼓励人们宅在家里。在初期尚无特异预防手段的情况下,减少人员流动对尽快控制疫情扩散发挥了积极作用[5]。其次,城市大面积喷洒消毒剂,道路出入口对来往车辆及人员进行消毒对于灭活病毒、切断病毒的传播也发挥有效作用[6]。但在封闭管理期间,长期静态宅家不可取,应鼓励人们适度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其次,在充分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天然宿主和中间宿主以及粪口传播途径之前,集中消毒应重点在人员流动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以避免造成浪费和发生次生危害,对于低风险地区不宜常规大面积消毒作业。
个人阻断方面,口罩作为物理隔绝措施,在切断传播途径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但也正是在这个环节,普通人群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的恐慌性购买及浪费性使用,导致口罩脱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戴口罩的目的是阻止病毒向环境中扩散,因此无论在任何场所均应戴口罩[7]。对于普通人群,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点决定是否戴口罩,如果处于高风险地区,外出应戴口罩。而处于低风险地区,进入封闭公共场所如公交车、地铁、超市等应戴口罩,如果独处或在开放的空旷地带,可以不戴口罩。病毒感染需具备两个条件:①病毒必须是活的。病毒属细胞内寄生微生物,离开其宿主细胞,干燥环境中很快死亡,如果粘附于液体或黏液中存活时间稍长。②足够的数量。空旷地带由于空气流通,即使有病毒存活,一般很难达到引起感染所需的拷贝数。其次,选择口罩的种类和防护目的不匹配,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加剧一线医护人员防护装备的严重短缺。对于口罩类型的选择,普通人群所处环境相对安全,佩戴普通外科口罩即能达到防护目的,无需使用一线人员佩戴的高级别N95口罩[8]。
3 科学指导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免受病毒感染最有效的途径是疫苗接种。正是疫苗的应用,过去曾一度在人群肆虐的烈性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疫苗的研制周期较长,需要经历病毒分离、培养、减毒及安全性评价等诸多环节,短时间内很难开发并在人群应用[9]。一般情况下,疫苗对本次疫情控制无法发挥作用,主要对今后再次流行发挥作用。由于疫情造成的恐慌,一段时间以来,各种不正确的个人保护措施、甚至谣言一度盛行。迄今为止,仍缺乏在体内能够杀灭病毒的药物,病毒感染后造成组织器官损伤,治疗病毒感染的目的是缓解组织器官损伤,为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赢得宝贵时间[10]。机体早期产生干扰素抗病毒,10天左右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高效的抗病毒活性。尽管可以使用药物对病毒进行抑制,但最终杀灭病毒依靠的是机体免疫功能。我们不能期望免疫细胞时刻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免疫细胞同其他细胞一样,经历高度活化后必然伴随保护性抑制。考虑到日常个体预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接触病毒,如果免疫细胞活化时未遇到病毒,这对免疫力是一个浪费,而当免疫细胞进入抑制状态时接触病毒又将是十分危险的。所以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即可,无需刻意提高。此外,免疫功能也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免疫功能同样带来风险,如部分COVID-19重症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其发生原因与免疫功能异常升高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有关。免疫系统具有非常精细的调节机制,根据需要,会迅速动员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过程。所以个体的保护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情,理性应对,避免恐慌,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这样就能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抵御病毒感染[11]。
目前严控措施已初见成效,全国确诊病例连续多日下降。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人们逐渐从中吸取了教训并获得了宝贵经验,“非典”期间盲目注射胸腺肽、免疫球蛋白等制剂进行预防的不当措施在本次疫情期间未在大范围人群出现,但又出现了抢购口罩、恐慌性购买双黄连等新的现象。2003年的“非典”及2019年COVID-19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①制订完善可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②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使普通人群能够理性面对疫情,科学防疫,在疫情面前不传谣、不信谣。总之,我们应当通过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应对今后在不确定时间仍可能发生的未知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