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2020-07-25王苹
王 苹
(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卫生院,北京 101304)
慢性胃炎临床发病率较高,且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发作,具体发病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西药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为主,但复发率较高,治疗效果欠佳[1]。近年来中医治疗在慢性胃炎患者中不断推广,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其中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临床较为常见,患者嗳气且胃脘胀闷,具体发病与脾胃失调、风寒湿邪入侵等有关,临床治疗应以调和寒热、健脾益气为主[2]。本文探究了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中选择10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按照其姓氏拼音首字母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对照组、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0~69岁,平均(44.73±3.92)岁,病程2~19年,平均(10.23±2.82)年;试验组男2 7 例,女2 3 例,年龄2 1 ~6 9 岁,平均(44.89±3.77)岁,病程2~18年,平均(9.43±2.77)年。上述资料组间差异对结果影响较小,可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奥美拉唑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前者用量为20 mg/次,2次/d,后者0.5 g/次,3次/d,均口服给药;试验组基础治疗同上,配合开展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剂:半夏10 g、党参15 g、黄岑10 g、白及10 g、炒枳实10 g、黄连3 g、干姜3 g、甘草6 g、大枣6枚,若患者反酸严重,加入乌贼骨15 g,对于胃脘刺痛明显患者加白芍20 g,对于肝郁化火患者,加夏枯草15 g,若患者便秘可加大黄6g,药物混合后清水浸泡1 h后熬煮,收汁200 mL,1剂/d,持续给药4周。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标准[3]: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显示糜烂、黏膜红肿出血、红斑等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明显恢复;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不良反应率,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皮疹;(3)中医证候积分评分,主要症状:胃痛、胃痞、嗳气,按照严重程度由轻到重0~3分评分,于治疗前1 d和治疗后4周评估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4.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为[n/(%)],x2值进行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t值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不良反应率
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为4.00%,与对照组6.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中医证候积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胃痛、胃痞、嗳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n(%)]
3 讨 论
慢性胃炎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西医理论认为此疾病发病与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治疗多采取药物控制病情方式,但由于病程较长,患者多需长期服药,易产生耐药性,且对患者机体造成不良刺激,不利于病情恢复。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n=50)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n=50)
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但两组不良反应差异较小,原因分析如下:半夏泻心汤中半夏性苦辛,可降噪,且能够降逆和胃,同时具有散结除痞功效,炒枳实能够理气和中,调和肠胃,黄岑能够调和寒热,干姜性辛热,具有除痞散寒功效,大枣性温,可调和中气,并能够缓和干姜、半夏辛热伤阴情况,也可预防黄岑性寒伤阳问题,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补脾降热、理气和胃功效。同时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方剂中办校具有镇吐、抗肿瘤功效,黄岑能够起到抗菌效果,能够提高胃黏膜抵御能力,进而缓解患者病情。
综上,在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利于病情恢复,促进患者病症改善,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