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传统意境在当代漆艺创作中的视觉呈现
2020-07-25湖北美术学院壁画系蒲美合
湖北美术学院壁画系 | 蒲美合
中国不只是“瓷”的国度,也是“漆”的国度。从我们的祖先发现漆树的那一刻开始,大漆就开始参与创造着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的文明。大漆是从漆树枝干上割下来的汁液,是天然绿色而无污染的,是“带着感情、带着体温的”珍贵的自然资源。较于其他材料而言,大漆更具有自身独特的材料特性、艺术特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辉煌历史的一部分,凝结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中国最古老的媒材之一,具有鲜明的东方色彩。
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传统与当代的契合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漆艺作品呈现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创作来展示中国传统的内在东方精神力量;用古老的媒材、传统的工艺,延续大漆艺术、传承漆工艺,让东方文明在当下大的艺术环境中重新焕发出特有的光彩。经历过不断反复的思考、构思、和实践,我通过发掘中国漆艺的历史、技法表达和文化剖析,最终想通过用平面造型的漆画、立体造型的漆器、漆色彩来进行尝试研究,试图在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传统意境。
一、漆首饰:传统漆艺与时尚首饰相结合的设计探索
在2013 年年初的时候,应邀参加“第二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我就想用这样的展览机会来进行研究,尝试制作传统和时尚结合,但又能看到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的作品。我比较关注的是两点:一是,本土而又古老的传统媒材和当代首饰设计产生碰撞,会呈现怎样的现代人文情怀?第二,我希望大众在看到我的首饰作品时关注的是漆的文化寓意和精神特征,看到的是一种中华文化的脉络载体,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传统艺术气质的体现。所以,我和当代设计师迥然不同的出发点是,我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展开对材料的认知、分析,从进入首饰构思、草图绘制、制作、打样、成品等环节时,首饰的设计感、功能性、装饰性、贵重性、工艺展示性等等都不是我优先考虑的问题,而更侧重于恪守着材料的语言表达,及其文化的立场,考虑首饰最终传达 “漆首饰”的概念(图1)。
“工因材而生”,大漆工艺因其自然属性而显得比较复杂,尤其是对漆的性能和工艺把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深谙大漆的天然物性和文化品性尤为重要。大漆语意可以让传统的艺术意境贯穿其中,让传统漆文化和当代时尚生活产生对话,唤起东方文化记忆,让看到作品的人会有对东方文化的感触、感知。
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材料结合的问题,将大漆和银相结合,是想尝试将“硬质材料”和“软质材料”结合,这个时候就需要将银质的胎体做“打毛”处理,然后经过擦生漆、高温烤的工序之后,按照传统的漆艺技法裱布、刮灰、刷漆、修饰。
在首饰的色彩设计上,我很刻意地去选择黑色、红色。首先是因为,这两种颜色是漆文化固有的主导色彩,代表了材料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色彩文化中,黑色、红色是中华民族所尊崇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精神含义和民族特色,在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色彩的表现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恰到好处。将传统漆艺术装饰色彩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主流意识和银器结合,除了赋予这些作品独特的视觉魅力外,让作品更生动、更具底蕴。
银的白,漆的黑;金属的千锤百炼和漆液的层层髤饰打磨,现代设计和传统手工艺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朴素、雅致、深邃、庄重。两种质感,两种光泽,不同物性的纯粹对比。这是我把大漆材料和金属结合运用到首饰设计中的首次尝试。可能因为有过多的文化考虑,所以感受颇多。在努力探寻大漆在首饰设计中的各种可能的同时,也一直在探寻其它漆艺形式的表现,创作出有自己的理念、风格的、有中国传统意境写照的大漆作品。
二、漆画:《诗经》文化与中国水墨的探索
一说到漆画,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红色、黑色,平、光、亮的画面视觉,还有丰富的材料所反映出的材质性和工艺性,而往往会忽略掉“漆画”本质上的精髓。漆画成为独立画种虽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是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有着几千年的传统积淀,是从传统艺术中发展而来,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脱胎于传统髹漆装饰工艺的现代漆画,与西方绘画以及其它的绘画形式最大的区别是展现出不同的审美内涵以及精神特质,作为绘画艺术的一员,有其独立的艺术品质与文化身份。不同于油彩、水粉等绘画材料,大漆材料是天然树脂汁液;此外,漆画与民族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了更多时间的研究、探索及创作实践,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漆的形态”、“漆的语言”应该如何呈现在漆画中?把“漆”当材料、当媒介,还是当作画面展现的手段?于是,我又将自己重置于初学漆艺的状态,然后一点点的叠加,这个过程让我发现自己这20 余年的学习历程其实就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最终实现的并非对材料研究的简单熟悉和运用,而是“驾驭”、“参透”,进而运用自如。
1. 基于漆艺特质的语言表达
图1 大漆首饰My colour1-1 大漆、纯银 2013
不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媒介、工艺,通过不同的依托,比如白纱、绢、木板、泥坯、麻布、纸等,试图使漆不受介质影响,并放到大的艺术环境、综合材料中,去审度、去思考它应有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无穷的可能性,这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常规的漆画中提炼、抽离,通过发掘中国传统工艺技法,撇弃复杂、繁重、反复打磨的工序,漆是否可以不再那么工艺费力,又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每一件漆画作品都是经历过很多的手稿构思和尝试的,将不同材质的纸张、各种绘画颜料工具摆满地面,顺应心境去起草、“涂鸦”,反复间形成了一定的符号表现,看似无意识状态,实则是一种“放空”、无形中的自由,但一切来源于内心的积淀和日积月累。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思考和重新推敲,如何将平面的绘画造型、漆材料、漆色彩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以体现出漆自身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意境、中国韵味的语言。《诗经》有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开端,又是古老民族的精神“元典”,从诗经中汲取灵感,进而将视野投向历史与文化的纵深处,语言形成画面,情境进行转换;渐渐地从勾勒的草稿中再去提炼,试图在绘画中做“减法”,形成个人特色的“符号性”表达。比如说画面中的圆形、长方形的块面、曲线等抽象图案,加以符号化提炼,都成为了我绘画中特定的元素,和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2016 年9 月8 日,经过一年的创作准备,我的个人作品展《心源·漆墨之境——蒲美合漆画作品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出的24 幅漆画和16 幅纸质手稿命名均源于《诗经》,如《简兮》、《若欲无境》、《隰有荷华》等(图2、图3)。
图2 隰有荷华 大漆、苎麻、漆粉、螺钿 80cm×120cm 2016
图3 隰有荷华 大漆手绘纸稿
2.大漆与水墨嫁接的意蕴呈现
大漆从树上刚割下来时呈乳白色,接触空气后渐渐氧化成深褐色、黑色。变干之后漆膜坚硬,色泽深邃,所以吴冠中先生赞誉大漆:“宣纸的白与大漆的黑,是世界上最美的两种颜色。”因为大漆性能的局限性,大漆色彩中没有纯白的颜色,也没有透明的颜色,所以大漆作品创作的色彩受限性又恰恰是它的特性,如何发挥、又如何扬长避短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中国绘画讲意境、重神韵,水墨代表着中国正统的文化传承。作为中国本土的艺术工作者,我以传统为起点,探索性地将水墨元素运用到漆画中,用漆彩的流动、工艺的展现、材料的综合运用,力求以写意的方式表现出中国文人意境,勾勒出漆墨之境、东方韵味的意境。在实际绘制时,将技法材料简化,把瓦灰、蛋壳、贝壳作为主要的材料;自己研磨制作色漆,并分出不同的纯度、明度,然后通过生漆与稀释剂的不同比例,以及火烧、腐蚀等特殊手段来制造画面层次。漆墨分色的视觉效果,以简单的黑、白、灰,简约的点、线、面为主,用最质朴的“语言”还原和重构水墨意境。诗的意境,和艺术意境力求在漆画语言中体现出来,材质的触觉、视觉和意境相得益彰,将“水墨情境”在漆画中能得到完美体现。
我所创作的以《诗经》为语言表达灵感的系列漆画从一开始追求的就是一种中国传统精神意境,使观者能辨别出这是不同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漆画作品,同时又具有新时代的漆艺术面貌。不是单纯套用传统,而是在视觉上、形式上对东方美学精髓进行剖析,形成个人鲜明特色的创作风格、造型语言,在拓展漆画可能性的表现空间的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水墨的内在精神力量。
三、漆器:漆艺技法与传统意境的融合与创新
中国脱胎漆器古时被称为“夹苎”,是历经几千年,并在历代传承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它既是中国漆艺技法的重要发明,又是工艺含量最高的胎骨制作技法。我一直都在探索和思考传统漆工艺如何和当下发生关联,又如何引起人们的内心精神的回归。通过不断探索和创作水墨意境的漆画、以及其他漆艺作品,我更希望运用古老的技艺、传统自然的媒材制作出具有现代设计感又饱含中国文化意味的漆器,显现一种具有传统审美意味和现代精神追求的漆艺。
在传承传统漆器技艺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设计、色彩选择、空间效果,在漆器作品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和鲜明的精神意蕴。在研究传统艺术意境在立体漆器中的视觉呈现过程中,我顺利通过了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工艺美术创作《东方精神》”申请,并顺利完成结项。总体来说,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部分来思考和探索的。
1. 构思上的思考
从宋代文人绘画以及造物中得到启发,一方面融合古代美学,从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提炼出“人文情怀”和精神意境,另一方面以“山”的造型为设计元素,将造型进行提炼处理,不断简化,让其线条流畅,形制朴素雅致,以山形漆器为实例,设计出具有中国文人“心中山水”韵味的不同造型。
2.工艺上的思考
作品用传统的脱胎夹苎工艺来进行实践创作,工艺表现上回避了多种技法繁复堆砌、螺钿镶嵌、金银等材料装饰的华丽;色彩上,以传统漆器的符号性颜色——黑色为主要基调;装饰方法上,以宋代的“一色漆器”的素髹作为主要的装饰方法。在作品的视觉上、形式上,形成个人特色鲜明的创作风格、造型语言和艺术特色,在创作上吸收中国的传统元素,力求用漆的方式写意出中国文人山水意境,一方面传达出中国传统的内在意蕴,一方面力求并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诉求。
3.制作实践的创作探索
根据构思,进行资料搜集,查看了国内外漆艺家、雕塑家、陶艺家的作品,以及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通过“山形”的草图绘制以及泥稿造型的研究,提炼东方元素并和大漆结合,同时反复思考进行修改、最终定稿。前期也是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对照多幅手稿草图使用黄胶泥、油泥等不同胎体来做造型,最后因苯板轻便、易于搬运、翻制时间相较短的优点而选为胎体的制作材料;最终确立了最后制作脱胎的造型,并按绘制好的三视图切割苯板,进行塑型、底胎制作。这个过程经历了刮腻子、找平、修整、刮灰、裱麻布等繁琐的工作之后,接着就是取出内胎、打磨、髹漆,最终调配好黑色哑光大漆,均匀地髹涂于器物表面,完成了作品。
其实在漆器的整个制作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好草图、造型、胎体、工艺,然后对于脱胎工艺深谙于心,时间把控、漆性运用都要能驾轻就熟。因为我最终选择的是“素髹”,又是哑光漆面效果,所以就比亮光推光的漆器效果难一些。工艺效果上既要注意流平,又要无刷痕、无颗粒,薄厚均匀整体色泽统一。因为器型有很多的凹槽转折,容易积漆,也是在髹漆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解决完以上问题后,就是荫干,最终成型完成(图4)。
图4 漆屏风+脱胎-山水之间 2016
创作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我和文化认知的过程。所以紧接着在2019 年,我在原有创作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思考和实践,在造型上更加简练、试验性地削弱曲线线条;表面装饰上运用亮光黑漆、哑光黑漆、磨砂颗粒(80#碳粉)以形成视觉对比,由此创作的作品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图5)。
通过这么多年来的研究探索,我着力去创作具有传统艺术意境的漆艺作品,形成新颖而成熟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方向,努力制作出具有东方审美意味和精神追求的现代性漆艺作品。我认为其重要意义不只在于开拓了传统漆艺现代发展的新天地,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范型,让中国传统漆艺得以从“符号性”、“民间文化”、“区域文化”、“装饰性”的传统形式中彰显东方传统而又符合当代审美发展,获得了新的生命。通过文化意境与艺术语境的结合,强化内心的主体意识的同时,艺术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生命质感与意向结构。而且又能为日后漆艺教学、创作,提供一种可借鉴的创作方法。
创作实践,实际上是一次人和自然、传统内涵与现代精神追求交融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民族哲学的思考。传统大漆这种媒介能不能走向当代,进行当代的艺术表达;如何独立体现传统意境、水墨情境、文化本源及心灵感悟,我想我还是会不断探索,开拓出漆艺的更广阔的表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