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歌传承百年师范精神
2020-07-24孙红兵
孙红兵
摘要:2019年一道江苏历史高考题题干出自《如皋师范校歌》,命题者对校歌的理解有偏差。本文结合如皋师范学校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具体阐述了校歌歌词的涵义,概括、提炼了校歌歌词中体现的当代师范精神。
关键词:校歌;如皋师范;师范精神;师范教育
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历史卷的单项选择题第6题如下:
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體西用
对题目的解析是:正确答案是D。考察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该校校歌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D项。“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故排除A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B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C项。
题目新颖独特,很接地气。题干内容很多师生不知其出处。它出自《如皋师范校歌》。如皋师范位于江苏省如皋市,创办于1902年,现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如皋校区。笔者自1997年始一直在该校工作。老校歌成历史高考题,笔者很自豪,感谢命题者的关注。但笔者对题意有不同理解,现结合“师范精神”这一主题谨陈管见。
一、关于“如皋师范”和“如皋师范校歌”
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如皋师范校歌》歌词,有必要先了解如皋师范的简史。
(一)如皋师范的创始人沙元炳
沙元炳(1864~1927),江苏如皋人,与张謇同科进士,清翰林院编修。1898年他回归如皋,与张謇互勉互助,致力于地方教育和实业。他在如皋先后创办了小学堂、师范学堂、艺徒学校、测绘学校等多所学校;先后兴办了广丰腌腊制腿公司、皋明电灯公司等多家企业;还创立商会、创办新式医院等,开启了如皋地区教育、医学、农业、工业、商业等领域近代化的大门并为之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他全力资助张謇创办实业,曾投资于大生纱厂、广生油厂、大达内河轮船公司、通海垦牧公司等。辛亥革命后他被推举为如皋民政长,1913年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可以讲,沙元炳也是20世纪初江海大地上“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先驱之一,他的思想和实践,与张謇的努力与成就紧紧融合,成为张謇领导下的南通地区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皋师范
如皋师范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沙元炳在协助南通张謇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的同时创办了这所师范学校。
1902年三月至五月间,沙元炳多次赴南通与张謇、李磐硕等人研究创办师范学堂的办法和章程。对此,张謇《柳西草堂日记》有明确记载。9月24日,“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开学。沙元炳为学堂总理(校长)。为提高办学质量,沙元炳事必躬亲、不遗余力。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沙元炳从资助广生油厂、大生纱厂的资金中抽出一部分用于办学。1902年底,沙元炳“参照日本弘文学院校舍建筑图样兴建校舍”,“先后兴建楼房5座,平房9座,……加上修缮的庙房共174间”,校舍于1903年底竣工。“新建的校舍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书院建筑风格,又借鉴了日本近代学院的布局结构。整个建筑分东、中、西三院”,各室之间均有通道相连,下雨天行走校园不需雨具。100多年来,创校之初的原始建筑群保存良好。该建筑1995年列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08年,清廷大臣郑孝胥为学校题写“师范学堂”四个大字,后来张謇先生又补书“如皋”二字,如今“如皋师范学堂”六个石刻大字仍保护在校园内。
如皋师范创办后一直原址、原房、原方向办学,100多年来,学校校名沿革如下:
1902年,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
1905年,如皋初级师范兼附属高等小学堂;
1908年,如皋初级师范兼中学附属两等小学堂;
1912年,如皋县立师范学校;
1921年,江苏省第二代用师范学校;
1927年8月,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如皋中学(中央大学区立如皋中学);
1929年9月,江苏省立如皋中学;
1932年,江苏省立如皋师范学校;
1939年8月,江苏省立第三临时师范学校;
1942年2月,苏北公立如皋师范学校;
1945年2月,原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和第三临时师范合并,在泰县复员,1946年并入如皋师范学校,1947年春至如皋办学;
1949年8月,苏北如皋师范学校;
1952年12月,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
2005年4月,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增挂“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校牌;
2014年9月,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办学,现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如皋校区,同时保留“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牌。
风雨沧桑一百多年,学校的校名沿革正是一部中国师范学校的发展简史。
(三)如皋师范校歌
校歌创作于1919年3月,一直传唱至今。歌词全文如下:
湉湉泮水,巍巍学宫,我校位其东。经义治事,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奠定邦家,化育童蒙,责任在吾躬。
歌词第一句指明了学校所处的方位。“学宫”原指周朝统治者专门教授贵族子弟的场所,后来指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即各府县的孔庙。在这里指如皋的孔庙(现只存留大成殿)。“泮水”为古代学宫前的水池(现为如皋护城河的一部分)。如皋师范就位于两处遗址的东侧。
歌词第二句中的“安定遗风”,表明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北宋胡瑗教育思想的联系。胡瑗,北宋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993年生于今江苏如皋,祖籍今陕西子长县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胡瑗主持苏湖州学期间,提倡“经世致用”“明体达用”,即在学校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属于“达用”之学,培养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胡瑗主张以“明体达用之学”教授学生。如师早期的办学理念深受胡瑗影响,在继承“明体达用”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体”和“用”要“贵兼通”。
歌词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该校歌创作的年代,中国正发生巨大变革,此时“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要求师生既不因循保守、又不盲目崇洋,既注重继承传统文化、又广泛吸纳外来文化。师范学校的学生要重视以上所列举所有学问,不偏不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这样,师范教育的作用才能正确体现,师范学校的学生才能自觉地把“奠定邦家,化育蒙童”作为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即“责任在吾躬”。
二、对高考题目解析的不同理解
题目考察知识点是洋务运动相关知识,认为该校校歌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
史学界一般认为,洋务运动开始于1861年,结束于1895年。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中学”指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洋务派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为应用,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御外来侵略。该指导思想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加以系统阐述。
在满清统治体制遇到内忧外患难以为继的特殊背景下,洋务派大力推崇“中体西用”,其目的是为“中学”摇旗呐喊,以便维持其正统地位,以便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体制。无疑,在当时一大批封建士大夫心目中,“中学”第一,其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西用”只是有益的补充,引进它就是要为发扬光大“中学”服务。两者的地位显然是不可能平等的。
而如皋师范校歌的意思显然不是这样,它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因为他们两者中都有科学的部分、实用的部分,应该“兼通”“执乎中”。这说明如皋师范并没有拘泥于“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已经摒弃体用之争,跳出谁更重要的争论,达到了中西并重、中西并用的境界。他们的认识水平与时俱进,显然要高于洋务派。歌词中的“体用”与洋务派“体用”显然不是同一涵义。而且,校歌创作于1919年,是时,洋务运动已淡出历史舞台近25年。此间,为争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伟大目标,仁人志士先后开展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马列主义思想开始传播。在新旧思想更迭如此频繁的25年后,如皋师范的师生不可能还守着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并把它写进校歌供师生传唱。
所以笔者认为,四个答案相比较,正确答案恐怕只能选择D,但题意明显有偏差。
三、“如皋师范校歌”体现的师范精神
师范精神是从事师范教育的人具有的一种意识追求、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是他们爱岗敬业、传道授业解惑的品质,是趋美向善、修身正己、奉献教育的精神。有人认为,当代师范精神的目标追求应主要体现在道德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四个方面。也有人觉得当代师范精神的核心是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人道主义。其实比较一下就會发现,这两种观点有很多的相似。“如皋师范校歌”较好的体现了当代师范精神。
创新精神体现在“体用贵兼通”的态度上。对“明体达用”不能仅停留在继承的水平,创新之处是要做到“兼通”,这才是可贵的。如师师范在创办后的第二年就确定教育宗旨为“贵全”,即全面发展,详细解释为“养成爱国志气、良善性情、强健体魄、谙练小学教法之师范生”。学校20世纪四十年代的《毕业纪念刊序》中也有:“本校自清末创立迄今,……本宋代安定先生遗规,树立经义治事各斋,造就实用人材……”。培育全发展的实用人材,这就是学校一以贯之的主张。
科学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求真务实。面对“旧学沉沦,新知潮涌”的局势,该校师生的态度如何实际上是关乎办学方向的大问题。在当时中国的仁人志士从国家命运的高度出发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师生的态度出奇的冷静,甚至有点用辩证法解决问题的味道,即“两端执乎中”。其实,这样的态度也不奇怪,建校之初的校训可佐证。与其他高大上的校训内容不同是,如师的校训只有两字“真实”,在当时像极了大白话。学校现存的当时的学生作文《校训真实说》说明师生一定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并形成了共识。因为作文中有:“真者,伪之对也;实者,虚之对也。人心风俗之大害,皆此虚伪之一念误之”“我校以真实二字悬为匾额者……亦以令学者触目惊心,常以虚伪为戒,作座右铭焉耳!学者苟能体此意,则悟厥真理,而事事不尚浮夸;持以实心,而念念皆能纯一,胥于此校训端其始基矣!”
“奠定邦家,化育童蒙,责任在吾躬”主要体现道德精神、奉献精神。强调的是为国为民为家乡,有坚定的专业思想,决心致力于师范教育事业并将之作为自己人生的责任。这是一种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一种为人师表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我觉醒。
人文精神即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也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这个角度来讲,如师校歌几乎处处体现了人文精神。第一句虽然只讲地点,但学校与学宫、泮水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联系在一起,怎能不油然而生以学校为荣的自豪感。第二三四句所提及的内容都是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道德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最后一句还体现了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如皋师范校歌歌词类似辞赋,频频引经据典,古风古韵浓郁,文化积淀深厚,简短精炼,独具风味。反复传唱,可内化成努力工作、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全面发展、报效国家的动力,真是百唱不厌、历久弥新的精品校歌。
参考文献:
[1]《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ISBN:978-7-305-10809-9.
[2]《张謇全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ISBN:9787532635177
[3]《张謇》,陈有清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ISBN:7-80519-096-8K.43.
[4]李三红.师范精神内涵的时代矛盾与目标追求.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7).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中国师范精神研究——以南通清末创办的四所师范为例”(编号:2019JSA1552)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