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经典爱情诗《当你老了》与《致橡树》的对比研究
2020-07-24彭克龙
摘要:爱情是中外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本文选取两首中外经典爱情诗《当你老了》与《致橡树》作对比研究,主要从叙述视角、意象、写作手法、爱情观、社会影响等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并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分享两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和启示。
关键词:当你老了;致橡树;爱情;对比研究;差异
古往今来,爱情让人几多欢喜几多忧愁。和很多人一样,我们曾经羡慕《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露西的浪漫爱情,也羡慕钱钟书与杨绛相濡以沫的长情,我们希望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能够陪自己走完漫长的一生,矢志不渝,不离不弃。但是,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金钱、利益、虚荣让多少相爱的人形同陌路,又让多少不爱的人在一起。在当今社会,我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应该如何呢?于是,本文选择了两首中外经典的爱情诗——叶芝的《当你老了》和舒婷的《致橡树》来进行比较阅读,一起听听他们的真情诉说,感受一份真挚、热烈、纯净的爱情。
本文将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比较分析,主要从叙述视角、意象、写作手法、爱情观、社会影响等角度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两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一、《当你老了》和《致橡树》简介
(一)流淌在时光里的爱——叶芝的《当你老了》
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最著名的诗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爱尔兰的灵魂。脍炙人口的《当你老了》是他的诗歌代表作,创作于1893年。
《当你老了》的创作明显受到了16世纪法国诗人龙萨的名作《当你衰老之时》的影响,但叶芝用同样的方式演绎了款款深情,格调上更积极乐观。年轻的叶芝站在时间的这一头,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始终以一种平静的、娓娓道来的语调来诉说和爱人老了的爱情画卷,通过种种细节将自己对茅德·冈的爱写得亲切而温馨,表明诗人对这份爱的执着和坚定。
整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诗人开篇点题,诗人以现在的笔触描绘着一对年迈的恋人在温暖的炉火旁阅读诗集,回忆过去的温馨画面。紧接着,诗人用“多少人”与“一个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爱人的一往情深、至死不渝,表明自己的爱不是肤浅的,而是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最后,诗人又回到炉火映照的情景,借助“山峰”“星星”等意象升华了对爱的执着和坚守。
(二)铿锵有力的新时代的爱情宣言——舒婷的《致橡树》
《致橡树》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写于1977年3月,这正处在文革期间谈爱色变的环境中。1979年,这首诗歌正式发表。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诗人在第一部分借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6个意象来否定和批驳传统的、世俗的爱情观,这些都不是她理想的爱情。在她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一味地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诗人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答案就在诗歌的第二部分揭晓。诗人借助美丽的木棉树向伟岸挺拔的橡树倾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正是舒婷对理想爱情和理想人格追求的艺术书写。舒婷对传统爱情观的大胆超越,代表着她强烈的、鲜明的女性意识和色彩,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无疑具有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效果,为当时中国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引入了一股清流。
二、两首诗的对比研究
(一)在叙述视角上
为了更好地呈现诗歌的主题思想,两位作家在诗歌中选取的叙述视角是不一样的。从叶芝《当你老了》的第一句“当你老了”,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使用的是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把自己对茅德·冈的款款深情化成诗行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到特别亲切和温暖。而从舒婷在《致橡树》开头一句“我如果爱你”可以看出,詩人使用的是第一、第二人称,就像两个人在面对面地交流,这便于舒婷真诚而理性的真情告白。
(二)在写作手法上
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假设性的开头。《当你老了》是从时间上假设,以现在的笔触描绘着未来,想像自己年迈的恋人衰老时的生活情景。通过“回想”一词,让全诗的空间感豁然开朗,爱仿佛从过去、现在延伸到未知的将来,爱无所不在,在时光里流淌。《致橡树》则是一开篇就是“我如果爱你”,诗人运用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来批判传统的世俗爱情观,不赞成攀附、单相思、纯奉献的爱情。
(三)在意象上
意象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意”是人的主观情思,而“象”则是客观存在的物象,如事物、景物。意象就是凝聚着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物象。这两首诗都非常注重意象的选择和使用,意象的不同,也为诗歌增色不少。
叶芝在《当你老了》中主要使用了“炉火”“山”“星星”等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为诗歌营造了感伤朦胧、虚实相接的意境美。比如,“炉火”,既代表了晚年生活的幸福场景,蕴涵了无限的浓情蜜意,为诗歌带来朦胧、温馨的氛围,又象征了诗人坚贞的爱情在美人迟暮时依然熊熊燃烧,炽热恒远。与此同时,“炉火”在未来——过去——现在的时空交错,也为本诗营造了一种梦幻的意境,给人悠远、伤感的感觉。
舒婷在《致橡树》中使用了“木棉”“橡树”两个主意象。她用两棵树作为主意象,受到了《诗经·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以树喻情写法的影响。在本诗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木棉”象征着女性,像花朵、叹息、火炬,展现了女性青春秀美、勇敢坚韧的阴柔美,而“橡树”象征着男性,像刀、剑、戟,充满了男性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阳刚美。她希望爱的双方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爱人面前。这就便于她借美丽的木棉树对伟岸的橡树的倾诉,即新时代女性对男性的诉说,发出铿锵有力的爱情宣言。
(四)在爱情观上
两首诗都展示了作者独特的爱情观,但内涵却不尽相同。
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没有选择一个人年轻美艳的时刻进行描写,也没有直白的写出对爱人海枯石烂、坚贞不渝的爱恋,而是穿梭在未来、现在、过去的时刻交错中,用一个“老“诉说一生一世,传递着强烈的爱的信号。而舒婷在《致橡树》中一开始就展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世俗爱情观:过分攀附他人、毫无自立的爱情观;单方面痴恋、甘做花瓶的爱情观;只知一味奉献、不求回报的爱情观。舒婷对此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随后舒婷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我认为,叶芝在《当你老了》传递出的爱情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相信爱情在时间里是永恒的。在这首以时间为命题的诗歌中,年轻的叶芝站在时间的这一头,从现在穿梭到未来——人到暮年中,描写一段相爱的人在晚年时幸福、温馨、相濡以沫的生活场景。在叶芝看来,爱绝不是短暂的幸福,而是从过去、现在一直绵延到未来,有限的时间被赋予了无限的爱。不论是“过去眼神的柔和”所代表的温柔的爱,还是“浓重的阴影”所代表的痛苦的爱,都是时间对爱的检验和延续,爱是永恒。第二,爱要纯粹,爱情是灵魂的交融,而不是美貌的吸引。叶芝通过“多少人”与“一个人”对待爱人的态度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其他人出于真心或假意,看中的是你的外在,爱慕的只有你年轻的颜值、美丽的皮囊,他们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容颜的衰老而喜新厌旧,而我看中的却是你的内在,不仅爱你美丽或苍老的容颜,更爱你纯洁高尚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而且这份爱没有杂质,经得起时间考验,历久弥新,坚贞不渝。第三,心甘情愿的默默守候,不求回报。虽然诗人的爱一直得不到爱人的回应,让他“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这里有淡淡的忧伤和失落,但是他却愿意在山顶踱着步子,像星星那样去默默地关注和守护爱人,无怨无悔。
舒婷在《致橡树》中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拒绝功利的爱情,保持纯粹的爱,不将自己和爱人变成一种工具。在爱情中,一方一味地无原则地攀附或单恋或奉献都是功利性的表现,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自我,造成人格上的不独立、地位上的不平等,凌霄花、鸟儿、泉源等的悲剧就是如此。第二,追求一种平等、独立、同甘共苦、祸福相依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平等、独立是“木棉”和“橡树”相爱的基础,爱情中的男女就应该像“木棉”和“橡树”一样并肩而立、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用根紧握、用叶相触,在风中互相传递爱的讯息,同时共同分担以“寒潮、风雨、霹雳”为代表的的困难与挫折,共同分享以“雾蔼、流岚、虹霓”为代表的快乐与灿烂,这正是诗人所推崇的平等独立、祸福与共、相知相依的爱情。第三,对爱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越一切外在的、表面的、物质的东西,上升到拥有一切共同的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交流,“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诗人告诉我们,伟大而坚贞的爱情不仅是形象上的高度愉悦,更是思想和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扎根于同一片土地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理解对方存在的意义又珍惜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才是值得世人去追求和拥有的爱情。
(五)在社会影响上
两首诗歌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感动读者、激励读者,不在于诗歌精美的语言,而在于触动心灵的真情流露。两首诗歌都表达了对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认为爱情无关人的外表、地位、财富等,真正的爱情平凡却不庸俗。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叶芝在《当你老了》中突破了个人的不幸遭遇,把心中的感伤化成了缱绻的诗魂,以细腻的笔触传达出生命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并由此上升到全人类的普遍而又共同的情感经验,引起有类似叶芝遭遇的人的广泛共鸣,而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在《致橡树》响亮地喊出了对独立平等、同甘共苦、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新型爱情观的大胆追求,也激发了现代人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三、原因探究
孟子说:“知其人,论其事”。我们在讨论叶芝和舒婷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品时,当然离不开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去分析,看看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信仰,以及反映在他们的诗歌中所呈现出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这样便于我们更深入地解读两首诗歌。
(一)人生经历不同,激发了不同的创作动机。
叶芝写《当你老了》是因为他的女神茅德·冈。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与出身名门、气质高雅、美丽动人的女演员茅德·冈邂逅了。从那一刻起,爱情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用一生真心爱慕着他心中的女神茅德·冈,也用一生真挚地追求着她。谁曾想,他多次向女神茅德·冈求婚,却屡遭拒绝。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此:全世界的人或许都爱你,但你最爱的那个人却始终不肯看你一眼。这份爱成了叶芝永远的难以言尽的痛,反倒成为激发他写作灵感的源泉,促使叶芝写下很多针对于茅德·冈的诗歌,这些诗歌要么是激情的爱恋,要么是绝望的怨恨,更多的时候是游走在爱与恨的边缘。1893年,叶芝就在这遥不可及的爱情中,把那些无处安放的爱情流浪在笔尖,吟唱成一份流淌在时光里的爱——《当你老了》,表达对爱人执着真诚的爱。
据舒婷本人回忆说,《致橡树》是她和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在厦门鼓浪屿散步后写的。当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邂逅过的女孩,有漂亮的女孩子,头脑简单,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长得不尽如人意;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泼辣凶悍,令人望而生畏。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听了以后有些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在作祟,这也激发了她的创作,于是在当天晚上写下了这首诗交给他,想表达男性与女性在爱情上应当是平等,女性也该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
(二)所处时代的影响
研究叶芝的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叶芝在《当你老了》中带有一丝淡淡的忧愁和伤感,是受到当时法国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叶芝早期诗歌中的爱情是浪漫纯真的,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在创作这首诗时,叶芝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激情,沐浴在理想的阳光中。但可望却得不到的爱反而成全了叶芝,他创作的《当你老了》也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因而带有一些忧伤。
(下转13页)
(上接15页)
《致橡树》写于“文革”的迷雾开始消散时,舒婷大胆地触及爱情这一话题,因为她在当时对平等独立的爱情和自由很向往,她的女性意识在逐渐觉醒。回顾中国的历史,展现在她面前的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有的女性试图反抗男权社会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却以悲惨的结局收尾;有的丧失自我,依附于男权社会生存。这是中国女性长时间的辛酸史、血泪史。舒婷作为新时期觉醒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她在爱情这一主题上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借“橡树”表达自己新的爱情观。
综上所述,由于两位诗人身处不同的时代,个人境遇不同,受的社会影响也不同,这也就注定了他们的诗歌呈现不同的个性特色,但不影响他们成为世界爱情诗里的精品。我们今天阅读这两首诗歌,除了体味里面真诚、纯净的爱情外,我们更多的是关照当下,回归初心,关注人类对待爱情的态度,让爱情在时光里成为永恒。
參考文献:
[1]段从学.不悔的爱——四首中外爱情诗比较欣赏.名作欣赏[J].1993,03.
[2]徐赟、明芳.舒婷和叶芝诗中的的爱情观.文学教育[J].2011,04.
[3]章婷娟.两首经典情诗《当你老了》及《致我最亲爱的丈夫》的对比研究.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5年第1期.
[4]王丹丹.经典情诗之美: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与威廉·伯特勒·叶芝的《当你老了》赏析.文学界.2010,04.
[5]袁微.文体学视角下叶芝诗歌《当你老了》的爱情观的探讨.长春大学学报[J].2017,(09).
[6]田春雨.《致橡树》之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的确定.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7]夏光钰.论《致橡树》的爱情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1998年9月,第14卷第2期.
作者简介:
彭克龙(1981— ),男,汉族,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外国文学、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