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领助推垃圾分类中破解机关党建“两张皮”难题
2020-07-24王康威周强
王康威 周强
2019年12月21日上午,“一起分更美好”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暨首届“我就是影响力”垃圾分类评选颁奖活动举行,掀起了一场全民追逐垃圾分类新时尚的热潮。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宁波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就推进垃圾分类多次进行明察暗访,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专门对市直机关工委作出批示:以抓好机关党建为引领,促进机关单位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2019年以来,市直机关工委紧紧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广泛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助推垃圾分类新风尚”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使这一活动成为机关党建与中心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机关联系基层,促进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
聚民心发挥党员干部旗帜作用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直机关工委针对一些机关党员干部在社区生活中当“隐身人”、在社区建设中当“局外人”、在社区管理中当“自由人”等现象,开展“垃圾分类,机关党员先行”试点工作,并建立起市直机关工委直接与街道、社区双向沟通联系渠道,强化对机关党员的监督管理,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实在人”“责任人”“引路人”,让党徽闪耀在垃圾分类“第一线”。
亮显身份,让“隐身人”变“实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前提是要让大家知道谁是党员,向谁看齐。通过统一发文让机关党员进社区报到亮身份,市直机关工委依托党员信息库将居住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机关党员名单发送给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依此做好党员亮显工程,设立垃圾分类“红黑榜”,着力破解机关党员干部当“隐身党员”问题。同时,向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定期通报相关情况,向每名党员点对点发送提醒短信,在智慧党建平台上搭建党员进社区的动态信息库,建立机关党员进社区动态电子地图,使各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能够及时准确掌握每名机关党员亮显报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态情况,让机关党员干部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参与到社区生活中去。
使命引导,让“局外人”变“责任人”。依据《宁波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通过组织全市机关党员干部签订《党员干部垃圾分类承诺书》、认领志愿服务岗位、建立机关党员垃圾分类打卡群等方式,发动全体机关党员主动履行使命义务,多措并举破解机关党员干部当“局外人”难题。探索实施网格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立功能型网格党支部,把机关在职党员、退休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协助开展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在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安排各网格责任区机关党员在早晚垃圾投放高峰期到垃圾桶边现场蹲点督导,对分类效果不理想的垃圾进行二次示范分拣,并及时向居民普及相关分类知识。建立楼道“双楼长制”管理体系,实施机关党员联户包干责任制,由机关党员担任所在楼道的第二楼长,承包本楼道的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指导任务,当好本楼道垃圾分类的示范“责任人”。
结果运用,让“自由人”变“引路人”。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发出《关于建立社区党组织監督评价机关党员工作机制的通知》,明确社区党组织监督评价的具体内容、评价方式及反馈途径,强化对机关党员“八小时外”管理监督,着力破解机关党员干部当“自由人”问题。在“知新党教”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社区评价”入口畅通监督渠道,社区直接反馈情况给市直机关工委,减少社区工作人员当面评价顾虑。市直机关工委主动与市垃圾分类办对接,建立垃圾分类社区评价定期通报反馈制度,随机抽取部分机关党员名单,利用分类办开袋扫码数据系统,按照人户袋相匹配的原则,检查记录该党员家庭的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反馈党员所在单位。同时,市直机关工委将评价反馈结果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与星级党组织评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锋领指数考评等挂钩,切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引导广大机关党员干部争当垃圾分类的“引路人”。
出成效助推中心工作有效落实
从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来看,机关党员干部能够做到主动先行、率先垂范,带动家庭成员及周边群众投身垃圾分类,帮助居民培养良好分类习惯,生活垃圾分类人人参与、家家行动的氛围日渐浓厚。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达90%,党员家庭分类优秀率达80%,超出预期效果。“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助推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初显。
解决了长期以来难以实施的“撤桶并点”问题。小区居民投放习惯难改变一直是制约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拦路虎”,特别是商品房小区存在“分类投放与居民方便”“分类驳运与成本投入”两对矛盾,居民对小区撤桶还是加桶争议很大。通过机关党员示范带头、上门劝导以及出谋划策,持续推动“小区有事好商量”,示范小区撤并垃圾点位基本完成,居民群众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好习惯逐步养成。
提高了垃圾源头分类的精准度。垃圾源头分类精准度不高,主要原因还是党员示范不走心,入户宣传难入心。通过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支部分类晒桶、支部分类标兵评选等活动,充分调动机关党员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利用小区橱窗、楼道广告框、分类宣传册、意见征询信等多种宣传媒介,主动参与、创新开展居住地社区桶边督导、垃圾投放秩序维护以及入户宣传等工作,逐步引领社区居民精准掌握分类知识。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和准确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的困境得到突破,总体情况大有改观。
增强了社区基层治理的能力水平。垃圾分类是社区治理的难点,但也是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机关党员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帮助社区成功创建“社区党组织—党员楼长—党员家庭”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志愿者队伍,集聚起政策、信息、人力等多方资源。同时,通过以垃圾分类撬动社区治理,催生的“共情感”又转化为“共治力”,带动共治参与度的显著提升,为社区推动各项重点难点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借鉴范本。
目前,宁波市垃圾分类工作市民知晓率达93%,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资源化利用率达85%,无害化处置率达100%。2019年前三季度,在住建部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考核中,宁波位居第三。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宁波人的新习惯、新家风、新时尚。
求真知破解机关党建“两张皮”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实践证明,党建引领助推垃圾分类工作,发挥了机关党建对中心工作的助推、促进和保障作用,较好地解決了机关党建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探索。
一是上下协同、多方联动,才能确保同向发力。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涉及方方面面。市直机关工委在推动落实这项工作过程中始终站位靠前、通盘考虑,工作领域没有局限在机关内部,宣传发动和部署检查也没有停留在机关面上,一开始就将目光盯在机关党建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上。通过构建市直机关工委、区县(市)、镇乡(街道)、村(社区)四级责任体系,整合各级资源,确立共同工作目标,明确各层级的具体任务,将机关党建的落脚点、着力点延伸到基层社区,落实到每个机关党员主体。只有各级同向发力,共部署、齐开展,拧成一股自上而下强大的同心力,才能打出“组合拳”,达到机关党建助推中心工作科学高效开展的效果。
二是盯住关键、注重引导,才能做到精准发力。“路要有人引,才能走得远。”在试点工作中,市直机关工委始终盯住机关党员这个关键,在“垃圾分类21天打卡”行动中,规定党员打卡比率和党员家庭垃圾分类优秀率,要求机关党员干部要主动影响身边人、带动一群人,当好示范员、宣传员、劝导员。针对桶边督导和第三方监测发现的问题,安排党员主动上门、专项辅导,在网格微信群中及时宣传纠正容易混淆的分类知识点,推进党员志愿服务从普遍性桶边督导逐步过渡到精准辅导。只有坚持发挥每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确保在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工作中做到精准发力。
三是建章立制、长效落实,才能保持长久活力。“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党建引领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必须在完善制度、落实制度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完善“选、育、管、考”等环节,培树一支“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机关党员干部队伍,为服务中心提供灵魂基石,激发党建引领的长久活力。在党建引领助推垃圾分类工作中,要将党员“八小时外”评价权交给社区,将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工作综合评价意见作为组织生活会说明事项,纳入党员年终综合考评,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监督评价机关党员工作机制。只有不断加强党建考核、业务考核结果应用的融合,解决好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机关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争当标杆的干事激情。
(作者单位:宁波市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