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24王帮超
王帮超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地理教学素材仅限于地理教材、参考书、练习册、地图册中的内容,新课程改革倡导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新闻素材的收集、整理并应用与教学实践,对打造地理高效课堂有重要意义。
一、新闻素材应用于地理教学的意义
新闻中有很多新的题材,是教材之外的动态知识,对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如关于西气东输工程,在《重庆晚报》上做了连续报道,既有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价格听证会,还有普通市民对用天然气代替液化气的一些想法,分析得合情合理,使同学们认识到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意义:使用天然气既降低大气的污染程度,又降低居民的生活消費,是一项利国利民工程。把这些材料融合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网络新闻材料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闻素材的应用具有以下实践意义。
1.丰富地理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地理学习视野
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六维度三境界”一文中提到,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是教材上的知识,而是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不是静态知识的片段堆砌,而是动态知识在不同背景下的整体把握。这里所讲的“发掘”,是指从提问到解答的完整过程,即探索中的发现和探索后的重现,既指方法又指方向。这里所讲的“魅力”,一方面,是指知识对师生所形成的智力上的吸引与挑战;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陪伴、协助、督促下,按照可遵循的规律进行探索,在过程中不仅习得了相应的技能,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其核心是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由此可见,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就是为了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相进行深入对话,从而由内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教学的品质;新闻中有大量的地理教学素材,如地质现象、天气状况、风土人情、矿产开发、人口迁移、交通建设、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等,有地理新闻文字报道、地理视频、地理歌曲、地理图片等形式,可以极大地丰富地理教学资源,拓宽师生教与学的视野。教师将成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准确而及时地出现在被阻隔之处,甚至是和学生一起沿着“问题—知识—真理”的途径进行一次科学探索,成为学生的同行伙伴,实现教学相长。
2.提升学习备考能力,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应用新闻素材教学,增强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些能力也是近年来高考所必需的。教师可以将新闻素材与知识点相关联,整合在学案中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定向预习,总结同类地理事物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并自创题目进行训练,将同一素材反复挖掘,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知识点,指出其中地理原理,做到少练精练,并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思维看待事物的习惯。还可与学生共同原创题目,将学生自创题目整合并评选优秀题目,使其能更敏锐地洞察地理问题的原理。
3.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师的终身有效发展
在众多新闻事实中,发现适合于地理学习的素材,通过对新闻素材的研读,加深对地理教材的把握;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总结,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最终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新闻素材应用于地理教学的途径
1.新闻素材的收集
例如,2016年05月17日,来自中国新闻网的一篇题为“冬虫夏草进入采挖季 采挖‘大军排长队”的新闻报道中,有不少文字和图片信息可以应用于教学实践(图1)。
通过整理,可以形成以下素材。
材料一:据中新社报道,2016年5月16日,素有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之称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进入2016年采挖季,数万采草“大军”进入主产区。当日早间,记者赴该县主产区的苏鲁乡采访时看见,数百辆车已在采挖区检查站外排起近5千米长队。苏鲁乡是杂多县虫草丰产区,每年进入此片区域采草人数都超过1万人。每年五月至六月是这里虫草长成的季节,每到这个季节,大批藏区群众便进山搭帐篷,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挖虫草”工作。
材料二:青海冬虫夏草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60%左右,杂多县系该省冬虫夏草重要产区之一,此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澜沧江的发源地,所产冬虫夏草具有个头大、质地优、成色佳、头孢长等特点。目前冬虫夏草(湿草)价格在每根30至40元之间,虽然价格比往年低,但牧民们采挖热情依然不减。
材料三:采草“大军”分批有序进入主产区。通过多年宣传,目前采挖冬虫夏草后用草皮回填已成当地牧民“约定俗成”的事情。经过多年观察,回填后的草场基本不会影响来年冬虫夏草产量。采挖人员入区时需办理采集证并持证入区,缴纳每人(身高1米以上)1 200元的采集资源补偿费,用于采挖季过后草原的生态维护。按照当地藏族风俗习惯,每月初一和十五,采草“大军”会停止采挖,收集采挖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并从采挖区域运至所在乡镇以便当地卫生部门回收。
材料四:虫草采挖图片素材(图2)
材料五:虫草采挖短视频(图3)
2.新闻素材的使用
(1)用作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中图版必修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教学中,先播放冬虫夏草采挖过程的视频,展示图片(图4),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呈现材料一,通过强调“数万人”“5千米”“两个月”等数据,引发学生思考:这么庞大的队伍长时间采挖,是否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学生疑惑之时,立即呈现材料三,让学生快速提取出当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进而引出新课主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这样导入新课,让本来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贴近生活,同时,虫草的话题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有很强的吸引力。
(2)用作教学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材料二的内容,并提出问题:①分析杂多县冬虫夏草品质好的原因;②近年来冬虫夏草价格下降的原因。又如,在必修二“人口的迁移与流动”知识讲解中,让学生思考:为期两个月的“挖虫草”生活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再如,在必修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中指出,如果没有保护措施,虫草采挖会破坏植被,进而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即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3)用作命题素材,关注生活实际。可以据此进行原创试题的命制,如之前提到的有关农产品品质好的原因、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虫草采挖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也可以精选与虫草有关的试题,为教学服务。
例1.冬虫夏草核心产区为我国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地区,其海拔多在4 400~4 600米之间,而20年前该高度是在3 900~4 400米之间。据此回答(1)、(2)题。
(1)導致冬虫夏草核心区海拔范围变化的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雪线下降
C.土壤湿度增大 D.青藏高原隆升
(2)大量采挖冬虫夏草,对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①草地退化 ②水土流失 ③物种减少 ④冻土消失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1)A (2)B
例2.冬虫夏草为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冬虫夏草生长在海拔3 000~5 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带上雪线附近的草坡上。夏季虫卵产于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一种霉菌侵袭了幼虫,在其体内生长。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霉菌菌丝开始生长,夏初时长出地面,外观像一根小草,幼虫的躯壳与霉菌菌丝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读图5回答(1)~(4)题。
(1)分析冬虫夏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每年6月冬虫夏草产区出现无数寸草不生的坑洞,请分析原因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分析冬虫夏草生存区域逐渐缩小的原因。
(4)针对冬虫夏草生存区域逐渐缩小的趋势,结合当地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1)①海拔高,气温低;②昼夜温差大;③日照充足 (2)原因:6月采挖留下的坑洞 影响:坑洞寸草不生引起整片草地的退化,加速野生物种灭绝的速度,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 (3)全球气候变暖,促使雪线上升;人类的掠夺性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过度地发展畜牧业;不合理改造草场 (4)①大力发展青藏高原其他特色产业,增加牧民的收入;②建立健全冬虫夏草资源保护政策,并加大监管力度;③建立冬虫夏草保护区;④制定合理的采挖时间,改善采挖方法,及时复原草皮,防止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⑤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工培植研究。
3.新闻素材库的建立
冬虫夏草新闻素材的使用,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它的成功使用说明,一个好的素材,可以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服务。所以,教师在新闻素材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精选素材。网络新闻中与地理有关的素材不胜枚举,教师要勤于阅读并善于发现对地理教学有价值的内容,收集整理有用的图文信息。
深入思考。教师要挖掘出所选素材的有用信息并分门别类,与相关的地理知识对应起来,或用于课件制作,或用于试题创作。
总结反思。新闻素材使用后,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问题与不足,思考如何才能将素材的作用发挥得更好,写出心得体会。
新闻素材库可以按“图文素材—课件试题—总结反思”建立电子文件夹,根据类型、应用方式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师自主研发的地理课程资源,并实时更新和修改。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新闻素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提取知识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促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