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地理概念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20-07-24郑健
郑健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它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地理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地理概念可分为一般地理概念、单独地理概念与集合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然而实际教学中地理概念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或者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一、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地理概念是支撑地理学科系统的重要基石。地理学是讲述地球表层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既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专业特色,地理概念是形成地理学科体系的重要基石。“下垫面”“水循环”“地质作用”“热力环流”“地理环境整体性”“垂直分异”“区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等概念,既体现了地理学科鲜明的专业特色,又支撑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载体。
(2)地理概念是学生理解地理事象的重要切入点。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必须掌握透彻关键的地理概念。例如,要能够很好地认识山谷风、海陆风等地理现象,“热力环流”的概念就必须理解透彻。再如,要很好地理解某地农业区位条件、工业区位条件等,就一定要清楚明白地掌握“区位”的概念,不然就会导致有关区位的知识混沌不清。由此可见,透彻地掌握地理概念,是理解地理事象的重要切入点。
(3)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是地理素养水平的重要体现。很多中学生不清楚“地理”的概念,对于“地理”的含义是什么,少数回答“地理就是研究地球的”,这样似是而非的答案,多数学生答不上来。如湿地的保护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话题,有些学生甚至个别地理教师,只要看到陆地上大片水域,就说这是湿地,其实湿地有其准确的定义。如果谈到湿地的相关话题,学习过地理知识的人能够清晰讲出湿地的含义以及如何识别湿地、湿地有哪些重要的生态功能等,能体现出较高的地理素养。
二、地理概念教学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优势
(1)有利于增强区域认知能力。如在认识区域的过程中,必然会用一些相关概念去描述区域的特征,如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非常典型,如果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喀斯特地貌”这个地理概念,那么只要说到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他脑海里就会反映出这种地貌的形态:溶洞、石林、石笋、石钟乳等,进一步反映出这种地貌的形成原因以及当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由此可见,关键地理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有利于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根本的思想之一,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长期的地理概念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环境问题”概念的教学,就定义来说比较简单,“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问题就外延来说主要分三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必然会举例说明某类环境问题由哪些自然的、人为的原因导致,会产生怎样的不利影响,治理措施有哪些。这样就渗透了综合思维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形成。
(3)有利于形成人地协调观。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会,会经常遇到有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概念,如“可持续发展”“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保护性开发”等,这些地理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有了全面的认识,使他们的世界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够自觉地把正确的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中。
(4)有利于增强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学习中的高阶能力之一,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就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掌握好了基本概念,对于学生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大有好处。例如,地理实验“山前冲积扇的形成”,学生透徹理解了冲积扇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课堂实验“冲积扇的形成”与自然界冲积扇的形成的异同。相同的是都有重力的作用,都能够形成扇状堆积体。不同的是自然冲积扇有水的搬运能力以及堆积体物质的分选作用。通过这样的概念教学,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课标及教材中的地理概念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的阐释、分析和归纳,但是对课标和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概念讲述不够清楚,不深入,或者照本宣科,更有甚者直接忽视,导致学生对地理概念也不重视,地理概念体系不完整,理解不透彻,地理学习困难。
(2)只注重讲解概念的定义,不注重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知道地理概念的重要性,然而重视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照着教材背诵相关概念,学生对相关地理概念就只能是机械掌握,不能在具体情境中加以灵活运用,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就大打折扣。如“溯源侵蚀”的概念,其定义就是河流向源头方向的侵蚀。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表明,无论怎样解释,学生都是似懂非懂,后来通过流水侵蚀的实验或者播放流水侵蚀的动图,学生就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又如,“U型谷”“冲积扇”等概念都可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加以学习,并且效果良好。
(3)课本以外相关地理概念不讲授。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教授教材或者课标涉及的概念,对于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些相关概念不予讲解,或者粗略带过,这样会影响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如“经济”的概念在地理学习中经常遇到,像“交通建设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等。然而较多的学生对什么是“经济”似懂非懂,如果直接给出定义“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学生会觉得很空洞,不好理解。可这样给学生讲:“经济包含的重要部门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对任何一个经济部门的促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和运用。
四、核心素养下的地理概念教学策略
(1)直接讲明概念的内涵。一般地理概念比较浅显易懂,如“气温”“海拔”“农业”等,对于这一类概念,直接讲解其定义就可以了。如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海拔就是某地距离海平面的垂直高度;农业就是人类利用土地栽培植物或者饲养动物,以获得产品的产业。这些概念内涵简单,直接讲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2)通过概念的外延理解。有些地理概念专业性较强,艰涩难懂。如“地质作用”“环境问题”“大气环流”等。对这一类概念,就不仅要讲解概念的内涵,更要拓展其外延,学生才能够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谓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如讲解地质作用,可以先讲定义即内涵,“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地变化和形成的作用,统称地質作用。”讲述其定义后,学生仍然有些混沌不清,那么就需要讲解其外延,“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能,其表现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其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把地质作用的外延讲清楚,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所要表达的内容。
(3)相关概念对比理解。一些相近的地理概念,可在讲解时加以对比。如地形与地貌、风化与侵蚀、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等,这些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出现,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将影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讲解地形与地貌时可以这样对比理解:地形和地貌都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但是地形侧重于地表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常见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而地貌则侧重于地表形态的成因,如流水地貌,即由于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河谷地貌、喀斯特地貌等流水侵蚀地貌,三角洲、冲积扇等流水堆积地貌。再如,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等,通过地貌的名称就可推知其成因。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相近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4)具体情境辅助理解。教师对其有些地理概念设置一定的生产生活情境来教学,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讲授“农作物熟制”这个地理概念就可以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来学习,如华北平原熟制是两年三熟,华北平原具体农事安排是秋季种植冬小麦,来年春季收获后种植夏播玉米,秋季收获玉米后又种植冬小麦,周而复始,这样在两年之中就收获两次玉米,一次小麦(冬小麦跨年)所以就是三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理解这类地理概念,会收到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用多样的、有效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落实,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