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合小柴胡汤对风寒阻络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眩晕残障指数的影响
2020-07-24林沥星余恒旺
林沥星,余恒旺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茂名市中医院脑病科,广东茂名 525000)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神经科和耳科联合门诊中,有64.7%是前庭周围性疾病引起的眩晕,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占其中的36.5%[1]。耳石症复位法是目前BPPV 的主要治疗方法。据Seok J I 等[2]报道,BPPV 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发生率仍高达61%。眩晕残余症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头部昏沉感、头部移动时出现短暂的漂浮感、不稳感。这些症状持续时间从数小时至数月不等。肖钰雪等[3]研究表明,中药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明显优于服用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或单纯应用手法复位后的疗效,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本研究采用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4]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采集眩晕病史的一种症状性评估量表,能够从整体来评估眩晕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张祎和丁雷等[5-6]指出,DHI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能够很好地评估眩晕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本研究采用DHI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指数,目的在于探讨葛根汤合小柴胡汤对风寒阻络型BPPV患者眩晕残障指数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茂名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风寒阻络型BPPV 诊断的患者,共76 例。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7]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有关眩晕的诊断和辨证标准,中医证型为风寒阻络证。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证型为风寒阻络证;③精神和意识正常,能回答相关量表问题;④自愿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案的患者。
1.4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失语、痴呆等而不能配合临床调查的患者;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耳炎、梅尼埃病、严重颈椎病和心肺疾病的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参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7],后半规管BPPV 采用Epley 法,外半规管BPPV 采用Barbecue法,前半规管BPPV采用Yacovino法。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手法复位基础上结合葛根汤合小柴胡汤颗粒治疗。药物组成:葛根、柴胡、桂枝、半夏各12 g,党参、白芍、大枣各10 g,麻黄、生姜各9 g,黄芩8 g,炙甘草6 g。中药颗粒剂均由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每日1 剂,开水冲服。治疗期间,如患者位置性眩晕感完全消失,则停止服用。
1.5.3 疗程 2 组患者均以治疗1 周为1 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1.6观察指标
1.6.1 DHI 评分 采用公认的DHI 量表中文版[4],共25 个问题,包括功能(Functional,DHI-F)、躯体(Physical,DHI-P)、情感(Emotional,DHI-E)3部分。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DHI量表评分。
1.6.2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 《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3]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评价。①主症: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症状;③发作频率。得分越高,表示眩晕程度越严重。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程度分级评分。
1.7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制定的疗效标准。疗效指数(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率≥90%;显效:70%≤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率<90%;有效:30%≤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率<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率<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8统计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38 例患者中,男16 例,女22 例;年龄33~80 岁,平均(58.47±12.02)岁。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13例,女25 例;年龄20~93 岁,平均(56.68 ± 16.37)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1 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47%(34/38),对照组为81.58%(31/38),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例(p/%)]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比较表2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DHI量表评分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DHI 量表的DHI-F、DHI-P、DHI-E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患者DHI量表的DHI-F、DHI-P、DHI-E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DHI量表的DHI-F、DHI-P、DHI-E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DHI-F、DHI-P评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功能症状及躯体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CM vertigo grad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CM vertigo grad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例38 38治疗前13.63±3.07 12.58±2.77治疗后5.11±3.65①5.55±5.63①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DHI量表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DH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DHI量表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DH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总分60.79±14.52 18.87± 13.23①②58.79±12.54 24.00±13.79①N/例38 38 38 3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DHI-F 24.53±6.06 7.58± 6.01①②22.47±7.39 10.63±6.15①DHI-P 18.00±4.46 5.26± 4.09①②18.53±4.55 7.32±4.54①DHI-E 18.58±8.00 6.00±4.90①17.0±5.24 6.26±4.61①
3 讨论
中医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归属于“眩晕”范畴。眩晕的病因病机复杂,外风致眩的理论由来已久,但目前眩晕在中医学多以内伤立论,其病因基本可以概括为内风、火、痰、虚、瘀5 类。《中医内科学》[9]教材将眩晕分为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痰浊中阻型、瘀血阻窍型5 个证型,《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中将眩晕证型归纳为风阳上扰、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痰浊上蒙等4个证型。
本研究根据中医古籍中的相关记载,结合广东省名中医余恒旺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选用葛根汤合小柴胡汤治疗风寒阻络型BPPV 患者。BPPV眩晕发作具有突发突止、眩晕呈天旋地转感等特点。中医学认为,头为天象,诸阳之会,清则灵,杂则钝,突发眩晕是因邪气上犯清空之窍。天象之处,巅顶之上,唯风易致。《素问·风论篇》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故风邪致病可见突然发作,时发时止,难以料定。且因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易犯巅顶。因此,眩晕的突然发作,与风邪上犯,扰动清空有关,而风邪为患,既有外感,也有内伤,但多数是外感与内伤相互作用而诱发。BPPV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均与耳有密切关系。经络循行中,耳主要与太阳、少阳、阳明、厥阴经有联系,其中以与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联系最为密切。少阳为枢,若少阳气机不利则影响太阳的温化及厥阴、阳明的开阖,此三者与眩晕病机紧密不可分。《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及少阴病篇均可见有关于眩晕的论述,符合耳眩晕描述的主要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耳眩晕临床特点也有眩晕、恶心欲吐、心烦,与少阳证符合较多。因此,余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风寒之邪痹阻经络气血所致。风寒邪气中于项(足太阳膀胱经),“因逢其身之虚”,邪气循经络至手太阳小肠经至眼系,“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大惑论篇》)。风邪善行数变,则症状突发突止,眩晕呈天旋地转感;风寒痹阻太阳经,则见项背拘急不利;太阳经邪气未尽又传入少阳,邪在半表半里,则见耳鸣、心烦、恶心欲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缓或弦紧为寒邪之象,脉浮为风邪外感之象,若阳气不足,鼓动无力,亦可见沉弦脉,故选用葛根汤合小柴胡汤治之。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治疗1 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47%(34/38),对照组为81.58%(31/38),治疗组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HI 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DHI量表的DHI-F、DHI-P、DHI-E 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DHI 量表的DHI-F、DHI-P、DHI-E 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DHI-F、DHI-P 评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葛根汤合小柴胡汤治疗风寒阻络型BPPV 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眩晕残障指数和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观察时间较短,纳入样本数量较少,以及眩晕为患者主观感受,DHI量表是评估眩晕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患者间存在主观感受差异。以上因素均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今后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增加样本量,并选择合适的客观指标进行疗效评定,以进一步论证本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风寒阻络型BPPV患者,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联合葛根汤合小柴胡汤治疗,疗效确切,能更有效降低患者的眩晕残障指数和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其疗效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