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在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的临床应用
2020-07-24黄娟秀
黄娟秀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广西 梧州 543002)
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是发生于患者胃粘膜的食管上段位置处,是由鳞状上皮不完全被替代形成柱状上皮[1]。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时常伴有慢性炎性反应,若患者发生黏膜充血的症状会导致食管上段边界之处界限不清晰,使用常规的内镜技术进行检查会导致观察结果有遗漏,发生漏诊的现象[2]。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是一类新型的内镜下成像诊断技术,该技术更具备显示患者黏膜表面的临床形态特征,进而提高检出黏膜病变的机率[3]。本文主要对使用NBI对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现选择在2018年4月~2019年7月200例来我院治疗的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8年4月~2019年7月来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的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患者20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白光内镜即WLE监测手段。而观察组患者则应用于NBI。观察组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在65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31±14.6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在54岁~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65±13.88)岁;其中胸骨疼痛含17例患者,胸骨后出现灼烧感含56例患者,咽喉部位感到不舒适含44例患者,吞咽时存在困难包含22例患者,上腹部位置处胀气或出现暖气等症状包含67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并进行常规体检患者包含54例。全部患者与其家属对本次课题探究方案均知情并对之同意,并可配合相关医疗者进行治疗,并在诊断与治疗前签署对应的知情同意书,并且本次的探究方案通过伦理审查委员会所认可,通过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症状等信息,并未观察到两组患者具有任何影响探究结果的因素,在统计学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使用由奥林巴斯胃镜进行检查。检查当日,患者空腹口服西甲硅油乳剂祛泡,在进行胃镜操作过程中,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完成。对照组使用普通白光内镜进行检查,结合患者疾病史,选取内镜下显示为鱼鳞型、灰色结节型以及弥漫型的疑似肠上皮化生范围样品2块至4块。观察组使用NBI,常规内镜检查手段与对照组相同,在对范围进行选择后,清除目标范围内泡沫与粘液。随后将设施模式转变为NBI形式,在最大放大倍数环境情况下,对是否存在浅蓝色棘状结构进行评定,如果观察到,则确定为患者浅蓝色棘状结构阳性,不然则为阴性结果。对于阳性结果的患者,应当在相近的范围内选取2块至4块样品,并在非浅蓝色棘状区域选择样品2块。阴性结果患者选择可疑位置后,相隔1厘米至2厘米,开展多点选择2块至4块样品。
1.3 疗效评定标准[4]
分别在常规内镜下与NBI二种模式下对病变进行观察并收集图像,随后病理检查病变黏膜活检。通过本院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疗者评定病变轮廓清晰度分数,不清楚为1分,模糊但可见则为2分,较清晰为3分,非常清晰为4分。并观察患者对诊断准确性的满意率。其中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根据观察指标及数据的不同,使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测,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比较与分析两组患者检查清晰度评分
观察组镜下检查清晰度评分(3.61±0.6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查清晰度评分(1.65±0.98),其差别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与分析两组患者检查清晰度评分(±s,分)
表1 比较与分析两组患者检查清晰度评分(±s,分)
组别 n 检查清晰度评分对照组 100 1.65±0.98观察组 100 3.61±0.64
2.2 比较与分析两组患者对两种诊断手段的满意程度
观察组患者对诊断手段的满意率(90.00%)明显比对照组(54.00%)得高,其差别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比较与分析两组患者对两种诊断手段的满意程度[n(%)]
3 讨 论
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在临床上存在多样性,症状发生在异位胃黏膜内壁细胞分泌胃酸,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症状,刺激患者食管黏膜,例如:胸骨后存在灼烧感、反酸、呼吸困难、咳血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局部会导致穿孔、出血、狭窄或是穿孔[5]。一些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患者在临床上无任何症状,胃食管等位置处未出现不适情况,可能是与病灶分泌出的酸过快,所分泌的酸被稀释与中和[6]。有关学者将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分类如下:(1)无明显症状或是病理上形态变化;(2)有症状,无并发性病理形态改变;(3)有并发症并导致对应的病症;(4)恶化,严重时会引起上皮内肿瘤;(5)进一步发展成为上段食管腺癌;由于该疾病存在病变的可能性,因此作为内镜医生应当引起注意,在操作上需要仔细检查并进行活检,对有无病理形态上改变进行了解,进而因患者的不同作出不同的临床指导。国内报道中表示该病变检出率不到百分之一,而国外报道表示该疾病检出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7]。这是因为国内内镜医师对其重视程度、该疾病认识程度、经验以及操作技术等存在纰漏。
该疾症内镜体系与普通内镜体系均可以互换,前者除普通的滤光器外,还存在窄带滤光器,将白光的波长调窄,使蓝光得以强化,凸显出黏膜表面形态结构。为了提高该疾病检出率,本院特选择内镜中心的两种内镜模式对患者黏膜进行观察。在常规内镜检查中,将内镜缓慢推入至患者食管上段,叮嘱患者实行连续性吞咽动作,与此同时一边注入少量气体,观察该食管上段粘膜的颜色变化,并将模式转换为NBI模式进行观察与比较,若观察到临床上的异常,局部实行多块活检,并进行病理检查确定正确的诊断结果。本文特选择在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来医院治疗的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患者200例,分析使用NBI对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经探究表明,观察组镜下检查清晰度评分(3.61±0.6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查清晰度评分(1.65±0.98),观察组患者对诊断手段的满意率(90.00%)明显比对照组(54.00%)得高,其差别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改数据表明了NBI模式可以明确指明患者粘膜轮廓,内镜在NBI模式下,可以进行靶向活检,进而提高疾病检出率,在操作上其也具备简便性,并可以减少染色存在的一系列缺陷,因此在诊断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上极具有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在诊断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过程中应用NBI具备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性,可以提高检出率与检查清晰度等,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