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饮食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研究

2020-07-24张艳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汤勺中位障碍

张艳艳

(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8200)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有文献记载其发病率为37~78%[1]。吞咽困难很可能吞咽困难、增加呛咳、误吸等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若在发病早期能对吞咽障碍及时予以干预,保证患者经口进食过程的安全性,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促进病情转归进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者,均有明确诊断。依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甲组(n=30)中男女构成比为3:2,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74岁,中位年龄61.8岁,脑梗死17例,脑出血13例。乙组(n=30)中男女构成比为1:1,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5岁,中位年龄62.6岁,脑梗死14例,脑出血16例。采用软件分析以上两组资料,区别不明显(P>0.05)。

1.2 方法

A组实施常规饮食模式干预,包括流质、半流质及普通饮食。B组依照患者吞咽困哪程度,实施改良饮食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 食具选择:选用规格适宜的汤勺,保证其能顺利的把食物送入患者口中不会外溢,同时也要确保患者无需张口过大、进食。进食过程中,因为汤勺和舌体表面想触及,对舌体传入神经形成一定刺激,诱发吞咽反射,有益于增强吞咽能力。

1.2.2 进食速度:喂食过程中,应保证速度的适宜性,过快可能造成不能及时咽下而造成食物误吸至气道中,等到患者把食物下咽后,再予以第二口。

1.2.3 进食期间加强体温调整:应结合患者病况安置进食时体位,如果患者可以自行坐起,则可以让其躯干直立位,和创面垂直;若患者不能坐起,则进食体位以仰卧位为主,躯干和床面成角为45°,将针头放置在偏瘫侧肩部,其能实现对气道的有效保护,预防食物误吸。

1.2.4 准备目标食物:在依照平衡膳食类型与比例选择食物的基础上,应尽量选择易咽下且不引起误吸的安全食物。第1、2周最好遵照少食多餐的原则,每次进食量以200 ml为宜。每天要摄入1000 ml的水分,可以选择米汤、使用快凝宝提升白开水浓稠度等。

1.3 观察指标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2]评估吞咽障碍:协助病患取坐位,让其像平常一样饮下30 ml温水,医护人员在旁录入与患者饮水的相关信息,1次能喝完,无呛咳症状记作I级;经>2次能喝完,无呛咳现象记作Ⅱ级;1次喝完,但伴有呛咳情况记作Ⅲ级;>2次能喝完,伴有较明显的呛咳症状记作Ⅳ级;经常被呛住,难以全部喝完记作V级。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护理前,A、B组吞咽困难分级区别不明显;经连续5周干预后,B组I、Ⅱ级占有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较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吞咽困难分级情况比较[n(%)]

3 讨 论

以往,临床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过度的重视训练吞咽功能,而没有重视改善食物模式。针对吞咽障碍患者而言,液体食物增加呛咳情况发生率,而经改良后的稀流质食物有益于控制食团,易于吞咽且还能规避吸入气管的情况。对固体食物进行机械处理后,能提升其松软度,进而降低吞咽过程的难度,食物在吞咽过程中还增加了一定难度,实现对吞咽反射的有效刺激,且还能保证食物顺利进入气管中,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的风险。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干预后,B组I、Ⅱ级占有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较为显著(P<0.05)。由此可初步认为,针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给予改良饮食护理模式,有益于改善吞咽能力,优化预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汤勺中位障碍
汤勺里的你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真相的力量
注重活动引领 凸显数学本质——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
跟踪导练(4)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米粒四射
直线运动热点与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