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7-24徐日安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净率胆总管胆道

徐日安

(广西桂东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 梧州 543000)

目前,临床对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式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虽该治疗方式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术后易并发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现为探究影响此类并发症的因素以及该方法治疗疾病的具体疗效[1-2]。特在我院选取80例该类疾病患者,均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入院,收集其资料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80例经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入院。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48.91±2.5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逆行胆总管造影以及CT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体征、病史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所有患者均签署治疗同意书,且无手术相关禁忌证,对造影剂耐受,无严重凝血障碍。并未伴有肾、肝、心等重要器官重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器材与设备的支架、鼻胆引流管、机械碎石器、取石网篮、取石气囊、胆道扩张气囊、斑马导丝、拉式切开刀均为美国 Wilson-Cook公司生产,电子十二指肠镜型号为日本Olympus TJF260型。

手术开始前,所有患者均接受造影剂过敏试验、凝血功能、心电图、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等常规检查,术前六小时禁止饮食。将患者调整为左侧卧位或俯卧位体位,行咽部麻醉+镇静镇痛,顺着口腔将内镜置入,直至十二指肠降段,将内侧乳头位置找到,将镜身拉直,对胆管超选插管应用乳头切开刀进行操作,开始插管造影,观察结石数目、位置、性状以及大小等相关情况。治疗方案应结合结石情况进行相应选择。对于未超过1 cm的结石直径,应切开乳头,通过球囊将结石取出,如结石直径超过1 cm,则无法直接将其取出,应先通过球囊扩张或机械碎石后再将结石取出,如结石直径过大,即使碎石后也无法单次取出或结石数目较多,可给予二次取石。并通过塑料支架置入术对巨大结石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缓解。为了避免结石残留,可通过胆道球囊压迫胆管法进行操作。术后将鼻胆引流管置入,留置时间不超过三天,并给予24小时的禁水、禁食、心电监测以及吸氧干预。

1.3 观察指标[3-4]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结石一次性取净率、结石二次取净率、抗感染治疗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胰腺炎)发生率。

通过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尿淀粉酶、肝功能以及血常规等情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内所涉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算,采用x2检验进行样本率的比较,用“±s”表示正态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相关因素。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治疗后,术后有11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胰腺炎占5例,胆道感染占5例,消化道出血占1例。不同年龄段的手术耗时、结石一次性取净率、结石二次取净率、抗感染治疗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过60岁以上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未超过60岁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s]

表1 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s]

注:与60岁以下患者相比,△P<0.05。

年龄 n 手术耗时(min) 结石一次性取净率 结石二次取净率 抗感染治疗时间(d) 腹痛缓解时间(d) 住院时间(d) 并发症发生率60岁以下 49 25.98±4.32 44(89.80%) 5(10.20) 1.57±0.24 1.18±0.21 6.54±0.53 3(6.12)60岁以上 31 2.00±4.35 27(87.10%) 4(12.90) 1.60±0.23 1.17±0.20 6.58±0.54 8(25.81)△

2.2 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表明,血清胆红素、插管时间>60 min、胰管显影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史是该并发症的主要诱发因素(P<0.05)。见表2。将其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设定为胰腺炎患者,自变量为上述四项主要诱发因素,得出,主要危险因素为插管时间>60 min、胰管显影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史。

表2 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n(%)]

2.3 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表明,胆管治疗史、胆道中高位梗阻以及胆道结石病史是该并发症的主要诱发因素(P<0.05)。见表3。将其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设定为胆道感染患者,自变量为上述三项主要诱发因素,得出,上述三项均为诱发该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表3 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n(%)]

3 讨 论

临床将胆总管内的结石称之为胆总管结石,主要临床表现为寒战、黄疸、腹痛、高热等,严重者可诱发肝脓肿,进而诱发胆总管下端梗阻引发急性胰腺炎。随着微创技术的逐渐成熟,在肝胆外科疾病中,经ERCP已得到广泛应用,具有价格低廉、创伤小、无需麻醉等优势,可将结石形态、在胆管中的位置清晰显现[5]。现为探究将其应用于胆总管内的结石治疗中的具体效果,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经同年龄段的手术耗时、结石一次性取净率、结石二次取净率、抗感染治疗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过60岁以上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未超过60岁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治疗史、胆道结石病史、胆道中高位梗阻、插管时间、胰管显影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史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6]。本研究结果提示了,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该疾病治疗后结石清除率较高,炎症控制较佳,术后临床症状得以有效缓解。但高龄患者接受该治疗方案治疗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该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胰腺炎以及胆道感染,但对影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因素进行分析后,可给予针对性的预防,以提高治疗安全性[7]。综上所述,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净率胆总管胆道
采棉机采净率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分析*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马铃薯表皮脱净率测定方法的研究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南疆喷施脱叶剂对棉花脱叶效果和采净率的影响
A股市场“黄金”遍地,还需慧眼识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