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藏清代民窑青花瓷
2020-07-24冯宁
□ 冯宁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的骄傲,是我国古陶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之一。它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鼎盛于明、清两代,一直沿用至今。清代不仅是我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也是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产品质量日臻精进,工艺水平和品种数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而清代民窑青花瓷在风格上则表现出自然、淳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纹饰也更加图案化、吉祥化。本文就河北博物院育才街院区藏的部分清代民窑青花瓷的文物特点和时代特征做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以飨读者。
图1 清顺治 青花“空城计”图筒瓶
1.清顺治 青花“空城计”图筒瓶(图1)
高47.5、口径14、腹径19厘米。筒瓶,因造型似筒得名,又因形状似象腿,也称“象腿瓶”,明万历时已出现雏形,天启、崇祯时有所变化。由于“筒”与“统”两字谐音,清王朝入关后赋予其“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这种造型主要流行于顺治、康熙两朝。在当时确实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此器侈口,短颈,溜肩,长腹直筒,胎体洁白,造型规整。口沿外饰下垂的蕉叶纹,肩部暗刻一周卷叶纹,近底部暗刻两道弦纹,线条细而浅,往往需要调整好光线角度才能看清。腹部主题纹饰为《三国演义》中“武侯弹琴退仲达”一回中的精彩场面: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端坐在城楼之上,洞开的城门下一小童低头洒扫,镇定自若,司马懿见状率兵骑马匆匆
顺治一朝历时18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所以官窑生产时停时产,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民窑青花器追求自然随意、豪放、朴实的艺术风格,有些甚至可以和官窑青花相媲美。这件筒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2.清顺治 青花麒麟凤纹缸(图2)
高17、口径22厘米。平口,唇外凸,深腹,下部内敛,平底,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发色鲜艳,层次分明。器身主题纹饰为麒麟与凤纹:麒麟跪卧,回头张望,形象生动活泼,大有呼之欲出之态,凤凰展翅飞翔,祥云围绕,周围配以栏杆、山石、芭蕉、太阳进行点缀,繁而不乱,恰到好处。
图2 清顺治 青花麒麟凤纹缸
传说麒麟有角而不用,故被人视为仁兽并以之象而去,人物神情动态、衣冠袍袖、战将骏马都描绘得活灵活现,在有限的空间中,仅寥寥数人,就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这一著名历史场景,充分体现了清初民窑青花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青花色泽青翠艳丽,画法上使用“分水”技法,较好地表现了图案的阴阳、明暗,与明末清初一般生活用瓷那种蓝中泛灰的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明末清初民窑青花中的典型作品。征祥瑞。崇祯、顺治之际,社会动荡,百姓苦于战乱天灾,故此时瓷器上常以麒麟为装饰,籍以祈求吉祥平安。而凤纹又是瑞禽的化身,麒麟与凤纹相结合,寓意吉祥,更增添了艺术魅力。
顺治青花基本继承了晚明的风格,采用国产浙江青料,由于在原料提纯、焙烧工艺方面均有创新,所以青花色调特别丰富,并开始出现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变化,为康熙“青花五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3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图4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龙耳尊
3.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瓶(图3)
高46、口径14、腹径23厘米。撇口,长颈,溜肩,腹内收后外撇,整件器物制作规整,造型挺拔,具有雄浑刚健的阳刚之美。器颈部绘涡纹及珠点纹、弦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两位行者于山间小道之间,似在赏景交流,周围树林、流水、山石环绕,布局疏朗,意境清幽。青花色泽浓翠,呈宝石蓝色,浓淡相间,艳而不俗,通过丰富的色阶表现山石、树皮的纹理,颇有水墨画“墨分五色”的韵味。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国运兴则瓷业兴,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青花瓷的生产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其器形之繁、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除官窑青花外,民窑青花不仅所占比例很大,其中也不乏大量的精美之作。此件器物是康熙民窑青花的代表作品。
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康熙青花不仅造型平稳安定,线条挺拔有力,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独特的“分水技法”的使用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分水”是青花瓷器借鉴中国水墨山水画“皴法”用笔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巧,明末已经出现,清康熙达到顶峰,其方法是在勾好的轮廓线内,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美誉。
4.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龙耳尊(图4)
高53、口径22、腹径45厘米。此器撇口,粗颈,丰肩,鼓腹,双龙耳,造型规整,胎体厚重,比例适当,于雄浑中见精致。自上而下,通体绘十层纹饰,以腹部的缠枝莲为主,硕大的莲花与婉转的缠枝搭配协调,繁而不乱,回字纹、蕉叶纹、如意纹、仰莲纹等辅助纹饰与主题纹饰,相得益彰,肩部龙耳搭配巧妙。所绘纹饰规矩整齐,富于层次,装饰效果极强。青花呈色浑厚、沉着,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年间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乾隆一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景德镇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制瓷业推向创造性的阶段,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图5 清康熙 青花“前赤壁赋”笔筒
5.清康熙 青花“前赤壁赋”笔筒(图5)
高5.5、口径18、腹径18厘米。瓷制笔筒兴起于明嘉靖、万历间,大规模生产是在明末天启、崇祯时期。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促使瓷制笔筒的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造型多样,装饰手法各异。
此笔筒圆筒形,口底相若,玉璧形底,里施白釉,底心有“文章山斗”四字楷书款,是康熙朝笔筒的标准式样。腹部以北宋苏轼作整篇《前赤壁赋》为纹饰,以楷书竖行写成,文字工整,排列整齐。“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国特有的汉字书法艺术在瓷制笔筒上得到充分运用,并集书法、印章、诗词、制瓷工艺于一体,是多种古典艺术相结合的作品。
以文字作为装饰在唐、宋时期已出现,明代十分流行,但一般仅限于“福”“禄”“寿”等少数表示吉祥富贵的文字。明末清初出现的字数较多的诗句,也仅仅作为图案纹饰的陪衬。将整篇诗文辞赋写满器身则是康熙的首创。
图6 清雍正 青花“海马负书”纹盘
6.清雍正 青花“海马负书”纹盘(图6)
口径20、高2.4厘米。平口,折沿,弧壁,圈足,足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圈楷书款。盘形规整,胎薄体轻,盘沿绘朵云纹,盘心绘海马负书图,外壁绘海水江芽纹。海马负书的神话传说,象征君王有德,神马受感召负宝书而来,寄寓了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该盘青花色泽浅淡,图案纹饰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给人以清新雅泽之感。
雍正时期社会安定,制瓷工艺突飞猛进,从景德镇生产的各类瓷器看,无论造型和纹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尤以其精细著称。
图7 清雍正 青花云蝠纹瓷砚
7.清雍正 青花云蝠纹瓷砚(图7)
直径24、高4厘米。砚面为圆形,中心微下凹,未上釉,周围有一圈凹槽,便于储水,砚边装饰云蝠纹,图案纹饰轻描淡画。线条纤细,清新淡雅,寓意吉祥。方寸之间,反映了文人的追求,体现了时代特色。
砚是文房用具之一,是一种反映文人气质与追求的造型艺术品。三国时期有青瓷砚台出现,经魏晋南北朝趋于成熟,明清两朝,由于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度,大量读书人试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十年寒窗,研磨苦读,瓷砚为适应这种需求而大量生产,常见的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
8.清乾隆 青花小绣墩(图8)
高23、口径20、腹径24厘米。绣墩又有坐凳、绣墩、凉墩、鼓凳之称,为日常用具之一。此器如鼓形,顶及器身以“圆形方孔”形镂空做装饰。器身上下分别雕有一圈象征鼓钉的钉帽将器身纹饰分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相互对称的如意云纹,内各绘折枝花卉一枝,顶面及中间主题纹饰为缠枝花卉图案。造型规整、敦实,画面层次清晰,布局和谐,青花色泽浓艳,线条中有意用笔点出许多均匀的小点,这些都是有意模仿明代永宣时期进口“苏麻离青”钴料的特征,但造型与纹饰均属典型的乾隆风格。
9.清道光 青花神仙人物纹帽筒(图9)
高30、口径13厘米。此件帽筒器身以6个海棠形镂孔作装饰,纹饰为神仙人物,手捧花篮的韩湘子、执玉板的曹国舅、扛莲花的何仙姑、吹箫的蓝采和,以及骑鹤的仙人,刘海、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周围配以山石、树木、花草,既是实用器又是很好的陈设用品。
帽筒为放置帽子的器皿,这种长筒圆柱形的帽筒,在嘉庆朝开始出现,它替代了以前的圆球形带座帽架,随后各朝官民窑皆生产,直到民国时期广泛流传使用,而且作为陈设品大都成对烧制。
道光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再加上鸦片战争的爆发,制瓷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嘉庆时期相比,烧造规模近一步缩减,产量及质量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10.清道光 青花福寿缠枝莲纹扁壶(图10)
高25、口径6、腹径19厘米。撇口,短颈,如意形双耳,扁腹,长方形圈足,足内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青花颜色浓重艳丽,追求明代宣德青花的艺术效果。腹部两面为桃形开光,内绘折枝桃纹、蝙蝠,组成寓意为“福寿”的吉祥图案,开光外上下两侧绘有缠枝花、如意云纹及卷草纹,纹饰布局疏密有致,是道光时期的优秀作品。
扁壶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并盛行,它的初型最早是游牧民族马背上使用的皮囊酒壶,这些器具多带有系耳,便于捆扎携带,方便马上饮酒使用。明清时期,这些器具的制作更加精美,使用方便,已经发展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生活器皿。
图10 清道光 青花福寿缠枝莲纹扁壶
11.清咸丰~同治 青花开光人物纹花觚(图11)
高39、口径22、腹径16厘米。此器口外撇,中腰肩部隆起,腹下收敛,足部外撇。整器满绘枝繁叶茂的瓜果与翩翩飞舞的蝴蝶,谓瓜瓞绵绵图。图上对称分布海棠形开光,内绘人物纹。瓜瓞绵绵出自《诗经》中之“绵绵瓜瓞”,意在取“瓞”“蝶”二字的谐音,象征福寿绵长,寓意子孙昌盛,家族兴旺。青花颜色鲜艳,布局规整,繁密却不杂乱。
咸丰时期,由于经济衰退,生产凋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也直落而下。从制作工艺到装饰艺术等方面,整体水平明显下降。相对于晚清其他朝代,本时期的官窑器物数量较少,特点是小而精。
图11 清咸丰~同治 青花开光人物纹花觚
12.清同治 青花莲纹赏瓶(图12)
高38.5、口径9.5、腹径23厘米。侈口,长颈,扁圆腹,肩部凸起两道弦纹,圈足,器底有“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体青花款。该瓶主题纹饰为颈部的青花蕉叶纹和腹部的缠枝莲纹,取其“青”“莲”谐音“清廉”,寓意被赏赐者在日后的仕途上,定要清正廉洁,做个好官。此外,自瓶颈又分别绘有波浪纹、垂云纹、回纹、如意纹、仰莲纹及卷草纹等辅助纹饰与主题纹饰相配合。赏瓶创烧于清雍正时期,是清代皇帝定制专门用于赏赐朝廷重臣的器物。据《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故称赏瓶。雍正赏瓶传世甚少,乾隆后每朝相袭,传世较多。
同治时期,整个中国瓷器制造业呈滑落之势,同治青花虽无法与康、雍、乾三朝相比,不过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水准,此器制作规整,寓意吉祥,是一件精美的陈设用品。
图12 清同治 青花莲纹赏瓶
13.清光绪 青花花鸟纹玉壶春瓶(图13)
高21、口径7.5、腹径12厘米。此器撇口,垂腹,圈足,造型规整,青花色泽淡雅,瓶体上一枝曲折苍劲的柳树,枝叶繁茂,小燕子或立于枝头呢喃,或展翅飞翔,描绘了一幅盎然的春色,雅致的画面与青花的幽靓淡雅和谐一致,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极赋美感。自问世以来,经久而不衰,其定型于宋代,当时绝大多数用作酒器,少数作为陈设品。经过隋唐元各代的不断发展演变,到明清时期,玉壶春瓶便完全以陈设品的面目出现,从皇室至官僚大夫,以至殷实人家都十分钟爱。
光绪时期,社会局面相对出现稳定,官窑和民窑都开始恢复大量烧制。因此这一时期的瓷器不仅品种多,数量大,而且制作工艺也相当成熟。其仿造康熙青花瓷更是取得了突出成就,造型逼真,纹饰非常近似,青花也有深浅浓淡的变化,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图13 清光绪 青花花鸟纹玉壶春瓶
14.清光绪 青花云龙纹壶(图14)
高15、直径18厘米。直口,溜肩,肩上对称两个如意形系,系上有孔用以穿系做提梁,圆腹一侧为壶流,圈足。器底为“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器盖为平顶,中心凹进。盖沿为锦纹,口沿处绘折枝花卉,肩部为如意纹,内绘小菊朵,壶流正面篆书一“寿”字,腹部绘双龙戏珠纹,空间衬以十字云和火焰纹,下为海水纹。此壶为光绪时的典型式样,造型略显拙笨,青花颜色蓝中泛灰,款识清晰,字体刚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5.清光绪 青花人物纹盖罐(图15)
高36、口径12、腹径26厘米。此罐直口,溜肩,腹微敛,圈足,足内为“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器盖为山水人物纹,器腹似为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画面:帷帐前立一屏风,刘备端坐于太师椅上,诸葛亮立于身后,关羽、张飞分立两侧,似在商议事情,一将士手指帐外似在通报,帐外两人窃窃私语。在这里作者运用娴熟的绘画技艺,把不同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并在人物周围绘栏杆、山石、花草做辅助纹饰,虽然青花颜色有些浮躁,但青翠明快,当是仿制前朝瓷器的上乘之作。
图15 清光绪 青花人物纹盖罐
16.清光绪 青花云龙纹盘(图16)
口径25、高4厘米。此盘敞口,弧腹,圈足,盘内壁绘两条行龙追云逐球,中心为一龙腾跃于云海之间,内外呼应,浑然天成。青花颜色蓝中泛灰,装饰技法以青花留白绘龙纹、云纹,云龙之外则用青花画海水,蓝白相映,别有情趣。虽底书“大清乾隆年制”款,但云龙气势及绘制笔法都有逊色,应为光绪时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