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策略
2020-07-23聂桂珍
聂桂珍
摘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逐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让每位学生心向阳光,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点 心理品质
当下,家庭原因、学习负担日益加重、交往障碍等因素致使部分中学生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这不仅仅引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反思,而且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如果我们忽视这项教育,就会给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留下心理健康失衡的隐患。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目前,各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开设的层次水平却参差不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各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语言文字作为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把个人的思想、情感内涵、道德品质融为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一、深入文本教材,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
部编版语文教材涵盖面广,内容丰富,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被选入其中的优秀篇章不仅文质兼美,还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宛如走进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我们在欣赏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让学生触摸到人物高尚的灵魂,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榜样,把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人生观
读书能开导人的心智,健全人的人格,激发人的美好志向。在教学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时,我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抓住渗透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人生观。例如,《将相和》中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具有因果联系的故事中得以彰显;《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壮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在跳崖中定格;《朱德的扁担》把革命领袖朱德的身先士卒、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在“扁担”这一劳动工具中刻画得淋漓尽致;陆游临终绝笔——《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饱含着遗憾情感与坚定信念的诗句正是他把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最好注脚。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深化学生情感,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科学引导,培养顽强的耐挫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当前的小学生都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被过度保护成“温室里的花朵”。面对日趋复杂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环境,他们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难以进行自我调节。尤其是不断增加的学习压力,容易使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害怕面对困难,长期处于困惑与压抑中,从而选择逃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顽强的耐挫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例如,《七律长征》一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语句气势磅礴、豪迈壮烈,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一览无余;“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千难万险在红军脚下都变得微不足道。在赏析诗句中带领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片段,并补充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枪林弹雨;再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长征的故事,在阅读中与革命先烈并肩作战,共同谱写生命的壮歌。通过一首诗歌的教学带领学生走完长征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在悄无声息的渗透中让学生感受到再大的困难在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面前也显得渺小。《海伦·凯勒》一文,学生在深切同情小海伦不幸遭遇的同时,更深深地被海伦·凯勒顽强的意志力折服。相信海伦·凯勒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也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
(三)挖掘真善美,保护学生纯真的心灵及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用心呵护学生纯真的心灵,在品读与赏析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不仅是对母爱的歌颂,而且是对母亲伟大、高尚灵魂的歌颂。当“我”怀着愧疚之情对母亲说出想要买一本《青年近卫军》的来由时,母亲把钱塞在“我”手上,“我的心里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滋味”。母亲不怕贫穷,支持“我”看书,因为她坚信,读书能改变“我”的命运,书中有“我”追求的世界。这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母亲的呼唤”。《珍珠鸟》一文,学生备受感动的是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画面,人爱小鸟,鸟通人性,人鸟相依。作者的感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不正是学生情感的升华吗?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我们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让心理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还可以丰富情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陶冶和净化心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学习了《祖父的园子》后,我推荐学生读整本的《呼兰河传》,在對比阅读中学生发现《呼兰河传》并不是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抒写快乐与自由,相反地,它以沉重的笔调刻画了呼兰河小镇一群“病态”的众生相,使人感到悲凉、凄苦。《祖父的园子》是以孩子的视角奏响的“一首童年的挽歌”,“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的一座“精神家园”。学完了《刷子李》一文后,我读了《泥人张》,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感受天津卫在晚晴光绪年间所特有的社会风貌,认识了刷子李、泥人张、张大力、狗不理等不同行当里的能人、奇人,他们具有时代工匠精神,对手艺的讲究、对事业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值得当代人学习。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改变了,思想感情升华了,思想境界自然就提升了。
三、指导写字教学,发掘心理健康教育领地
写字教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项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其实不然,写字教学也可以丰富多彩。在感受汉字奇妙无穷的魅力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汉字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写字教学中,我常以著名书法家练习毛笔字的故事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反复练习,精益求精,这样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和方法,又使学生意识到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
在生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很多生字作为偏旁时,笔画的大小、形态及笔顺都发生了变化,如“木”“土”“女”“王”等,有捺变成点、横变成提等情况,告诉学生这是汉字书写中常见的避让原则。我巧借课堂生成,进行有效点拨,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例如,教学“树”字时,让学生观察“木”字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发现“木”字的捺变成了点。我紧接著追问:“捺为什么变成点,”学生表示:“这一捺会和右边的‘对挤在一起。”“如果你是‘对字,你会对‘木说什么呢?”“谢谢你,我们永远是好朋友,是你让我们成为一家人……”“那么在生活中,为了让大家生活得开心和谐,我们又该怎样和同学、邻居、亲人相处呢?”学生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懂得了谦虚礼让的美好品德。
想要练就一手好字,需要学生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地书写,摒弃周围的喧闹与繁华,这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是练不好字的。在反复书写中需要意志力的支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见成效。通过优秀作业展示、书法作品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审美情趣。
四、指导习作训练,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心理障碍是因心中堆积的负面情绪、消极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负荷不能及时放下而形成的心理问题。“言为心声”,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的往往就是他的心里话——最心底的声音和最真实的情感。细心的老师总能在习作中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状况、精神觉悟或可能要发展的方向。基于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地跟踪教育,化大为小,化有为无。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作文等方法使之排泄不良情绪,把心里话倾诉在文字中,并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习作《妈妈,我想对您说》中,有几位女生写道:“自从家里有了弟弟,就找不到曾经的母爱了。我很伤心难过,有时候在被子里偷偷哭泣。”看到这样的文字,我联系了学生的家长,询问其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并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照顾二宝的同时也要顾及大宝的心理感受,让孩子慢慢接受二宝。我也找来孩子和她谈心:“妈妈的爱永远不会少,她最欣慰的是看见你慢慢长大和渐渐懂事,她最期待你和她一起迎接二宝的到来。”孩子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场二宝大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习作有着偌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可以通过日记、作文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后进生、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或是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动态,帮助孩子摆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泽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高尚的灵魂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小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适时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里,做孩子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变化,提升心理品质,引导孩子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愿我们和孩子们一道心向阳光,成为心理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