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分析
2020-07-23闫朝晖
闫朝晖
摘 要:近年來,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并不乐观,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本篇文章以沧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国家的政策支持,接着分析调研结果、之后梳理沧州地区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而分析发扬推广沧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传播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分析;意义;沧州地区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别珍贵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亦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优秀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呈现不良发展态势,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以沧州地区为例,沧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传播,可以带来一定的文化产值,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应深入宣传推广沧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沧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一定的传播价值,社会意义重大。
我们在这个大背景下也进行了调查,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18岁以下、18-25岁、26-30岁、30岁以上)、不同地区(沧州地区、河北省内除沧州市、河北省外)的人进行了关于沧州地区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如下:根据统计数据发现,黄骅冬枣、黄骅渔鼓、沧州落子、麒麟舞分数较高位居前四。黄骅冬枣的“知名度”最高,有半数的人了解,同时也有8.05%的人对这些非遗文化都不了解。由此可见,加大对沧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很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我们沧州非遗传播方式的赞同率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放149份问卷,共回收149份,其中男性有68人,占45.64%;30岁以上的人数居多共93人,18岁以下仅5人占到了3.36%;在地区的分布上,沧州地区人口较多占到了51.68%、河北省内除沧州市占31.54%、河北省外占16.78%;大家了解非遗的方式多是通过家人朋友,学校的宣传、旅游参观较少分别占19.46%、20.13%的比例;大家对于成为非遗的传承人十分感兴趣,有近91.28%的人愿意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当中;在非遗是否应该在传播过程中经济化、商品化的问题上,赞同人数略高与不赞同人数;最后的建议环节,几乎所有人都期盼非遗得到多方关注、并都为此建言献策。可见非遗文化的传播之路会十分广阔。
与此同时,我们对沧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进行了梳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技艺、民俗。再此基础上,我们结合沧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对代表性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文献记载或者代
表作品以及相关传承人等情况进行了梳理:
第一、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沧州·沧州武术》、《沧州武术志》等文献记载了沧州市武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
于清代,清末民初,甚为繁盛;相关传承人有石同鼎;
第二、传统舞蹈:《沧县县志》等文献记载了南皮县落子这一国家级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落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传承人有张洪通;
第三、传统戏剧:《北京西派皮影遗珍》、《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梦梁录·百
戏伎艺》等文献记载了河间的皮影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诞生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目前由于老艺人相继去世,急需加大力度,努力抢
救保护;
第四、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丘市的冀中笙管乐,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九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代表曲目如《关公辞曹》,传承人有蔡
保恒;
第五、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间市的河间歌诗,起源于汉,历代相习,代表作品有《诗经》,如今传承人年事已高,难以为继,急需传承保护。
第六、传统美术: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桥县的石影雕,起源于清末,代表作品有《毛泽东》《周恩来》,相关传承人有方士英。
第七、传统医药:《肃宁冯氏正骨术》中记载了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宁
县的冯氏正骨,起源于冯绍祖的民间传说,相关传承人有冯永生;
第八、传统技艺:《黄骅县志》记载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市的人工制盐技艺;人工制盐技艺起源于西周,春秋盛产;目前辛立灶村是黄骅唯一自古至今仍延续以盐业为主的产盐专业村。
第九、民俗:《河东北骡马市经济文化》中记载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泊头市的泊头骡马市经纪,该项目自元代就有,千百年来传承不断代。相关传承人有刘景义,该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省级级别。
从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找不到传承人,面临着即将丢失的困境,有的非遗项目有传承人但也是极少数,由此可见,推广和发扬沧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必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情感、智慧和道德伦理,是历史文脉的生动呈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宝贵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1]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沧州地区的武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沧州市的石同鼎为武术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由此可见,该项目适应国家发展的趋势。传承传播沧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的方面来说,有利于沧州地区的文化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利于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同时有利于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传承非遗文化 打造绣球灯舞品牌 校长 肖志海 德育主任 高兵 [J]语言文字学报 2020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