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维火花,提高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效果
2020-07-23陈龙
陈龙
【摘 要】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就乐意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学习,和老师一起构建精彩绝妙的课堂。小学中年级阅读课堂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此,本文探讨了课堂的多种开展途径,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 挖掘资源;多维训练;师生互动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和判断力等等,从而推进语文阅读,提升阅读质量。那么,教师该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挖掘文本资源,提高阅读效果
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一本好资料,“好”体现在哪里呢?文章中的每一部分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比如,文章的顺序安排、课后习题类型的选择,甚至每个句子都是经过字斟句酌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学习到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能够了解作者的行文情感及祖国的传统文化。为了提高语文整体阅读效果,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好好挖掘文本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从文本资源出发,向外延伸,丰富教学资源。中年级的阅读和写作都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
例如,《白鹅》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写的。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种菜、养鹅就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然后,又向学生展示了有关白鹅的诗歌:“鹅,鹅,鹅……红掌拨清波。”随后,教师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白鹅的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白鹅形成较为直观的印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发现作者笔下的白鹅是一个高傲的动物。为了突出白鹅高傲的特点,作者重点描写了鹅的叫声、步态、吃食三个方面。叫声,文中是这样写的:“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教师还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鹅叫的视频,让学生进行对比,重点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嚣”这两个词语,感受鹅的高傲。写步态,作者拿鸭进行对比,说鹅的出场就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一样。借由“净角”一词,老师又向学生拓展了有关京剧的文化小知识,丰厚学生的文化素养,随后还播放了净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鹅出场的样子,果然是一个高傲的动物。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还向学生推荐了《散文精选·丰子恺》。学生在课下可以进一步了解丰子恺先生先生写作的特点。老师事先分析了这篇文章,剖析了白鹅的特点,然后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了照片视频,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白鹅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被点燃了,不时地在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深层次问题。
二、依据多维训练,提高阅读效果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懒惰,不太愿意思考,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一整节课下来,比较轻松,但是也没有收获到什么。这样的课堂没有效果,是没有意义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思维训练的开展,从不同的维度设置题目,让学生不断思考,千万不能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正如我们常说的:“基础是根本。”有些语文老师觉得每天进行基础训练比较繁琐,没有新意,于是慢慢地就不开展了。教师的忽视,不仅让学生产生了懈怠心理,也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以《海上日出》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次教学主要有三个目标:第一,让学生感受作者拟人手法运用的妙处;第二,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第三,让学生感受日出的壮丽景观。根据这三个教学目标,老师设置了三个维度的训练。(1)请同学们对比以下句子的不同。“太阳上升。”“太阳慢慢地上升。”与“太阳一步一步慢慢地上升。”“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慢慢地上升。”“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2)阅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日出景象的,请找出具体的语段进行分析。(3)文章的语言很美,尤其是在描写日出部分。请同学们把下列三句话分别转化为具体的图画。“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深。”“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果然,过了一会,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同学们注意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表现日出过程中颜色的变化,表现出动态的过程。以上训练注重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日出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但由于生活和学习,很多同学都没有目睹过这个过程,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日出的景象。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热爱大自然,愿意亲近大自然。这是一种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追寻师生互动,提高阅读效果
师生互动是老师上课为了增加气氛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能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在构建对话的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可以进行重新定位,老师和学生会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发言最多的人。新课标指出:“要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很有必要,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教学的主体。
例如,《母鸡》这一课的教学,作者最开始在文章中表现了对于母鸡的厌恶,但后来观察它和小鸡之间的相处,看到了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一面,从而歌颂了母爱。下面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师: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很好:“一只鸟儿飞过,或者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來,歪着头,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可是为什么老师总是读不好呢?感觉没有读出母鸡的那种气势。有没有同学愿意帮助老师读一下这段话?
很多同学都踊跃举手发言。
师:这句话刻画了母鸡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鸡妈妈。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我们可以看看这段话中“警戒”“预备作战”“警告”这三个词。在保护自己孩子的面前,母鸡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它一看到危险的信号便马上警戒了起来,随后做出了一系列的反应,像一个训练有素的战士。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讲得非常有道理,同学们今后在解读文章时也要注意从字词出发,要学会关注细节,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这次师生互动中,老师并不是一个富有经验的长者的形象。相反,他开始向学生求助,扮演一个求学者的形象。这是我们所倡导的平等关系。在教学时,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老师没有像以往教学中的那样,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引导,通过深入阅读文本,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在学生表述自己的看法后,老师采取了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大胆。今后,课堂上发言的同学会越来越多。就算没有老师刻意的引导,同学们也能独自思考,完成问题。
中年级学生处于一个待发展的阶段,多思考能够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而大脑的发育又会帮助学生思考得更深入,更深刻,更加多维度,这是一个有效的正反馈,能够让学生更加优秀,发展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