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2020-07-23罗荣文
罗荣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念上高度契合,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吸收和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助力和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古典文学;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思想理论体系。它是在汲取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的深刻变革,也经历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它的基本原理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就它的文化传统来说,又是中国的。可以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态下的延续。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念上高度契合
(一)价值追求高度契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于天道与人道的选择上,更加重视人道。元稹的诗中讲到“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我道天道短人道长”,充分体现了古人更加重视世间万物,而对于天神鬼神之事,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人类世界”“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人身上”等观点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也主张更加关注人类的普遍生存状态,追求个人权利的平等,追求自由和尊严,为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追寻出路。
(二)对宇宙的看法和观点高度契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强调世界统一于某种物质(比如“气”),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强调学然后知之,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知倦怠地追求真理。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注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等观点相契合,同时,又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三)政治思想和追求高度契合。中國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主张天下为公的名句,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又比如《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等,均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与天人和谐。这与马克是主义实现人类解放,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观点别无二致。
(四)民本思想高度契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以民为本,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提醒执政者要注重道德修养,厚生利民,与民同乐。这种为民服务的思想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面向群众,面向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观点是完全契合的。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马克思主义是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斗争的意识形态。而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为基础,也就是以宗法制为基础,表现为血缘和家庭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与现实逻辑看,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家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吸取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遵循“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原则,经过自我变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既要做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融通的,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吸收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进入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借鉴社会治理之思想和寻求问题解决办法之途径,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助力和支撑。
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时刻注重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素养提升,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我所用,以“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态度回顾历史,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政治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策、道路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给一些古文经典赋予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新含义,做到融会贯通,恰到好处,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思想和精神捍卫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谱写出中华民族未来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