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研究
2020-07-23张成胜
【摘要】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的成才成长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激励。高等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选拔、培养和输送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应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加强运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顶层设计、师资队伍、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等各项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能,为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 运动员 核心价值观
1、开展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1助力高等体育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诉求
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还要满足竞技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即培养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竞赛训练同等重要,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强国和奥运争光战略目标的实现,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不但有助于提升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的思想政治素养,而却对于提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的教育、管理和训练的实效性都大有裨益。
1.2引导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现实所需
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重塑的关键时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道德观念、价值立场和政治信仰不太坚定,很容易被一些落后腐朽的理论和思潮误导。特别是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的传统价值观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若不能及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精神补钙”, 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很容易出现知行失衡、价值观扭曲、信仰迷失、心灵失落、道德失范等“精神贫困”现象,进而成为制约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关键因素。
1.3实现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肩负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
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承载着民族振兴和国家的强盛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与繁荣为前提,体育事业自然包含其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从体育大國向体育强国迈进,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要求与期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更是青年运动员一代的梦。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实现体育强国梦的伟大的征程中,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2、开展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2.1优化顶层设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执政力
开展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策略和顶层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贯彻到依规治校和依法治教的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运动员心灵深处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章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针对不同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和不同层次运动员分门别类的制订目标和要求,将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途径实施做到科学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运动员的头脑,引领运动员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培养德才兼备的运动员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价值旨归。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不同岗位教师间的合力育人作用
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除了学校在机制和体制的顶层设计之外,还必须充分发挥不同岗位教师间的合力育人的协同作用。一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一方面高等体育院校教师要及时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内涵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保障。另一方面高等体育院校教师还应成为智慧的学者和人格修养的楷模,用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熏陶和感染运动员。二是要构建全员、全程、全面育人机制。构建全校教职员工全员育人氛围,激发每位教师的育人功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2.3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鲜活载体
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员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纯依靠课堂上的说教和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拓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 通过实践活动的情景体验,使运动员更好地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强运动员责任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引导运动员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实际行动中领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将个人成长融入到体育强国梦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2.4优化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立德树人根基和血脉。高等体育院校要积极主动占领校园文化这一育人主阵地,将运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依托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通过体育馆、运动场、文化长廊、楼台亭阁、艺术雕塑、校史展览馆等发挥对运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健康向上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二是要加强校园宣传阵地建设。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微博、微信、校园BBS、APP、慕课、手机报等各类新媒体打造智慧校园,构建“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参考文献:
[1]于作军,尚迎秋,郝霖霖.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9):38-43.
[2]钟秉枢.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与中国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12-19.
作者简介:张成胜(1982-),男,湖北随县人,硕士。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