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寓德的实践反思和再探讨
2020-07-23何发
何发
摘 要:当前中小学徳育工作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学科寓德即课程育人功能未有效发挥是一个突出表现,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多种途径育人功能的同时,注重德育课程和学科寓德的深入探究和实践。
关键词:中小学 学科教学 课程育人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把德育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也是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保证。强调学科寓德并不是玩新花样,而是教育固有规律的体现,以德治学、教书育人,教学永远具有德育功能。在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背景下,继续探研学科寓德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学科寓德,既是个理论问题、认识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操作问题。学科寓德,就是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渗透”是一个有机结合、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依据学科教学内容的要求溶于教学过程中的。
一、学科寓德是落实“德育为首”的基本途径
首先,学科寓德是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需要。在实施德育的各种途径中,学科寓德是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因此各学科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中小学实行五天工作制,课堂教学每周30多课时,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0%以上;同时从教师人数上分析,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没有“专职”德育干部,德育工作主要由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牵头,依托政教处、团队干部、班主任去做,相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入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显然学校德育最重要的阵地是各学科教学,最广泛的德育工作者是各学科敎师。
其次,学科寓德是师德建设的需要。师德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题中之意即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如何挖掘各学科蕴藏的德育因素,不仅仅反映教师业务水平,而且考量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德育能力。课程育人成为一所学校的优势和风气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体现,也是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的重要标志。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徳。这种爱是包涵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可表现为“四个关心”,即关心学生思想品德成长、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健康、关心学生生活及其安全,但最紧要的莫过于关心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热爱学生的炽热感情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而是学习、锻炼的结果,越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越觉得责任重大,越会对学生满腔热忱。
再次,学科寓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索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杜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各学科课程标准本身都把徳育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本身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只有不断增强立德树人意识,课前深入备课,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了如指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教学全过程,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学科寓徳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破口,很值得探研、实践。
二、学科寓德职能未能有效发挥的原因
学科寓德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把德育放在索质教育的首位” 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但实际工作中的情形也不能忽视,就德育论德育,脱离教学抓德育并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学科寓德如何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很好的解决。
原因之一,学习培训不到位,徳育信息不灵。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党和国家先后颁发了一系列直接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政策法规,学校德育工作是“有法可依”的,然而难就难在学习、培训不到位,对德育政策法规的内容不甚明了,对德育点的把握、理解也就谈不上深刻。
原因之二,思想认识不到位。老师都有教好学生的愿望,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学科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弱化的问题。
原因之三,指导管理不到位。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很多,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了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有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条途径,都是很有必要进行深入学习、探究和实践的。其中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在实践中是个最薄弱的环节。在不少农村中小学还没有很好地把学科寓德(即课程育人)提到应有的足够重要的位置。
原因之四,教师的德育基本功不到位。这是個能力问题,更是个操作问题。大多教师有课程育人的积极性,但是不知如何过河。就其实,是没有“德育基本功”这条渡船。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髙和德育基本功的养成欠缺,不知课程德育为何物,学科寓德是谈不上的。
三、学科寓德的实践反思和再探讨
目前,学科寓德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是难题。难题尽管很难,但因为很重要,就得勇于探索。教师不应该只教书不见人,应该本着做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加强学习,认真探索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规律,开辟渗透渠道,创造渗透的多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在学科教学阵地上把德育首位落到实处。
(一)强化课程育人意识,培强学科寓德自觉性
首先,提高对学科寓德的认识。学科寓徳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个个关心学生成长”的理念,既考虑本学科课程标准,又要考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对本年级的德育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坚持按立德树人目标进行“教书育人”。其次,提高自觉性。这是中小学教科研条件、能力和水平不髙且各地情况不一致决定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要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培训工作,以学校为阵地,加强学习共同体建设,以个人实践探索为主,以各级组织和学校切实重视并抓好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交流为辅。通过学习培训,掌握德育目标、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要求,为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活动打好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组织指导到位,培养学科寓德帯头人
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发挥职能作用,在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把课程育人作为中小学教研的重点抓起来,坚持下去,认真制定学科寓德的具体计划和活动安排,各学科教师每学期要写好一份课程育人计划、写好一份课程育人教案、上好一堂学科寓德汇报课、完成一篇经验总结论文。学年总结或新学年开始,抓好评议、研讨、交流三个环节的工作,促使课程育人活動制度化、常态化,有效地指导学科寓德实践,从中发现和培养学科带头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探究学科寓德的途径和方法
实施学科寓德,学习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和组织指导到位,但不懂得学科寓德的方式、方法也不行。这就涉及到教师教学和德育两个基本功的培养问题。德育基本功的培养,只能结合继续教育边实践、边探讨、边提高,而不能走“先培训、后上岗”的路子。
在课堂教学中滲透德育,要紧扣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潜心研究,寻找渗透德育的最佳组合点进行渗透,贵在“有意”、重在“有机”,不能随便联系,借题发挥。
第一,“有意”渗透。“有意”渗透是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目标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科寓德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要有效渗透德育,就要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可进行徳育渗透的知识点和训练点,什么课就要上出什么味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思政课程和其它课程学科寓德工作提出了非常到位和具体的要求。例如,思政课是德育课程化的主要形式,是学校德育的稳固阵地,直接地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文、史、地、外语等学科要潜移默化的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数、理、化、生等课都是揭示自然规律的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用于探究的科学精神。音、体、美、艺术学科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当然,各学科尽管有自己的特点,徳育渗透的侧重不尽相同,但只要有目的地去研究,学科寓德都是大有可为的。
第二,“有机”渗透。“有机”渗透是指要有渗透的艺术,使德育有机渗透在知识载体中实现课程育人。这是教材的内在要求,是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体现为每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它还应“适度”,恰到好处。在本学科教学中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发生的问题,由任课教师及时解决,矛盾不上交和推诿拖拉。对“隐性教材”必须讲究“渗透”。“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依据学科教学内容的要求溶于教学过程中的。
学科寓德要找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传道”于“授业”之中,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做到知识点、训练点和渗透点的融化。
需要强调的是:学科寓德要课内外结合。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内的德育是“面” 上的渗透,课外德育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灵活多样,是“点”上的渗透,点面结合,就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立足于课内“言传”,还要在课外注重“身教”,加强学习,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既注意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又着力提髙德育基未功,最终定能开辟出畅通的渗透渠道,创造出各具风格的渗透方法,切实把德育首位在学科教学阵地上落到实处,从而带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髙。
总之,学科寓德(即课程育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也是以德治校、以德修己、以德治学、以德育人的重要工作。各学科教学都要学习领会我国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掌握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学科寓德的“结合点”,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寓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殿军.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九大行动[J].人民教育2020,(02).
[2]中办国办文件.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新华网,2019-08-14.
[3]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J].人民教育,1990,(09).
[4]于漪.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探讨[J].人民教育,1991,(04).
[5]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Z].201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