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2020-07-23林伟
[摘要]以学校文化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教师发展性评价为抓手,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和管理内涵,挖掘教师发展机会与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化,构建教师文化,彰显学校管理特色和品牌。
[关键词]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发展机会;教师文化;教师评价
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中,我校以学校文化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教师发展性评价为抓手,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内涵,建构了促进教师教育理想追求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制度,打造出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品牌。下面谈四个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新管理制度,增强管理活力
我校以构建学校文化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学校发展目标和各项管理细则,制定了《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发展规划》等管理制度,并在教代会上审议通过,用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来促进学校长期发展,拓展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1.建立师德考核与激励机制。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师立教之本。学校人才培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激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严格遵守教师职业规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引导教师全方位、多元化地评价学生,以良好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道德精神影响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依据《深圳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学校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奖励制度,通过问卷、座谈、家长会、校长热线等教育形式,积极组织家长评教评校,学生评教,搭建了“四位一体”(社会、家长、学生、学校)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增强依法执教意识和提高依法施教能力,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审、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通过“感动二实”年度人物、“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年度考核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团队”“文明班组”……评选表彰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弘扬奉献精神,塑造师德典型。注重师德激励,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和宣传力度,发挥优秀教师对于师德建设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增强教师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强化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学校在大力开展师德教育的同时,时刻不忘关注引导教师自觉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需要。教育引导教师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有计划、有梯队地树立学习的楷模:历练“教学基本功”,做一名发现型教师;锤炼“教学策略”,做一名创造型教师;提炼“教学思想”,做一名超越型教师。从而“发现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做一个有理想、有专业追求、自我更新的有学问人。
2.建构全员性的教师研修制度。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建立了校本研修制度:每学期集中一次校本培训,每学期举办一次命题比赛活动、一次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一次教师述职报告会,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每学年举行一次校园开放日活动;每周举行一次教研组备课组研讨会。充分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三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为落实各项研修活动,我校着重抓好组织、制度、人员、经费、奖励五个“到位”,调动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
3.健全发展性的教师培训管理。教师培养工程把发展重点明确定位在理论提升上,加大教师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学习力度,重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用科研创新推动教育发展。我校结合校情制定了《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心理咨询的理论学习,开展心理健康B证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教育能力,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建立分类、分层教师教育培训体系,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出国培训、省级培训、名师工程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培训等各级培训活动,通过研讨、培训、竞赛、讲座、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指导每一位教师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教师搭台子、铺路子、结对子、压担子和走路子,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以各级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梯队。定期开展名师讲坛、教学示范活动,促进教学相长。
4.制定层级性的名师工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等。”科学规划是确保师资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学校制定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名师工程”实施计划)》,具体制定了“对青年教师实施起跑计划”“对中级教师实施先锋计划”“对高级教师实施领航计划”“对优秀教师实施卓越计划”的“四大计划”教师培养蓝图,搭建教师培养的梯队。“青年教师起跑计划”从“师德、教学、教育、科研、实训”五方面规划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方向,拟定具体化的青蓝结对协議书,明确双方应履行的职责,举行结对仪式,做好双方互学共进的跟踪服务,指导业务技能(教案、班会设计、练习、试题、总结、论文、听课评课等)等,促使青年教师“一年合格,三至五年成熟,十年成骨干,十五年成名师”。“中级教师实施先锋计划”,激励骨干教师立足“站活讲台、提升技能”,重在课堂教学、教学技能、命题、基础整合等方面能力的提升。“高级教师实施领航计划”和“优秀教师实施卓越计划”,重点在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培养、课题研究、精品课程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中坚作用。以各级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推行“导师制”,发挥名教师工作室的作用,充分发挥名师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基地建设、教师培养中的辐射示范作用。让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立德修身、能力提升、示范引领、特色展示的窗口。
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建立与“四大计划”人才培养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制定落实《名师工作室制度》《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和成果奖励暂行条例》等。同时,优化和完善培养过程管理,对培养计划、培养要求、培养内容和考核标准等做出明确要求。为“四大计划”教师搭建台阶、构建平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骨干教师研修。定期举行公开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技能比赛、说课、信息化比赛、专家讲座、读书沙龙、交流与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并进行年度考核。名师工程的实施建立起了发挥名师模范带动作用的长效机制,使名师成长步入了良性轨道,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5.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我校结合校情制定了《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建立学生评价教师制度,借助网络学生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作业批改、学生辅导、课堂教学等方面。给每位教师建立专业成长电子档案,主要包括教育与教学、科研与成果和培训与交流等三方面教学动态评价系统,以综合评价图和发展态势图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雷达图”。每年教师进行述职报告,主要通过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等方式落实。通过教师述职报告、展示专业成长档案、教师综合评价表等过程性记录评价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围绕职业道德、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交流与反思能力、教科研能力、课堂教学状态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自評和他评,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动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管理制度的创新,使教师管理化被动为主动,化他律为自律,使自我发展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和追求。几年来,我校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为教坛新秀,一批骨干教师快速成为市、省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全国、省、市等各级各类现场研讨会上开设了200多堂研讨课,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50篇;出版了15本教师教学研究个人专著。这些成绩获得了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一致称赞,《深圳特区报》《南方教育时报》为此做了专题报道。
二、挖掘研究内涵,增强研究实效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支撑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学校有质量、有魅力、有生机的主要表现。我校以校本教研为主线,积极搭建教师学习、研究、实践平台,精心策划各种有效活动,采取全员培训、跟岗学习、出国交流、自学研修等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提升校本教研成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具体做法是:
1.为教师有效学习创设机会。我校为教师开设多元的学习渠道,给每一位教师订阅教育刊物和教育论著;有计划地向教师推荐学习文章;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分批次派送教师参加各级别的学科和专题培训会研讨会;自编培训资料,举办教育技术培训活动;汇编教师论文集,让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2.为教师有效教学创设机会。一方面,我校实施多枝条管理,实施教师“岗位责任制”“分工协调制”“学科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了纵横交错、上下互动、齐头并进的立体管理网络,有效地激发了各个层面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树立“全校一盘棋,六年一贯制”的质量目标长效意识,把握四大阵地,落实“质量会诊制”。一是各年级主任牵头,全年级任课教师参加的各班级各学科的质量分析;二是班主任牵头,各班任课教师参加的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分析;三是备课组长牵头,同学科教师参加的学科教学质量分析;四是班主任牵头,班内全体同学的学情分析。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找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点”,制定整改计划与措施,做好跟踪落实。
3.为教师有效研究创设机会。课题引领,实践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核心、以提高为重点、以服务为方向、以实践为根本,倡导真实科研和质量科研,强化科研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坚持实践导向,帮助教师发现、解决问题,在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中选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做到教中研,研中教,研中做,做中研。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近几年,共有20项省市级课题结题,目前仍在研市级以上课题21项、市级小课题有138项、38项校微型课题。依托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课题上的研究,主动改进教学方式,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推进教育科研的实践研究,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打造更优秀的教育科研新成果,稳步提升教育质量。
4.积极探索促进教师合作研究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广泛开展案例研究、教学诊断、专题讲座、教学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活动。促进科研与教研的融合,做到课题组与教研组的有机结合,推动全员教研。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学科教研活动。研讨活动以课例为载体,以听课、评课、研讨为主线,通过说课、评课、研讨、反思的程序进行专题研讨,然后形成教案和学案以及研修活动记录交教学处备案,保障听课、评课研讨和教研活动的质量,起到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作用。
我校利用网络教研和结对帮扶发挥龙头校的示范作用。以我校网页为载体,以学科分组为单位,初步构建了网络教研平台,教师可以直接在线学习、交流互动。我校还与兄弟学校进行了结对帮扶活动,在学校管理、日常教学、后勤生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谋发展。
为突破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瓶颈,稳妥地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我校制定了《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制定了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校本课程申报表、校本课程资源评价表、校本课程教师评价简表、校本课程学生评价表、校本课程调查表、校本课程课题分组指南、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指南,对师生双向选择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在此基础上审议确定校本课程课题。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要求教师拟写出课程纲要;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尽量从物力、财力上给予配合,做到指导教师、活动地点、研究成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活动时间、活动检查“七明确”,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序、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在实践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积累实践经验。
三、创造多元通道,促进教师成长
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学校文化氛围,提升学校品牌,我校始终把教师的学习作为一种环境,一种对话,一种问题意识,一种批判思维,想方设法地创造多元的学习渠道,积极引发教师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我们认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构建三条通道:
一是以学科为导向,给教师自我更新的机会。我校积极创造学习机会,通过项目培训、参观交流、参加研讨、技能竞赛、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从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出发提高专业素养。
二是以实践为导向,给教师展示发挥的平台。我校扎实开展校本研究,通过主题月活动和专题性研讨,开展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教学叙事、教后反思、教育随笔、教育个案等的征集汇编,举行教师教学观摩、述职报告、专题研讨交流会,把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五个层级的资源贯通起来,给教师展示的平台,展示自己的优秀成果。
三是以生态为导向,给教师感受幸福的环境。和谐的环节熏陶人,优秀的学校文化激发人。我校建设学校文化,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地方,让教师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几年来,我校大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活力,不断朝着研究型、专家型名师的方向发展,在全国、省市各个级别的研讨会上崭露头角;在学校的积极引导下,在老教师的带动下,通过制定成长计划,通过大胆的实践磨炼,我校青年教师也得到快速成长。
四、突显特色工程,探索实用方式
打造特色品牌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内涵发展的追求目标。我们着重于从制度、队伍、德育、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从而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以学生处为主体的德育队伍探索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方式,成立学生仲裁院、学生议事庭、学生自治会,建立三权制衡的学生自治体系。成立学生公司、学生律师事务所等社团组织,突出读书季、科技季、体育季和艺术季。建立碧波书院、梧桐书院、翠竹书院、东湖书院、南海书院及五环书院,探索专业化书院课程体系和自主学生管理体系,组织开展书院课程学习和学生自治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专业化、自主化发展。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施“十会治校”策略,建立健全课程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膳食委员会、招标委员会、安全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妇女工作委会、家长委员会、校友会,构建民主、规范、科学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
多年来,我校积极创新学校管理的制度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快速发展的探索中,只要教师更多、更快、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转型,课程改革就有希望,教育事业就有春天,学校就有品牌。
参考文献:
[1]陈照星,陈金缺.创新学校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3(9).
[2】陈照星.围绕十项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4).
[3]王琼,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跨越发展[J]教育科学论坛,2017(8)
[4]陈金缺,在研究中成长[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9).
[5]陈照星,陈金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搭桥[J].人民教育,2004(10).
[6]林伟.师者行者——一位正高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7]林伟.“四轮驱动”带动教师专业发展[J]广东教育,2015(3)
[8]林伟.思意数学——林伟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M].吉林:世纪图书出版公司,2019.
【基金项目: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广东省名师工作室、深圳市林伟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资助,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深圳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基础教育研究項目(重点课题)“教师培训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号:15JCJY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