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7-23李闯

商情 2020年25期

【摘要】自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后,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地区就业。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主要问题。这制约着该示范区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在分析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该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湘南地区  承接产业转移  聚集效应

一、引言

2011年10月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湖南湘南地区(包括衡阳、郴州与永州三地)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后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湖南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第二个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近年来,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二、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自2011年获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衡阳累计承接转移企业534家,新增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3.43亿元,新增就业人数9万多人,工业税收近四分之一来自承接产业转移企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衡阳市工业园区实现快速发展,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由2013年的41.1%增加到2017年的70%。此外,从2015-2018年来,衡阳承接产业转移也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2018年承接产业转移指数增加20.77%,年均增长6.49%(如表1所示)。特别是承接保障指数、开放合作指数、制度保障指数增长较快。郴州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也卓有成效,2013-2017年期间郴州市共签约重大项目320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7.83亿美元,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二位。永州市自示范区获批以来,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800余个,累计利用外资45亿美元、到位内资1225亿元,承接产业转移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人。

(二)园区经济发展较快

近三年来,衡阳市已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企业落地703家,新增企业主营收入163.58亿元。典型案例有建滔化工集团与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衡阳引进香港建滔化工集团,成立了建滔(衡阳)实业有限公司,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该企业现已成为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恒光化工等30多家下游企业的发展,形成松木经济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2011年,衡阳高新区引进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建成了投资10亿元的中兴网信全球共享服务中心。自入驻以来,湖南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累计实现订货额约11.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9亿元,带动了硬件设备提供商等14家上游企业入驻园区,累计实现产值10亿元。2017年4月,帝耳智能正式入驻郴州资兴经开区,相应的上下游的企业也纷纷入驻园区,项目总投资5.87亿元,打造从喇叭、耳机、音响等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式发展集群,解决用工1000余人,4年来累计实现税收1.58亿元。

(三)实际利用内外资水平稳步增长

自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湘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与内资水平稳步增长。衡阳、郴州、永州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分别由2011年的4.97、6.28、4.6亿美元,增至2018年14.25、19.1、12.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24%、17.22%与14.84%;实际利用内资金额也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45%、16.15%与16.47%。

但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承接产业转移未能产生集聚效应

衡阳市是中部地区传统老工业生产基地,工业门类齐全,衡阳市输变电、有色冶炼、电子信息、钢管深加工产业在全省所占比例都超过5%,这些特色龙头企业是衡阳市制造业崛起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来衡投资的大型企业逐年增多,有富士康、比亚迪等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中国五矿等18家央企。2019年,衡阳市GDP增速达8.1%,与长沙、娄底并列全省第一;规模工业增速为9.0%,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长沙。但衡阳市制造业整体产业结构偏传统,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软件、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发展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许多外商反映,转移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地区或国外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负担,抵消在本地区企业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优势。同时作为三四线城市,高端的技术、管理、金融、经贸人才十分匮乏,制约了高端产业的发展。

(二)招商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对于长株潭等地方,湖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还不足,所以在外资利用方面与这些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一直以来,湘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基础。尽管湘南地区具备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基础,但在产业承接竞争过程中表现得较为被动,在部分大型投资项目上争取不够主动。近年来,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热潮的兴起引起了地市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也随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但整体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政策建议

(一)园区招商要注重集聚效应。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思路,以白沙洲工业园区、资兴经济开发区等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和投资强度,促进优质资源、生产要素向开发区、园区聚集。鼓励产业园区承接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以商招商作用,以大项目、大企业带动产业链的转移,引进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和关联机构,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区县兴办特色开发园区,在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设施工程项目上给予支持,培育支柱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板块。积极探索方法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各类投资主体兴办产业园区,建立“飞地经济”。通过政策扶持和生产要素倾斜配置,努力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

(二)承接产业转移要突出地方特色。承接产业转移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引导外资流向,促使产业项目布局、园区发展与各地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地区间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围绕湘南地区的支柱产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列出产业配套“清单”,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强调走专业化、规模化道路,细分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为主攻方向,通過内联外引促进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促使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提升湘南地区产业发展程度。

(三)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重视人才培养及人才引进,为企业自主创新奠定人才基础。湘南地区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科教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视本地区人才资源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定向培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激励机制,吸引高端科研人才留在本地区。同时,加强科研实验室、技术转移示范基地等建设,引导生产要素流向新兴产业,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政府、企业、高校要加强沟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彭继增,王幼娟,李爽.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J].金融与经济,2020(05):89-96.

[2]韦姿百,黄芃子.我国东部产业向西转移的承接对策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0):42-43.

[3]伍星华,徐玉辉,陈培荣.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湘南地区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1):60-61.

作者简介:李闯(1975.02-),男,汉族,湖南祁东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