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源于思 思源于学

2020-07-23吴泉

考试周刊 2020年61期

摘 要:伴随我国经济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当前教学实践中的推行。高中时期是一个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其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创新培养,将对其智力水平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高中这一特殊时期,倡导“学源于思,思源于学”,提升高中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文章主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四个提升高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兴趣引导策略;索疑策略;思维导图策略;杠精策略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意思指的是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的源头来源于疑问。推而广之,在教育领域,也可以做到“学源于思,思源于學”,其中第二个“学”不仅包括“疑”的意思,而且包括系统化思维等新思想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应用。结合当前教育环境中部分高中学生逆反心态较重,特立足“学源于思,思源于学”,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策略以帮助部分对历史课程不太感兴趣或反感的学生。主要包括传统的兴趣导引策略、索疑策略、思维导图策略和杠精策略四种,其中前三种适合对历史课程评价为正向的学生,而最后一种策略适合不喜欢学历史课程甚至抵触历史课程的部分学生。

一、 兴趣引导策略

兴趣引导策略,即以个人兴趣为方向指引,进行历史课程的日常学习和考前复习。通常老师较为鼓励这种学习策略,而且学生对历史课程真的感兴趣的话,学习效率也会比普通填鸭式学习的效率高得多。例如,部分学生对孙中山所在朝代的历史较为感兴趣,于是在拿到课本后,第一时间便翻看了数遍这部分历史内容,甚至对其中出现的“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剪辫断发”等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入思考,并激发学生为寻找答案分析理解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兴趣引导策略适应的人群为对历史课程较为感兴趣的学生,局限性在于学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感兴趣的历史内容往往变动不大,因此仅靠兴趣引导策略完成整个高中历史课程的日常学习和考前复习有些太过于主观。故而,在兴趣引导策略的基础上,应该再配套一个兴趣嫁接策略,方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课程学习策略。

兴趣嫁接策略,即有目的地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向相关性较强或次一级相关的概念和内容进行转移学习的方法。例如,孙中山身后附带的关键词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父”“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国共合作”等,学生在研读完孙中山相关历史知识后,则可寻找同一关键词下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进行研究,从而将原本单纯以兴趣为引导的点——面学习,转化为点——面——面学习,最后将兴趣引导策略发展成为足以覆盖整个高中历史课程的高效学习方法。

二、 索疑策略

索疑策略,即以疑问为方向,进行专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资料筛查和研读。该策略是老师要求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某个重点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时,学生最好采用老师主导的学习策略。

例如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两点,一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如何,二是为什么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会发生变化。在这两个问题解决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具体而言,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七十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史实,如此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追寻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七十年代的关键历史问题,都会被拉扯出来,成为一条条的疑问线索链,最后汇聚在一起,成为翔实而有力的答案。

索疑策略的应用范围,主要适用于研究较为抽象或复杂的历史问题,即较为适合对知识难点进行攻坚。局限性,则是该策略放在难度较低的知识点时,不仅无法提高问题认知的深度,而且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故而,该策略的应用应该择机而定,主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

三、 思维导图策略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图形工具,它能把学生的思维扩展到极致,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技巧方面,它对图形和文本、主题关键字和各级图表都给予同等的关注,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字、色彩和图片建立更加生动的记忆链。在高中历史学习上采用思维导图策略,能够更加全面且深入地覆盖高中历史知识点,可同时容纳兴趣引导策略和索疑策略。

思维导图策略不仅可以覆盖更多的知识点,而且可以将它们系统化,将已掌握的知识点顺序合理化,将没掌握的知识点凸现出来。例如,按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顺序梳理整个中国古代史,学生会清晰地发现这个归纳的优缺点,优点是顺口且覆盖重要考点,缺点是少了先秦和部分短命王朝的历史。但就历史课程复习而言,已经覆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若用于考试复习,只需要补充少部分遗漏的先秦历史和部分短命王朝历史,便足够使用。

思维导图的形式多样,实际操作中有部分游戏的体验感,能有效缓解部分学生高强度学习历史的心理压力;简化的DIY手画思维导图(如图1),不仅方便学生平时归纳知识点、整理学习思路、系统化高效复习,还能让学生的笔记充满趣味。

思维导图的应用,除了归纳知识点之外,还能帮学生清晰地筛查复习进度,动脑动手的同时为其建立自信。具体而言,对历史课程较感兴趣的学生用思维导图,可以不断扫除细小的知识盲区,为其取得历史考试高分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不太喜欢历史课程的学生而言,思维导图可以快速地帮其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查缺补漏,夯实基础。

同时,简化的手绘思维导图,还能用在日常做题和考试时分析问题,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高效工具。例如,考试中问分封制的缺点是什么?考生一时想不起来,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去分析解决这个问题。从制度纬度,分封制出现在郡县制前,相比其缺陷明显。时间纬度上,分封制出现在秦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衰败乃至走向消亡。衰败,指的是井田兼并严重,消亡是指新兴地主阶级出现,逐渐取代了分封贵族。从多个相关纬度用思维图表分析后,哪怕不记得分封制的明确缺陷,但也能推测出其大概答案。显而易见,这种思维导图策略的应用,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发挥水平,这是如今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四、 杠精策略

杠精策略,即以抬杠为导向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策略,也是文章给出的重点策略。该策略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对历史课程不太感兴趣或反感的学生,算是激将法的一种变异,也是对学生兴趣引导策略的反向应用。因而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找一个适合的场合,引出一个有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抬杠”欲望,让他们来讨论、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高一上册)这一节课的内容时,笔者发现,在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时,有一些学生兴趣缺失,上课态度不端正,对郡县制这一制度形成的意义不重视,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笔者就拿修建长城这一事件来举例。比如,教师说“长城是我们中国最伟大的建筑,是中华人民智慧的体现,但也有人说,长城的修建劳民伤财,害人無数。那同学们你们认为,长城的修建到底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由此先激发学生的思考,等这些本来没兴趣的同学开始考虑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观点之后,教师就可以运用“杠精策略”,从与学生观念相反的角度来列举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之后,教师最后再做出总结:“不论长城的修建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想要举全国之力修建万里长城,必须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才能实现,而郡县制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秦朝还采用的是分封制,长城的修建是否能够实现,又会遇到什么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点评、肯定,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思考、多维度思考、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点点滴滴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运用杠精策略,主要是针对历史课程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其历史成绩较差,通过这一策略,给学生提供思维刺激,或可收到惊喜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杠精理论也存在较大局限性,那就是选择抬杠的人物或事件一旦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抬不起杠,也就很难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激趣效应。因此,抬杠的触发点必须要选好,在抬杠前,必须做出周密的准备和评估,否则不仅会导致激将失败,甚至会引发学生逆反心态。

五、 结语

立足“学源于思,思源于学”,提升高中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本身是一件极具挑战的课题。文章提出兴趣引导策略、索疑策略、思维导图策略和杠精策略四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创造性思维策略,乃是基于本人多年从教经验所得,抛砖引玉以激发相关的教育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提出更多有价值的建议。要特别指出的是,第四条杠精策略,只适合特定的学生,而且在抬杠前相关操作者,必须做出周密的准备和评估,抬杠操作中要机智灵活随机应变,否则不仅会导致激将失败,甚至会引发学生更加反感。

参考文献:

[1]王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才智,2019(20):96.

[2]吴亚妮.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的运用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4):63-64.

[3]王祎霞.探析“诱思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0(5):30-31.

[4]李梅.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8(31):50.

[5]李丹.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10(8):116-117.

作者简介:

吴泉,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