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高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利弊

2020-07-23代好加

考试周刊 2020年61期
关键词:利弊高中历史信息技术

摘 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被广泛应用,而对于正在进行创新改革的教育行业来说,这无疑是機遇与挑战,目前为止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各个学段的教学课堂,甚至呈现出能够代替主流授课方式的趋势,在课堂中使用这一技术的利弊成了大家激烈讨论的话题,基于此文章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来简单分析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利与弊。

关键词:高中历史;信息技术;利弊

目前为止很大一部分高中历史课堂都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教师能够将教育设计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融合,为学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课堂,它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以教材和板书为核心的授课模式,这样的改变一方面能让大家能够在课上开动思维,进行探索与创新,另一方面则会因为画面与影像太过于绚丽多彩让课堂教学主次颠倒,学生一味沉浸在画面中而忘记了对知识的学习。

一、 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的历史学科覆盖面非常广泛,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到世界的整体发展史,其中涉及了大量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其目的是让高中生通过自己对这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解读形成主观分析能力,但是在常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没有时间去品读历史、了解文化内涵,他们只能靠对知识的记忆完成历史学习。所以说在不太乐观的教学氛围下信息技术教学这一新兴方式的出现解决了一大教学难题。

在大家的基本认知中历史教学应该是偏向于照本宣科的方式,其中再增添一些板书讲解,而利用信息技术而形成的多媒体教学打破了这些外在束缚,用投影仪、计算机、影音设备等搭配授课,让大家在观看图片和影视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但是这一技术的应用也不全是优点,教师逐渐习惯用这样便捷的授课方法,所以不管教材中什么知识都一律用PPT展示,完全舍弃了板书与教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弊端。

二、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优点

(一)增添课堂趣味性

高中的历史教材大多是以整体的时代背景为起点,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详细介绍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书中都是一些时间轴与概念性的知识,最后也都是用性质类或影响类的问题收尾,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反复地背诵概念,甚至一些与现代生活有巨大偏差的事件会让他们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课上的气氛太过于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的加入为课堂带来了活力,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书中没有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歌曲等,将教材中比较死板、单一知识点用具体的影像展示出来,让历史人物、事件都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给课堂增添趣味性,也可以利用他们原本就熟悉的影视作品来提升学习兴趣,让大家对固定知识点以及概念性拓展问题都能够去理解记忆,有效地避免了死记硬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提升教学速度

高中历史课本中需要学习与记忆的知识很多,但是课上的时间与课程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在面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一旦想要详细讲解就必然会浪费时间,降低授课速度,而之后又会将这个时间在相对的简单的课程中补回来,这样的做法看似合理但是实际上却打乱了整体教学计划,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依旧不到位,所以利用多媒体授课能够较大程度上简化授课程序,让一些需要用大量时间来进行语言描述的内容聚集在精简的图片和视频之中,这样就会让教学始终按正常的节奏进行,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授课速度,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此外教师将大量需要在课上补充说明的内容制成课件,还能够避免出现板书浪费时间的现象,这样节省下来时间老师就能将更多的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节约时间的同时还增添了大量课堂信息,让他们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能开动自己的思维,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在讲解《抗日战争》一课时,为了让大家能够用最快捷的方式理清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整体过程中发生的所有重要事件的时间线,用彩色的中国地图为底,将上面“沈阳”“上海”“卢沟桥”三个地点做明显标注,然后在一旁展示“九一八事变”(1931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1932年)、“华北事变”(1935年)以及“卢沟桥事变”(1937年)完整的时间轴,在此图的基础上进行详解,会比依次解读更节省时间。

(三)为师生同时营造良好环境

传统的教学课堂其实对教师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板书还是语言描述都会给老师带来疲惫感,而且每堂课都会吸入大量的粉笔灰,长久下去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时能够较大程度上避免使用板书,给教师提供一个无污染的清洁教学环境。此外还可以用课件的展示以及微课视频讲解吸引学生注意力,减轻“念书”带来的疲劳感,老师能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去上课,也会让学生在渲染之下主动互动,对待学习的态度也能更加认真,在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下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了“教”与“学”的质量。

三、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缺点

(一)教师主导地位被取代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要求教师从课堂的讲述者变为课程主导者,也就是一改之前“一言堂”或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在课上成为主要引导者,设置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过程中的认可与纠错就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虽说信息技术是教师课上的“助手”,但是不难发现在广泛使用多媒体之后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被PPT所取代,教师因为便捷所以选择全程使用多媒体,其实这样发展下就会让信息技术课堂变为灌输课堂,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多媒体生动、形象的优点并没有发挥出来,甚至会减少师生之间的基本互动,不但没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相反还会让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课堂气氛依旧沉闷,教学效率得不到明显提升。

(二)学生发挥不出主体作用

新课改之后强调“以人为本”,肯定了学生在课堂之中的主体地位,而历史这一学科更是要求学生发动自身的一切主观思维去解析事件、解析人物、解析经济、解析政治,所以课堂教学更是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在他们的个性与兴趣基础上去进行教学设计,但是多媒体的频繁使用逐渐又将学生的身份变主为客。

教师将书中涉及的所有历史事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之下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个做法本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也确实能让大家在兴趣的基础上用沉浸式的方法学习,但是这一现象造成了严重的主体偏向,仿佛投影的屏幕才是历史课堂的主角,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大屏幕上,逐渐偏离了课堂重心。此外多媒体的使用还将书中需要学生去自己探索的信息全都提前展示出来,为大家省去了存疑、思考、探索、讨论的过程,直接将教学目的展示出来,完全省去了学习的过程,虽然有很好的视听效果,但是却没有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发挥不出主观能动性,降低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颠覆课堂主次关系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总是会发生教学内容错位的现象,过于注重课件制作,有时候课件展示的内容艺术性太强或是色彩搭配太过于艳丽,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和教材脱节的,制作得太有观赏性更会带偏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从根据课件学习书本知识变为单纯地观看课件,这样就完全调动了课堂的主次身份,将学习场所过度娱乐化。这种情况导致了同学们忽视了课本内容,不能第一时间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长时间下去他们会失去原本对客观事件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 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发展对策

(一)将传统模式与新兴模式结合

从高中历史学科的整体性来看,教师不应该完全舍棄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根据教材中的专题特色选择授课模式,根据对教材的判断来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发挥出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将生动与严肃结合,让历史知识以更好的形态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促进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形成,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教育目标。

(二)信息技术完全融合教材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想要真正高效完成教学计划,首先就要让信息技术和教材内容相融合,一切以教材为主,带有趣味性的视频与图片只能作为辅助,不能让主客颠倒,适当地展示相关历史因素,以其作为辅助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内涵的理解,在引入课堂之后不要刻意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到课件上,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后再用课件拓展,但是不要为了强调欣赏性与艺术性展示脱节于教材知识的内容,教学课件要严格按照教学要求来制作。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历史课中增添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是一个有效的创新,能够丰富教材内容,减轻老师的思想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也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将新型模式与传统模式结合,明确教师的主导身份,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始终将教材内容视为教学的核心,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用更好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以此来提高高中历史的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瑞哲.“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重难点教学探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2]周静.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张吉来.信息化与中学历史差异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4]韩玉娇.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融合研究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5]郑婷婷.基于精准教学的高中历史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6]鲁梦琳.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历史开放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7]圣宇.历史故事研究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代好加,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迭部县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利弊高中历史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利弊怎么看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