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初探
2020-07-23黄亮
摘 要: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从“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因此,在一日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设计出适合幼儿的生活化数学教育和游戏活动,构建适合幼儿自主快乐学习的环境和模式,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和个性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0-0040-02
引 言
“数学教育生活化”实践表明,幼儿学习应用数学的重要基础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促进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也要從幼儿学习和生活经验中探索和发现,提炼应用数学的模式与规律;既要充分激发幼儿“数学化”的学习兴趣,又要努力引导幼儿把握“生活化”的方向,将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幼儿真正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从而让幼儿喜欢学习和应用数学。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
数学教育活动始终围绕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展开,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幼儿园数学教学生活化,强调要结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在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和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愿望,使教学更加具有情境性和合理性[1]。
例如,教师在“认识图形宝宝”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小班幼儿对抽象的图形知识理解不感兴趣,于是,笔者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时为他们量身创设了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幼儿与教师、同伴谈论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用品,如吃的、用的、玩的等,交流物品的形状特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小班幼儿往往能从感兴趣的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物品的颜色和形状,因此,笔者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特点,以生活和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和了解各种图形;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如“找朋友”“帮图形宝宝找家”,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和理解,让幼儿真正体验到生活和游戏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生活化
1.生活中信手拈来
生活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和精神资源,幼儿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数和形及各种变化现象。自然界的许多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及衣食住行都可以作为开展幼儿数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对象和材料。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数字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寻找一些生活中熟悉的数字,如钟表、日历、电话等生活物品,加深他们对生活中数字的感知和理解;引导幼儿学习顺数和倒数时,教师可以通过报数的方式进行训练,让幼儿熟练掌握从不同的方向报数,亲自体验报数的方向不一致,报的方式和数字也不相同;在组织秋游活动时,笔者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自己在公园里看到的各种落叶,并将捡到的落叶进行分类,统计每种树叶的片数,从而让幼儿在生活中逐渐认知数,并准确地运用数。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入手,提取跟数学教学有关的资料和素材,抓住合适的时机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喝水时,教师给每个幼儿发一个杯子,如果所用水杯的数量和幼儿的人数正好一一对应,就说明班级幼儿的人数和水杯的数量一样多;幼儿吃点心时,可以让每个幼儿仔细观察蛋糕、饼干等点心的形状特征、颜色,并引导幼儿用形象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
2.丰富实用的操作材料
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几乎离不开数学操作法的教学。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离不开他们的主动参与,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将所学知识内化。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幼儿园活动的具体要求,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为幼儿量身选择最合适、最容易、最熟悉的数学操作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2]。
例如,在开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活动时,笔者先引导幼儿通过折纸活动自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幼儿仔细观察教室的门窗、桌椅、空调、玩具架等物体的形状,加深幼儿对几何形体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活动中,笔者还设计了一个幼儿动手操作环节,即让幼儿用手中的棉签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认真数数自己使用了多少根棉签。幼儿在多次实践操作中得出规律:拼成一个正方形至少需要四根棉签,而拼成一个长方形则至少需要六根棉签。这样,幼儿通过参与数学操作体验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不断探索与尝试,自主总结经验,在愉快的数学操作体验活动中学到了几何图形的数学知识。
3.数学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互相融合
赵寄石和唐淑认为:“任何活动都可以实现领域间的渗透,没有不涉及其他领域只能进行某个领域学习的活动。”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和发现各个领域中幼儿生活的场景或环境中的各种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各种适宜幼儿在生活中探索体验的综合数学概念和内容,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小班幼儿社会活动“送纽扣回家”中,笔者特别设计了幼儿为爸爸妈妈的衣服送纽扣的情境,引导幼儿根据所提供的照片对爸爸妈妈的衣物及纽扣进行分类。幼儿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脑、手、眼等身体器官互相协调的能力,也加深了对物体分类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再如,在幼儿美术实践活动“兔妈妈的项链”中,笔者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物体间隔交替排列的顺序和规律,之后向幼儿示范了项链的制作方法,启发幼儿寻找能按多种物体间隔的顺序交替进行排列来制作漂亮的项链。幼儿兴致很高,自己动手,并相互交流、讨论,自由地探索其排序的方法,这样,幼儿就在美术活动中内化了“序列”的知识。
三、教师语言运用生活化、游戏化
在幼儿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形象化的语言,结合幼儿熟悉的环境和事物,运用形象的比喻或类比,使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化、具象化,让幼儿在教学中能迅速地理解所需要描述的数学对象的外形特征,并在教学中获得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3]。
例如,在带领幼儿学习数字宝宝“1~10”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记住每个数字,笔者利用每个数字的具体外形和特点,给每个数字宝宝都形象地编了一句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游;“3”像耳朵能听话;“4”像五星红旗迎风飘;“5”像一个秤钩能买菜……“10”像油条加鸡蛋。通过形象的语言,幼儿很快就记住了这些数字。
再如,在“认识时钟”的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更准确地理解分针和时针之间的关系,笔者把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比喻成一只乌龟和一只白兔赛跑,时针走是乌龟爬,分针走是兔子跑,兔子跑一圈,乌龟才可以爬一个方格,即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格。这样一来可以将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时间问题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进行类比,通俗易懂,更贴近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易于幼儿理解。
四、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情境生活化
在幼儿园生活化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帮助他们理解數学的基本概念,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幼儿园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就是给幼儿提供问题意识萌芽的土壤,引领幼儿主动进行积极思考。教师要结合幼儿已有的数学生活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各个年龄段幼儿感兴趣的数学生活情境,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形式让幼儿深刻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学“相邻数”时,笔者结合幼儿对小动物的好奇心和喜爱之情,创设了“小动物搬家”的生活情境。活动中,笔者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安排10个小动物分别搬家,住在10个漂亮的蘑菇房子里,每个蘑菇房子依次匹配1~10中的一个数字宝宝,首先请幼儿准确说出每个小动物的邻居分别是谁,然后让幼儿说出数字的位置和相邻关系,如小猫住在2号蘑菇房子,离它最近的两个动物是小狗和小羊,它们分别居住在1号蘑菇房子和3号蘑菇房子,所以小猫的两个邻居分别是1号的动物小狗和3号的动物小羊,那么与2两个相邻的数字就分别是1和3,它们就是邻居关系。幼儿在为对应的数字宝宝寻找邻居的游戏中实现了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物的互动转换,更好地掌握了数的“邻居关系”。
幼儿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把握数学教育中的主要智力因素,了解幼儿的数学思维基础,利用童趣化的素材,结合幼儿的学习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幼儿园情境生活中的每个人、物、事件互相发生关系,由境生情,由情生理,以教促学,进而提高幼儿园的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结 语
总之,数学教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广大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数学、用数学,架起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让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贾娟.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106-107.
肖湘宁.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活动教学法[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9(Z1):32-34.
陈雪华.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07):87-88.
作者简介:黄亮(1980.10—),女,安徽桐城人,本科学历,安徽省桐城市河东幼儿园园长,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