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2020-07-23吴泉妹
摘 要: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生成,主要与阅读对象、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语境语感、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因而,对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的策略基点,就是找对阅读对象、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解读能力、构建语言环境和常态强化训练。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在课改前,初中英语的教学并不太重视学生的听、读、写、说能力培养,主要就是指向考试成绩的背记。而在当前素养教育目标下,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真正达到“用”英语的水平,教学的重心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英语的实践能力不仅包括表达,也包括理解和接收信息,那么,阅读能力培养就成了一个与“听、说、写”并列的教学目标。而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的心智特征、能力水平以及阅读能力构建的规律。
一、 明确理性的目标
为什么要强调理性呢?一个原因就是有不少教师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远超出了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其英语层次也就是掌握了一些单词和简单的短语而已。在阅读时会遇到大量的陌生词汇和无法理解的语法。“大量”到什么程度呢?几乎每读一句,就需要翻查字典(而且翻了字典也不一定能准确翻译)——学生读得很苦、很累。假如每天阅读一个小时的话,那么,基本上一天读不了一页。试想,这样的阅读,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所以,教师除了要明确阅读的目标之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理性掌握学生的阅读层次——通常来说,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要掌握这么几点:第一,紧扣教材,教材中的情境对话、阅读材料,教师不要觉得它太简单。其实,让学生把这些读透了,就很能提升阅读能力。比如“What class are...”这一课中“Jane is from Canada.”这段短文或“Are those English books, too?”“No. They are maps.”……这组对话,就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最适宜的材料。教师没必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第二,要短小有趣。给初中生推荐的课外读本,最好不要是长篇(确实有这方面能力的学生除外)。比如,有些教师让学生去读《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这类的英文长篇小说。以我的观察来看,一个班学生中,能有两三位学生在三年中读完了此类英文书籍,就算是不错了。所以,给学生推荐的课外读本,应短小——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学生能在边读边译的情况下完成阅读(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速度会提升),应有趣——故事性强、有哲理性、幽默的短文较受初中学生欢迎。比如短篇的童话故事集、名人名言、幽默笑话集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保证学生能读下去的基本保障。
二、 方式方法要有趣
兴趣是保证学生有效阅读的基本驱动力——不要说在课下,就算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如果无趣,也不见得学生能读得进去。学生读不进去,也就起不到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上面在分析目标理性的时候,提到了阅读的内容要有趣(比如故事性强、有哲理、幽默等),其实也是为了吸引学生读进去。但除了内容的有趣之外(因为,内容的有趣也不能完全驱动学生。相比英语,他们更愿意去读有趣的中文读物),教师还应注意阅读方式方法要有趣。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不能仅是让学生埋头读,而是插入一些生动、活跃的阅读活动来调动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热情。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手抄报展示活动——让学生把近一段时间(比如一周时间)阅读的内容制作成一个英语版手抄报,摘录其中的精彩内容并配上插图。然后在教室的墙上张贴,大家进行评比。就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认真阅读的情感;再如,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故事比赛活动——专门安排课时,让学生准备一个英语短篇小故事(也可以是故事片段),在课上讲给学生听。大家比一比,谁讲得好,而且还可以比一比,“听众”们谁翻译得好。
对初中学生来说,有趣并不一定意味着游戏、搞笑,满足其需求和符合其心理的阅读方式,对他们来说,就是有趣的。比如青春期的学生喜欢思考人生,所以哲理类的内容就有趣;比如初中生有强烈地“个体”意识。那么,比赛、展示等活动,就对其有激发作用。
三、 注意思想与人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会关注阅读对象、阅读过程的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拓展和素材的积累。但到了英语这个学科上,教师则大多不关注这方面的内容。英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能读懂就不错了,哪还有精力去关注文章的精神思想、人文信息呢?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组织的英语阅读活动,大多就是“硬”读、“生”读。这样一来,其实也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英语是个信息交流工具,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文化、理念、精神思想方面的元素,而如果学生只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生硬的翻译,而不能理解其包含的精神、文化,显然就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也会影响其翻译的质量。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收获,可以说是“味同嚼蜡”——这样形成的阅读能力,停留在机械翻译层面,是不具有应用价值的。因而,在组织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要让学生能读懂,而且要帮助他们能够领悟、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或人文信息。
比如这样一组对话:Li Ming: “Hello, I'm Li Ming! What's your name?” Jane: “My name's Jane.” Li Ming: “I am twelve years old. How old are you?” Jane: “I'm twelve, too.”看似很簡单,但其实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上的细微差异。在中国,我们大多会先问对方姓名,等对方回答之后,再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年龄,甚至如果对方不问,就不去介绍自己。而在西方,一般会先把自己的信息告诉对方,再向对方询问——这是一种对等交换的理念。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文化理念上的细节,其实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而且还给他们建立了一个从人文角度去解读文本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在独立阅读时提升阅读质量很有帮助。
再比如“School Sale”(Your class is holding a school sale. Do the following steps and role-play a conversation.)这篇通知要求类的短文,也包含着一些有意思的人文信息。在我国,帮助别人主要是采用捐款、赠物的直接形式,而西方则较流行这种义賣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当下也逐渐兴起。对这样的阅读对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真实的义卖活动,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也利于其深度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此外,结合阅读对象,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外的风俗文化、风景名胜等方面的内容,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 用情境解析文本
初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不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生活经验比较少,有些阅读对象所表述的场景或思想并不是他们通过想象能够清晰理解的。也就是缺少直观的思维支撑,很难较高质地完成对文章的理解把握。其实不仅是英语的阅读中存在这个问题,在初中的语文阅读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只不过因为英语还有个翻译过程,问题就更突出一些。这种解读过程中缺少直观支撑的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当时对文章的把握,也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英语的阅读教学其实也应多采用情境教学法,在学生阅读的时候,通过构建情境的方式,把文章的内容、情节、情感等进行直观呈现,提升学生的阅读解析效果。比如,在学生阅读Kangkang: Look at those monkeys. They're so clever. I like them very much; Michael: I like pandas. They are cute. What are your favorite animals, Jane? Jane……这组在动物园中的情景对话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配合对话内容,向学生展示猴子、熊猫、大象、老虎等动物形象。这样,学生一边读,就能一边将“猴子——聪明、熊猫——可爱、大象——善良、老虎——强壮”这些关系直接对应起来,快速直观地理解文意。
五、 多读勤练求熟练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除了前面所提到了一些技巧、方法、策略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大量地、持续地、反复地阅读。这种方法虽说有些“枯燥”“辛苦”,但是,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必须要使用的策略。因为,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词汇积累、语感积累。而要完成词汇、语感的增量性积累,基本是没有捷径的,就是要多读、勤练。但需要注意,与语文阅读不同,英语阅读的“量”并不需要追求阅读对象的多和广,而是追求熟练度。也就是,可以按一篇文章让学生反复读,直到学生达到不用对照文本就能脱口而出的程度。另外一点,就是要阅读常态化。安排每天晨读、午读的时候坚持让学生读一段。这种常态化训练,利用了持续训练构建原理,可使学生阅读英语由有意阅读向无意阅读的层次进阶。也就是熟练到在阅读时不用翻译,而直接用英语思维的程度。
六、 总结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是当下英语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落实英语工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学生有了用英语接收和表达信息两种能力的时候,才算是具有了英语的实践力。根据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及阅读能力构建的规律,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上,可重点关注阅读对象选择、阅读兴趣激发、解读能力培养、文本情境构建和常态强化训练这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束雨笋.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教学论坛,2017(12).
[2]陈玉洁.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教学论坛,2017(13).
[3]王芳,王娟.基于语境理论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
[4]周丽萍.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7(34).
作者简介:
吴泉妹,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建瓯东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