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定与干预
2020-07-23黄家玲
摘 要 文章以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定与干预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定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探讨了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具体问题与原因,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判定与干预
学生心理问题看似无关紧要,但对于学生的行为、价值观念塑造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很多校园暴力、霸凌事件的发生,多是由于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因此,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通过对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学生心理问题干預措施。这对于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判定学生心理问题的依据
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定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教师可依据学生表现出的一系列异常状态分析判断其心理问题。
1.学习焦虑
“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很早就存在的话依旧能够反映当下学生的学习现状,即追求高成绩、高分数。很多学校与家长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依然将分数视为衡量“好学生”与“差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考得高分疲于奔命,背负非常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主要体现在考试焦虑方面。很多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考试分数,从而在考试时出现严重的紧张、出汗等症状,影响自身正常发挥。不仅如此,对于处于升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焦虑还表现在对自己未来学业发展与前途担忧方面。一旦摸底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或者没有达到自己定下的分数目标,便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并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消极状态中,导致身心非常压抑,甚至还会对学习本身产生畏惧、厌恶等心理,此时的学习不再让学生感到求知的快乐,而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一心理问题若无法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及时疏导,学生将可能陷入一个死循环中,即学习焦虑——影响学习效率——成绩再次下滑——学习焦虑进一步加剧。这种学习焦虑症状在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那些好强、学习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身上非常常见。他们不甘落后,一直努力学习,但学习过程中没有放平心态,一心想要超越他人,或者总担心被别人所超越,对于考试分数过分关注,导致自身经常处于紧张不安的焦虑状态,甚至经常性地失眠。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状态,尽管比别人努力刻苦,学习效率反而不尽如人意,最终陷入学习焦虑的死循环中无法自拔。
2.情绪低落、厌学
低落的情绪也会对学生学习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当下学生每天基本重复着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整个过程较为单调枯燥,再加上受到来自教师、父母的压力的影响,导致学生情绪低落,身心俱疲。与之相对的是,如今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一些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中各种社交App、直播软件认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更加渴望摆脱学习枷锁的束缚,但又不知如何摆脱,最终陷入“两难境地”。他们面对学习总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内心深处仍希望自己学习成绩能够得到提升。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划与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充满了无助感,只能通过玩手机或其他方式进行逃避,甚至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出现这种心理压力的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内向,他们不善于与别人沟通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面对自己的现实问题只能选择逃避方式消极应对。
3.敏感冲动
很多学生受种种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冲动,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与自律能力。面对外界种种不良诱惑,容易产生心理动摇;学习急功近利,缺乏耐心,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容易影响自己的心态,经常表现为悲观失望,缺乏解决问题的斗志,甚至破罐子破摔。尤其是初中时期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情绪波动更大,情绪很容易左右行为,喜怒无常,经常会出现各种反常行为,甚至出现逃学、打架等现象。在学习过程中,过分关注考试排名,对名次升降非常敏感,容易因名次变化影响心情。
4.无法正确处理竞争关系与人际关系
同学之间既是朝夕相处的伙伴,同时受升学制度的影响,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然而部分学生对于这种竞争关系的认知过于极端,他们将自己的同学作为假想敌,一方面向同学隐瞒自己的真实学习情况,隐藏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地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学习情况。这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严重伤害同学关系。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很多教师、家长仍受应试教育制度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孩子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犯下很多错误,遇到很多挫折,由于在学校中无法宣泄,只有回家与父母较劲。还有学生羞于与父母沟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困惑,长期郁结在心中,因此变得更加暴躁、易怒,情绪起伏很大。很多父母对此并没有重视,只是单纯地认为是青春期正常现象,这对于学生健康人格心理的形成造成了不利影响。
5.莫名烦躁与生理异样
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日常学习压力得不到有效的消解,就会逐渐转变为生理异样。比如部分女生在例假期间会莫名感到焦躁、坐卧不宁,容易出汗,无法静下心学习,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还有的学生过分担心自己的成绩,在考试过程中无法静心答题,思考问题过程中容易开小差,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述这些症状在中考、高考学生中比较常见,这主要是因为较大的学习、心理压力导致的生理不适。
学生心理问题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是生理原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时期,在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二是情感原因。青春期的学生虽然充满活力,但受人生阅历、知识面所限,对于情感认识过于片面,很容易冲动,意气行事,不计后果。三是人格因素。部分学生受先天或后天影响,形成内向自卑、缺乏安全感的人格,很容易因过度担心或紧张而引发焦虑。
此外,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二、教师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1.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学校首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注重落实“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结合当下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问题调节技巧,丰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其次,学校应设置单独的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然后结合相关的心理健康教材及要求,有效落实相关的教育内容。与此同时,以学生当下普遍心理状况为依据,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此外,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应摒弃以往说教式教学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辩论比赛、心理小品、心理问题主题讨论等。这些活动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最后,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以高中学生为例,在高一年级应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高中学习生活;在高二年级则注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常见心理问题,比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处理等;在高三年级,应重点突出高考压力疏解等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得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完成心理问题的疏导。
除此之外,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在预防心理疾病,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还需要做好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的开展,首先,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应注意保障学生的隐私,有效打消学生顾虑,获得学生的信任,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吐露心声,积极配合心理辅导治疗。其次,还应提升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针对性,针对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实施发展性心理辅导;针对心理症状较轻学生,应实施预防性心理辅导;而针对心理症状比较严重的学生,应实施矫治性心理辅导、治疗。以此有效提升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工作水平。
2.将班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在一起,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开展班级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生生、师生之间的感情,营造更加和谐温暖的班级大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借助集体的力量来突破学生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演讲主题班会,针对一个个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案例,开展心理辩论赛;举办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征文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过程中掌握自我调控、疏导的技巧。让学生在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获得来自他人的激励,从而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最终在师生共同帮助下,实现心理问题的解决。
3.做好个别心理教育,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群体除了具备一些普遍的心理问题外,不同学生因家庭条件、生活条件等存在一定差异性,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实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过程中,教师还应从一些特殊学生个体入手,通过对学生开展一对一心理健康辅导,专门为该学生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发展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教师只有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班级整体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心理干预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父母”,应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加强和学生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苗头”,准确把握住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困惑,解开心理疙瘩,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爱任何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如此,才能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与影响,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
4.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心理问题,教会学生解决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教师应认真细致地向学生分析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教学生掌握一些科学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比如自我暗示法、脱敏法、焦点转移法等。以此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迅速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同时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实现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封闭问题。
5.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
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学校应充分发挥领导组织作用,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状态,引导家长也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联系。双方做好互动交流,确保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异常状态、异常举动,学校与家长能够在第一时间察觉。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安全。在具体实施方面,除了通过微信群、QQ群交流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家长会的方式,做到面对面交流。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讲座,让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理健康教育知识,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干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也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自己的不当行为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当地的社区、文化部门的沟通、交流,以学校为中心,做好周边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综合治理,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环境,降低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带来的影响,从而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下,有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学生心理问题对于学生行为举止与学习成绩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学校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定与干预,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惑与难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28).
[2] 乔文达,张宏伟.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干预[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05).
[3] 姜瑞.小學生心理问题的干预[J].神州,2017(33).
[作者:黄家玲(1970-),女,广西合浦人,广西警察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