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团体理念下“三位一体”课堂改革探究
2020-07-23温金梅
摘 要 教育信息化2.0为现代教育的深度发展提供广域平台和高精尖技术支持,同时也使教与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之而来的课堂改革迫在眉睫。本会团体的核心理念,契合了web2.0的主要特征,为“三位一体”课堂革命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本会团体体验式教育理念,对“三位一体”的课堂改革展开讨论,通过对改革后新课堂的特征分析,就互动模式、授课方式、教师角色定位、生成效果以及动力走向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互联网新时代的阳光课堂。
关键词 课堂教学改革 三位一体 本会团体
21世纪的今天,教育现代化2.0时代已悄然而至,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征的2.0教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时空限制,也不同于现代化1.0时代的信息交流平台。如今的互联网读者成为信息传播的生产者、制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且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加明显,也更加人性化[1]!把握时代脉搏,摈弃传统教育藩篱,探索适合于高科技信息化智慧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手机需要及时更新,电脑需要时时升级,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也像冒泡泡一样的层出不穷。相应地,教育也应与时俱进[2]。事实上,Web2.0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大浪潮,是课堂革命的突破口。因此,变讲堂为学堂,变讲授为体验,变共性为个性,让教师走到学生中间,改变课堂教学,探索学习的新模式是与时俱进,适应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3]。在这一点上,本会团体教育理念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路。
一、“三位一体”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
著名心理学家韦志中提出的“本会团体教育”模式与现代课堂改革的方向、目标、特点以及过程有着很多的契合点,为课堂改革的深入提供重要的理念依据。
本会团体又称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模式,是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常委兼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学部委员、著名心理学者韦志中先生提出并推广的一种团體心理教育与咨询模式,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在团体中重新获得本来就拥有的能力的过程。“本会”的涵义是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些能力,但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丢失了,通过团体咨询再次召回和获得的过程。
该模式以社会生活为对象,真实体验当下情境,利用情境反思现实,在交互作用中达到领悟、转变、成长的目的。本会团体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其理念不但契合心理成长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推广到一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其基本理念恰巧契合了信息化时代“教”与“学”的新特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尤其是“三位一体”的体验模式更是弥补了信息化时代知识掌握不扎实、记忆不长久、思维不深邃的弊端,同时还适应了信息化时代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意识、培养能力的新挑战。
二、“三位一体”课堂改革的主要特征
1.“三位一体”课堂改革的互动模式
本会团体以讲解、体验、分享为主的“三位一体”互动模式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课堂。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入新阶段[4]。大会提出淘汰“水课”、建设“金课”。真正的金课是有含金量的,这些“含金量”就来自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全心、全脑投入。而参与式的课堂体验是达到感官输入和头脑并用最有效的方式,学习“由知到悟,由悟超我”。不是听懂了,记住了就是学会了。而是通过体验、分享与老师的升华,让知识延伸、思想飞翔、觉悟腾飞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效果,也是能够把握课堂的“真经”!因此,有体验的三位一体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互联网+”把老师从繁重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经历放在知识深度的专研,课堂设计的创意,与生活热点发生联系以及如何用问题来引爆课堂等,从而把学生带动起来,使学习者不再是那种死记硬背地学,而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地探,在体验知识的再发现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其中,互联网为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提供了软硬件支撑,而本会团体的心理技术为学生情景的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持。它把能在互联网上便捷获取的知识通过各种教育技术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感受,尤其是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在深刻体验中产生真切的感悟,在分享讨论中思维飞跃,知识内化,品格升华,能力提高,从而产生教育的意义,最终获得成长。这种三维互动的方式是本会团体的核心,也是今后课堂改革的突破口。弱化知识概念的讲解灌输,强化身临其境的活动,并在分享中达到思维的深度融合。而最后老师的讲解就会起到知识内化,思想升华的目的。这样的学习过程自然、生动、深入内心,真正经过了个体自己内心的反复咀嚼,其效果深刻而高效。
2.“三位一体”课堂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本会团体中导师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在左右的“三位一体”角色定位符合教师由教书向育人转变的研讨型课堂。新课堂,教师的职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老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促动员,且师生之间真诚坦率、畅通无阻地交流和互动是关键,积极引导,启发领悟是升华。教师通过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就学生所萌生出的感悟进行直接对话交流、互动研讨,对学生感悟到的东西做及时有效的回应,从而促发思维,增强动力,产生情感,突破防线。这种引导是由知识普及向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升华并内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时而在前引领学生,帮助他们理解知识,解释困惑,时而又在后推动,激发他们自己深入思考的兴致,当他们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老师又会陪伴在学生左右,促成他们开放讨论的进行。也正因如此,新型的课堂是灵活、开放、自由、高效的。
每位老师改变以往一讲到底,严格把控课堂的做法,把“三位一体”角色定位理念深入内心时,教学行为随之就会发生改变,相应的课堂也就会由老师的讲堂自然而然地改变为学生的学堂。
3.“三位一体”课堂改革的动力模型
本会团体中“以点带面”“以面带点”“点面结合”的团体带领方式符合课堂改革中个体、小组、班级的三级动力模型。传统课堂更多强调老师讲的功夫如何、表演的技能怎样,知识体系是否清晰,内容丰不丰富?这种由老师单一激发出来的动力来带领整个课堂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而Web2.0时代,互联网为教学的变革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对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三维动力同时激发成为可能。老守田园、墨守成规的课堂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与伴随信息化高度发展成长起来的学生特点严重不匹配。因此,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动力势在必行。
本会团体中的“以点带面”“以面带点”“点面结合”的三种模型为课堂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利的动力保障。课堂改革中,以组为单位,形成一定的小团体,在小团体中突出的个体作为小组骨干,发挥榜样力量,起到“以点带面”作用;同时借助团体利益的压力,使小组中暂时懈怠的同学在本组成员的积极帮助下得到快速进步,从而起到“以面带点”的作用。点面协作则是“小组”的突出改变和“班级”的整体推进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则可以整体推进,螺旋上升。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是本会团体理念中的三股力量,更是课堂革命的强大推动力。
4.“三位一体”课堂改革的生成效果
本会团体中表达、转换、整合的“三位一体”理念符合“知识情景化,情景问题化”的生成性课堂。互联网技术虽然使知识获得方便快捷,但同时也使学习失去了系统性,变得杂乱无章。尤其是超链接的导引使知识碎片化程度不断加深,甚至当你搜索一个知识时,由于超链接的强大功能,从A链接到B,再由B链接到C、D……最后,甚至忘记最初想要查询的知识[5],这样的方式,使学习变得随意而肤浅。而“三位一体”课堂是以教学情境为载体,以具体问题为抓手,通过教学情境的设定、体验、感悟以及升华,达到对问题的表达、澄清、转化甚至对旧有模式的改变,学生交流分享,教师升华提炼,对其产生方向性的帮助,最终达到整合。而这种理念运用到课堂中,把难以理解的知识情景化,情景问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由问题线索牵引,在表达、体验、感悟、讨论、分享的过程中,思维闪现出创新的火花。这种把知识点交给手机讲解,把体验、分享作为课堂知识理解、讨论、内化、检测的手段,是知识情景化,情景问题化的生成性课堂。在整个过程中,教育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一个全流程的进一步再造和生成发展的动态过程。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刻反思,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的投入是深度思考,领悟生成的关键环节。这种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互动产生的“化学反应”是深度学习的机制,也是学习的新范式,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认知动态过程。
三、“三位一体”课堂改革的实施路径
如何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课堂,这是本会团体“三位一体”理念的第二个层面,即行动方案。为此而构建的阳光课堂就是真正的舞台。这种阳光课堂是一个教与学深度融合、交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其核心的标志是课堂具有立体化的互动交流功能。
1.课前老师设计预习学案,学生独立完成导学学案
课前老师集体备课,研究制定预习学案和自学导学案,而具体知识的讲解主要靠课下互联网的帮助,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而学生在预习学案的指引下,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独立完成学案,并通过各类APP的检测,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课堂上进一步理解、探讨,并找出该章节的重难点。这是老师指引下的预习,是对课堂形成期待的前提。
2.课堂讨论分享,激荡灵感
课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情,分析案例,解决疑难,激发创新思维。老师寻找共性,甄别真假,决定探讨的主题。这样,知识的获取从课堂提到课前,学生“知识内化”反而转至课堂。通过老师精心设计,把学生没掌握的难点和应反复强调的重点知识转化成教学情境,并用问题来引爆课堂,形成与生活热点紧密关联的典型案例,使课堂变成思维碰撞的辩论场,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强烈的认知冲突。而老师的作用重在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用同化和顺应的方式给学生架起一道由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从而不但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修改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全身心的体验、针锋相对的讨论,深度领悟,激荡思维,体验巅峰学习的感觉,体会生命快乐的状态。
3.学生领悟,教师点评升华
信息时代,老师最大的作用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信息的内化。促使学生内在发展,促进学生“内动”,从而发展智慧是老师的新使命。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精心创设情境,学生深刻体验,从而使师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是师生建立“心理合作”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深入专研,产生顿悟的绝佳时机。学生也必须自己先有了深入思考才能够和老师达到心灵的融合,老师接下来的点评总结和升华才能真正触动到学生,知识才会内化,能力才可迁移。
4.课堂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拨答疑
課后归纳总结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但很可惜,一部分同学经常会不了了之。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专门总结消化的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消化掉,成为自己知识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是真正的学到了,并且有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以随时受到老师的指导与点拨,而不是在大量的题海战中盲目地为完成作业而被动学习。
总之,阳光课堂是知识与智慧、独立与合作、模仿与创新、预设与生成同时并存的高效课堂;是平面与立体、集中与发散、记忆和思维、理解和应用同时激发的智慧课堂;更是内外环境、大课堂与小课堂、教与学同时兼顾的和谐课堂;是确定与不确定、尝试与顿悟、逻辑与灵感发生碰撞的生成性课堂。因此,阳光课堂是灵动科学的课堂改革新尝试,也是学科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下的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潘玮丽.web2.0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2).
[2]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和路径[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1).
[3] 姜涛.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科研规划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
[4] 禇宏启.教育现代化2.0的中国版本[J].教育研究,2018(12).
[5] 邢星.教育信息化2.0:深度学习、学校变革、智能治理[J].人民教育,2018(122).
[作者:温金梅(1977-),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
*该文为2019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改革研究”(GH-1907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