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0-07-23马艳萍陈长友李玲俐
马艳萍 陈长友 李玲俐
摘 要:“野生植物资源利用”是关于野生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基本理论与技术的一门课程,综合性与应用性较强,为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文章从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思路出发,探讨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径及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课堂思政育人效果,旨在为同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思政;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8-0008-02
植物资源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野生植物资源利用”是针对林学专业,关于野生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选修课程。该课程极具综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在学科交叉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2],主要包括理论(24学时)、实验(16学时)和实习(32学时)三个环节,与“植物资源学”课程存在本质区别。
课程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驾驭的受教主体,使后者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3]。将专业选修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才能实现专业学习与品德修养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4]。“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为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课程之一,是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有机结合,挖掘和实现课程更深层次育人功能的一次新的改革探索与尝试。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思政元素融入途径
课程总体建设思路包括德育平台构建、学生价值引领和效果反馈体系构建,通过专业知识讲授和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和思政育人基本目标。在德育平台构建部分,引导学生坚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并重,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理论学习、实验支撑、案例拓展等环节,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在价值引领板块,是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创新进取等科研态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尊重自然和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得到提升。在课程效果反馈体系方面,通过多途径搜集材料建立完善的课程效果反馈体系,从而为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方法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三个板块有机结合,共同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面,主要采用将思政价值模块贯穿于知识体系、知识点与思政元素融合、实践环节与思政元素融合、紧扣内容和师资特色独立设计5个案例四种途径,进行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与拓展深化,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提升。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特色师资团队
在“课程思政”和“产学研”视野下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农林学校、农业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优势[5]。课程5个案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镇安板栗试验示范站专家吕平会研究员、扶风元宝枫试验示范基地专家樊金拴教授、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及2名任课教师共5人组成的授课团队共同完成。
(二)挖掘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课程特点、知识体系与林学特色的5个案例设计为课程教学的亮点。在野生植物资源利用概况部分,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镇安板栗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吕平会研究员,为学生讲解野生植物资源板栗的开发利用现状及试验示范站在镇安当地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野生油脂类植物资源利用部分,与学生分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元宝枫事业的开拓者王性炎教授的模范事迹,并邀请樊金拴教授为学生讲解“色木本油料植物元宝枫的开发利用”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其专业认知、专业自信和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在野生果蔬类植物资源利用部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校友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索江涛结合从事的产业领域,同学生分享“野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典范——猕猴桃产业概述”案例,使学生深刻了解我国与新西兰猕猴桃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知农的爱国情怀。在野生植物资源利用关键工艺等部分,融入“以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为例谈科研选题”的交流小案例,分享科研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注意事项等,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治学作风。课程结束之际,为进一步促进学生领会野生植物资源利用对全民健康的重要意义,为学生分享野生植物资源利用在朝阳产业森林康养中应用的小案例,使学生对野生植物资源利用和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案例交流中,激励学生主动把握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科研或产业服务中去,更大程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
(三)优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行为反应、案例感想、在线调查问卷和座談会4种渠道,全面收集学生对课程效果的反馈,优化评价体系,综合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一)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
在课程教学期间,通过学生课堂行为反应(精神饱满度、研讨参与度等),总结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如播放复旦大学植物学家钟杨、元宝枫首席科学家王性炎教授的事迹时,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甚至部分学生流下泪水;在案例研讨环节,学生就相关理论知识、科研选题、专业前景等方面与专家进行积极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在观看我国与外国在野生植物采收、贮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技术视频时,学生们的神情体现的则是更加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肩负重任的使命感。以上的行为反应表明,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已取得思政育人的初步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育人效果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案例感想反馈是衡量课程思政效果最重要的方面。在林学163和164班55人提交的394份感想中,多数学生表示增强了专业认知,学习到林业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已成功将“不要抱怨,改变自身”“知行合一”等理念融入到自身学习与生活中。94%的学生对该教学方式表现出浓厚兴趣,其中98%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模式对自身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邀请专家进入课堂成功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学习热情。关于课程中有关思政元素的体现,86%的学生认为,更加理解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要求;81%的学生深刻感受到作为大学生和林业人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82%的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服务于人类发展,认同以人为本的理念;72%的学生深刻感受到林学专业与民生的重要关系,认识到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三)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满意度
为获取学生对教学效果更客观的评价,我们在问卷网(www.wenjuan.com)中设置了不同维度的13个问题,52名学生匿名参与了答卷,结果显示教学效果明显。如在“邀请专家授课对您有哪些帮助?”这一多选题中,选择深刻了解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加深专业认知的比例分别达到90%和87%;表示激发了个人学习兴趣、帮助明确其考研或就业方向、端正科研态度的分别为62%、56%和48%;对于“请问您对本学期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设置的感觉如何?”这一问题,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8%和40%。
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25名学生参加了课程育人实施效果座谈会,学生从专业认知、科研能力、社会责任感、考研就业选择等方面的收获进行热烈交谈,均表示此教学方式紧扣课程章节内容,形式新颖,并且紧密结合相关产业前沿,使自身多方面的内动力得到明显提升,表明该教学方式对学生多元提升的意外效果。
综上,“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对于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应用型专业选修课程教学给出了具有林学特色的解决方案,为相似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课程体现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把林学学科野生植物资源利用领域专家、教授请进课堂,使学生能够和产业、科研一线研究者面对面,把“专业知识”和“价值理念”有机融合;同时体现了“走出去”的理念,从“基础知识”走向“专业前沿”,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把所学转化为所用,服务于学校“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马艳萍,陈长友,樊金拴.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教学 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3,(12).
[2]李玲俐,樊金拴,马艳萍.“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在教学中的“顶天立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4).
[3]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
[4]蓝蔚青,谢晶,孙晓红,等.课程思政视角下“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
[5]尹娟.农林院校“野生植物资源开发”课程改革策略——基于“产学研”视野[J].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
收稿日期:2020-03-11
作者简介:马艳萍(1976—),女,陕西兴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林产品贮藏加工研究。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JY170303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野生植物资源利用”(305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