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及启示
2020-07-23李琼张志勇龙凤凉张静
李琼 张志勇 龙凤凉 张静
摘 要:德国汽车产业历史悠久,拥有先进的技术及优秀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21世纪的环保问题以及能源危机,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德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在基于其本国的大量新技术的发展上取得了非常优异的进展。本文通过对中德两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对比与分析,将先进的经验引进与吸收,力争能够更好的培养满足当前国内社会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截止到2019年,国内已有400余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双元制是其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是其核心[1]。本文基于对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获得了一些启示。
1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1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常见的课程体系有以下四种:
1.1.1 以知识结构体系为导向
该体系延续了本科专业教学的特点,考虑学科的系统性与理论的完整性,讲究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1.1.2 以“双证融通”为导向
该体系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进行“双证融通”的课程设置与水平评价[2]。
1.1.3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该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设置相应课程[3]。
1.1.4 以“现代学徒制”为导向
该体系围绕校企合作深度产教融合的模式,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合作机制。
1.2 常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在国内从2014年开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各职业院校基于各地实际情况根据国内常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教学开展了相关探索。一般按照专业知识的循序渐进规律,按模块对课程进行设置。
2 德国汽车机电师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BIBB)会根据每一代人的特点来制订教育大纲,确定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德国要求考试只能考真实工作过程的内容,所以教学常常也是按照真实工作过程来开展。通常由学者做好职业描述确定岗位须达到的能力,分析其学习任务并形成相关的学习领域,导入到学习情境,也就是教学大纲里的学习目标。
在德国,并没有专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其教学计划都是在汽车机电师(也称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框架中完成的。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新发展,汽车轻量化材料的应用、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改变以及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更新,2012年9月,由德国各州权威专家会议作项目申请,经协调委员会决议,自2013年8月起,汽车机电一体化框架教学新计划开始实施[1]。德国最新的汽车机电师的学习领域见图1所示。
其中,学习领域1中增加了检查识别高压系统,学习领域3中加入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内容,学习领域6中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的发电机、电能存储、变压整流等系统的检修等等,将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汽车机电师的学习领域之中。
整个汽车机电师的理论方面有540学时,分三个方面:订单处理方面,包括给客户制订一个订单、制订预算、编制一个账单;专业方面,包括20个专业的问题、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进行故障诊断;企业管理方面,包括市场营销、企业组织、预算以及人事管理。
其实践方面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120学时,包括:完成一个任务,如发生订单、接待客户投诉(如客户投诉前左刹车失灵)等;进行故障诊断,通常需要在车上进行,如车的刹车片坏了需要进行故障分析等;进行修理;制订账单。第二个部分350学时,包括测量和诊断、对发动机进行测量和诊断两个方面。其中对发动机进行测量和诊断是必考的内容。
3 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
在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员需求也日益增加[4]。这也对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目前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人才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1)部分院校基于传统汽车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增加部分“三电”课程,缺乏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2)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过于偏重知识结构体系,课程设置按照专业的知识框架来设计,缺少灵活性。
(3)部分院校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学得较多,与工作实际相关的实践知识学得较少。
(4)目前已有较多的新能源汽车相关岗位出现,但是典型工作任务总结的还不够多,实训环节与岗位实际工作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中德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考虑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3.1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開发以学习领域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及教材
目前很多院校虽然引入了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甚至是VR、AR等新型教学手段,但是对技术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来说,必须要在实践操作中对技能进行掌握与强化[5]。因此需要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开发以学习领域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材,采用实际的工作任务导入模式,采取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的教材,实现“做中学”。
3.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随着目前高职院校招生方式的改革,招生对象也有所变化,相当多的中职、技校毕业生进入了高职院校求学。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制订教学体系,确定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可以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分成基础、应用、拓展三大模块。基础模块是中职教育所需掌握的技能知识,能够满足中职教育所面向的基础岗位技能。应用模块则为高职教育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知识,能够满足高职教育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技能。拓展模块则为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及课程设计等,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知识面,接近或达到本科毕业生的知识水平。高中毕业生需从基础模块开始接触课程,而中职、技校毕业生可直接进入应用模块的学习。通过该教学体系的融合,实现“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
3.3 建设完善的实训设施
在德国一个班级的人数较少,一般均为16人以内,通常能够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国内班级人数往往较多,如果分组教学的话则需要更多的实训设施才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组织教学也才得心应手,学生也更加有兴趣将理论知识实践化[6]。
3.4 构建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
在德国,学员只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和模块训练,因为他的模块训练是在岗位中完成的[7]。在国内高职院校都有一定的实训条件,能够在校内完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系统的实践技能培养。但是有的真实工作情境是在校内无法完全模仿的,因此还是需要构建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由学校提供教学计划在合作企业完成岗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4 小结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逐年递增,市场上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中德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对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尝试。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共生发展、跨界协同视域下高职汽车制造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JGB2019023);2019年“智能制造专业群”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研修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军辉,陈向东.德国汽车机电一体化学习领域框架解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7):134-136.
[2]许远.基于“1+X证书”的“課证融合”教材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07):32-40.
[3]刘珂.职业院校教学体系设计与实现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6(12):100-102.
[4]周彬.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探讨[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01):96-100.
[5]李琼,邹洪富,易宏彬.汽车维修技能培训数字教育资源重点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21-22.
[6]肖红,于涛.德国“汽车机电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特点及启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160-162.
[7]宁玉红,刘威,王显廷.基于中国国情的德国汽车机电师培养教学方案的改造设计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