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智慧党建”视角下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机制探讨
2020-07-23毕丹
毕丹
[摘 要]开展党内经常性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一项基础性任务,是祛除党员思想之垢的一剂良方。“智慧党建”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层党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来的“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其以碎片化学习、系统性认知、社交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特征,以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决策化为思维框架,是新时代党员教育的新平台。依托“智慧党建”,加强新时代党员经常性教育,把稳思想之舵,有效避免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走向僵化和形式化,以满足党员差异化、多样化和互动式学习的需求,补足精神之钙,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慧党建”;“互联网+”;经常性教育
一、新时代“智慧党建”在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性路径方法,也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我们党经常性教育工作历经近百年而长盛不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忘初心再出发,即在坚持基本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理念和创新的视野,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开拓创新,始终保持经常性教育的生机与活力。[1]高校集聚着大量高素质人才,是经常性教育工作的主战场,高校党员队伍也是富有生机与希望的群体。新时代高校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关系到党的政治功能发挥和党组织能力提升,经常性教育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未来和国家振兴。抓好高校经常性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受到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在长期执政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2]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在于创新思维方式,高校党建工作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探索,整合资源,创新活动方式,促进党建工作、服务以及管理等体系工程精细化和规范化。“智慧党建”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层党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来的“互联网+党建”新模式。[3]其以碎片化学习、系统性认知、社交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特征,是新时代党员教育的新平台。依托“智慧党建”创新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新方式,将党员经常性教育落到实处,有利于解决党建引领缺抓手、党性教育难深入,党员活动成效不明显、党员评议缺少绩效等“顽症”。创新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方式及路径,打造传播力广、互动性强、内容形式丰富、党群联系紧密、服务更加智能、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机制,将确保高校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二、新时代“智慧党建”视角下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等四所高校共400名师生党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2份。问卷反馈了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日常开展情况以及各级党委运用互联网进行党员教育的内容、方式、效果的满意度、意见及建议。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一)传统党建短板依旧存在,个别党员学习意识有待提升。目前高校党内教育仍以灌输式学习为主,缺乏协同联动机制,对高校党员引导作用不明显,影响不深入,导致部分党员学习意识不强,主动性缺乏,尤其在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花费时间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學生学业压力大,日常工作学习与党员经常性学习矛盾冲突明显,专门与集中性学习阻碍较大,参与集中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强,甚至有组织经常性教育工作的党务管理部门也存在因日常事务繁多,而怠于抓党员教育工作的现象。二是经常性教育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发展目标不清晰,针对性缺乏,教育质量欠缺,教育效果不佳,自主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与知识观念并未深入人心。[4]
(二)经常性教育模式创新缺乏,党员对通过新媒体开展经常性教育工作有多样性的需求。信息化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丰富和创新的经常性教育形式是区别于传统党建工作的突出特征,也是对新时代党建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但是目前党建工作仍以传统形式开展为主,教育形式单一,党员参与基层党支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另外,绝大多数党员认为,党组织与党员进行互动的方式较为单一,基层党组织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互动意识有所欠缺。
(三)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范围局限,发展两极化严重。新媒体平台的功能性与契合性成为“智慧党建”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在功能性方面,基层党组织推广以新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智慧党建”进程缓慢,“智慧党建”在党员群体中认可度不高;同时,很多平台同质性严重,平台间内容交叉重复,内容单调、陈旧,更新迟缓,针对性不强,导致对党员的吸引力不足。在契合性方面,传统党建与新媒体融合多为互为独立或零散地融合,没有体系化来契合基层经常性教育工作。目前,开展经常性教育工作仍是以线下为主,比如与经常性教育相关的党员推优、拟发展、档案管理等工作以及经常性教育工作中的教育培训等相关流程仍是以线下为主,线上往往走个形式。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当前党建工作联系紧密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与互联网作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滞缓,没有真正体现“智慧党建”发展要求,形成智能化、全面化以及体系化的新媒体党建系统。
(四)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在通过新媒体提升党群关系中仍有一些不足。一是新媒体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防止经常性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是传统党建和“智慧党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构建合理的经常性教育管理制度和机制;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如何克服快餐文化带来的经常性教育不深入、有效性打折扣等问题是推动“智慧党建”发展的关键。二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对新媒体的作用不够重视。首先,基层党务人员配备有限,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投入到“智慧党建”及新媒体党建工作时间与精力有限[5],不能及时回应公众意见,信息公开不及时,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并且,新媒体党建运营及推广工作对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而部分党务人员由于年龄、专业等因素,运营管理新媒体党建的能力较为有限,制约着“智慧党建”的发展,亟需完善基层党务人员培养发展机制与激励制度,提高新媒体党建工作队伍工作效率以及团队的战斗力。三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智慧党建”平台搭建过程中,对于新媒体运用的态度不够端正,主动性积极性不足,资金投入力度欠缺。
三、以“智慧党建”为依托,创新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路径
如何依托“智慧党建”,契合全党开展的各类主题教育,不断加深高校党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把握,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切实提升高校党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这就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要素供给,放活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通过强化“智慧党建”融入、搭建共享平台、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强化教育管理,构建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协调长效机制。
(一)强化“智慧党建”融入,构建高校党员常态化学习机制。首先,新形势下促进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推动经常性教育体系构建。在互联网时代下,构建大经常性教育体系,即通过互联网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使集中性教育常态化,并深度融入到经常性教育之中。因此,可以搭建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智慧党建App”或公众号,构建“互联网+动态学习”的经常性教育机制,让党员可以通过线上实时学、线下推送学的方式,随时参与组织生活、学习交流讨论,实现党员全覆盖无缝隙参与学习;并通过“智慧党建App”对党员学习、党员考核、党员交流、教育数据汇总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咨询和建议,实时感知、动态跟踪、适时调整,拉近党组织与高校党员的距离。[6]
其次,做好经常性教育目标定位,压实核心内容学习,强化经常性教育的影响力,提升高校党员学习意识。创新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核心与基础在于学,学什么直接关乎到高校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党内经常性教育作出极其重要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也要求党员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四史”,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以“智慧党建”为依托,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原文,保障高校在完善发展经常性教育工作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是创新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根本遵循。
(二)创建智慧共享平台,形成经常性教育合力。首先,依托学校党委积极建设党委微信公众号和门户网站,研发及推广“智慧党建App”,完善经常性教育平台模块设计,将党员经常性教育等信息咨询纳入智慧平台,实现高校基层党委和党员的“双向服务”。创新构建集党务平台、掌上党支部工作与党员学习教育一体化的党建教育系统,实现经常性教育平台在提供学习素材、拓宽党员知识面的同时,以账号申请与实名认证的形式,建立党员个人党建电子平台账号,通过线上合作,促进学校、各基层党支部和所有党员联动。实践中,高校党员在平台上可以灵活处理与经常性教育相关的党务工作、党建调研以及投票等工作,提高操作的便捷性和工作效率,减轻高校党员办事和学习的负担。[7]同时,要增强基层党组织与高校党员之间联系模块设计,开设互动类专栏,便于基层党组织与高校党员间的联系与互动。其次,突出自身平台优势和特点,增强高校党员的使用粘性。强化与多平台间的超链接融合,构建多平台线上线下的对接,实现互通互联。最后,构建协同合作管理机制,对“智慧党建App”、微信公众号和门户网站实现分级化管理,学校层面要强化对门户网站的把控与管理,并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指导各学院、各基层党组织管理“智慧党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运行与建设。
(三)丰富党员教育形式,推进党的教育“落地生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教育工作并不能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为遵循,如果不加点催化剂,不用谈党的思想与理论教育工作“入脑、入心”,就连入耳都非常难。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党员教育工作要适应新时代、新需求,促进经常性教育工作既有料、又有趣。但是凡事要把握一个“度”,注重形式创新,更要强化内容把控,不能因为刻意突出形式而忽略了党的教育本质,脱离发展实际。[8]实践中,要积极运用新形式新途径,开展系列有声有色、喜闻乐见的教育宣传,将党建工作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统筹起来,秉承新颖灵活、学以致用的原则,重点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解决问题能力建设多元设计,动态收集党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并结合碎片化阅读习惯要求,以动画、视频、文字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导党员进行学习。[9]另外,经常性教育的最终的落脚点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要实现对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学习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推动经常性教育精准化发展。[10]
(四)科学多元供给,强化党员教育制度体系构建。首先,优化管理体制,推进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并行。在坚持思想建党的同时,强化制度治党,充分发挥党内法规的度量衡和指南针作用,在党内法规指引下,积极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制度构建,通过制度这个最为稳定的调控工具,真正实现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常态化。其次,壮大新时代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队伍,构建党务人员供血机制。增加专职党务管理岗位数和选拔标准,将新媒体和大数据的使用作为选拔党务人员必要条件。同时,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使党务人员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动态掌握最先进的技能。最后,强化资金投入力度,构建新时代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激励与保障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协调与领导作用,积极争取党建工作的资金与项目支持,强化保障支撑,调动整个基层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将智慧平台与教育管理相结合作为党建重要任务,将“智慧党建App”户头落到学院、各基层党支部和所有党员上,实现全覆盖;优化双向激励和考核,对于基层党务工作人员,要量化宣传教育力度,构建激励和考核机制,提升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对于高校党员,要建立“立体量化”积分评价体系,进行大数据管理,强化党员教育正向激励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减轻党员教育负担。
参考文献
[1]高建生.中国共产党党内经常性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04).
[2]熊光清.习近平网络社会治理思想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7(12).
[3]冯荣.为“互联网+党建”插上创新的翅膀[J].人民论坛,2018(09).
[4]梁金枝.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从严开展党员教育——以兵团第二师为例[J].兵团党校学报,2017(02).
[5]俞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學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以大理大学为例[J].大理大学学报,2019,4(07).
[6]刘海飞.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逻辑演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3).
[7]赵岩.以“互联网+”打造智慧党建新平台[J].人民论坛,2018(14).
[8]徐川.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赵雪.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党建”的功能定位和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
[10]李东方.创新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途径与方式[N].学习时报,2017-04-10.
责任编辑:丁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