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2020-07-23祁银凤
祁银凤
摘 要:小学教育中,美术作为基本素质教育具有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发展,提升思维,提升创造力,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众多优点。但是鉴于美术教育的非应试科目原因,美术学科往往被现代教育忽视,只作为兴趣培养的一部分。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同时提高美术在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教育体制及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美术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学;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4-015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76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下,现代教育更加重视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及家长逐渐加深对美学教育的重视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及动手能力的发展逐渐成为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標杆尺度。在此背景下,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与日俱增。美术本身就具备无限的创造可能和充沛的情感功能,是人们美学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鉴于美术的作用及对审美能力的提升,我国在小学教育阶段设立了美术课程,其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在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小学生的创造力及思考力,培养其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并且学会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善自我。
一、小学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意义及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富足的生活使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等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逐渐加大。美术作为一种艺术的承载,其体现了艺术、文明、文化的集成。对于儿童而言,美术能够给予他们丰富的视觉感受,因此,小学生美术素养培养是提升个人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另外,小学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课程对儿童智力开发、个性培养、品位提升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效果是数学、语文、体育等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据科学研究统计,形象思维成长的最快时期集中在8-9岁间的学龄阶段。该时期,教育组成中适当提升美术教育所占比重,可有效提升学龄儿童的形象思维成长,对小学生视觉、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小学教育体系中加大美术素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意识及美学感知能力发展,为学龄儿童艺术鉴赏能力、创造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无论是从人类美学意识及创造思维成长来看,还是从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来看,小学美术素养提升都非常重要。
二、美术素养培育中的德育素质的融合性教育
“十三五”时期,我国针对国家教育体系提出创新、实践等要求,美术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在“新课标”要求下以促进小学生个人创造力、创新思想以及美术审美能力为首要任务。通过美术学习,提升美术在小学生基础素质发展中的教育比重,升华其审美、感知等个人素质,最终全面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在现代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与美学的结合成为关键因素。通过观察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共性,利用其潜在的关联性进行学科间的渗透衔接,能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基本素质的健全发展,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体系的最终目的。
教师要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其具体表现为: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美术形成有完整体系、有强烈目的的思想、政治、道德三层促进模式,以提升道德情操为“点”,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面”。小学教育的主体为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年龄特点明显,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生活经验不足,社会阅历较浅,外界环境因素极易影响其发展。归结而言,该阶段的学生属于“你教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你告诉他什么,他就记住什么;你表现出什么,他就模仿什么”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注重“领路人”的教师引导作用。
三、小学美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德育教育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完善个人品格及思想。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与美术教育中的美学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小学生从思想层面认知“美”与“恶”的道德伦理。特别是小学美术学科,因为其本身的美学内涵及思想,将德育教育融合渗入其中将达到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准则中,对美术学科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确指示:“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设置应达到与现代核心素养教育呼应的作用,美术教育在面向全体小学阶段儿童开展的同时,以促进实现我国小学义务教育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的教育目的及意义。”根据这一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首先应重视美术教材内容及意义,充分研究教材中心和主旨,充分发现并挖掘以美术课程作为德育载体的重要手段及意义,促进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其次,德育教育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开展,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通过美术的直观教育,了解国家悠远的历史文化,感知国家精神文明及民族自豪感,促进小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怀成长。再次,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可间接激发小学生充分感知艺术魅力,提升思维能力,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新课改实施之后,美术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始终不曾停歇,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认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模式保守等,通过对小学阶段美术课堂教学现状观察发现,新课改后小学美术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教育教学中,对其目的及功能重视不足,限制其课程背后的深意,局限了美术教育功能发展。第二,对小学美术教育长期的忽视导致美术教学资源应用效率明显低下,对美术教育的认知停留在传统的黑板及绘画教育阶段,对信息化、先进化教育手段与美术教育探索有待提升。针对以上两方面问题,提出以下三点相关建议:第一,重视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美术教育关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组成的地位。第二,通过课堂创新教育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拓展教育有效途径,提升教育效果。第三,提升美术教育在新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以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美术创作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方法,以升华学生情操及感知为核心,强化美术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课程比重。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具体提出三项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1.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说,可能后半句的具体意义并没有特别的体验,但是“艺术源于生活”一句含义对小学美术学习而言作用十分明显。美术学习创作的重要基础多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中,绘画作为学习的重要表现可反应儿童阶段性心理,但是,作为儿童,其绘画创作并非基于高层次的灵感创作,而是根据个人生活见闻及教师语言引导完成。因此,在小学美術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对日常生活点滴的观察力及记录能力是美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创新途径。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促进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及意义,只有通过发自内在的兴趣爱好,才能促进小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美术学习中。未达到这一目标,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美术学习见闻、阅历,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等新形式手段扩展美术素材教育体系,提升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例如,美术表现形式扩展。当前美术教育以绘画为主,但除了绘画,美术还包含设计、贴画、剪纸、彩绘等动手能力较强的学习内容,通过手脑共用促进学生协调能力发展,活跃教育气氛,使小学生对美术兴趣保持长期发展。通过新事物与美术素材扩充高度融合,以全新的模式促进小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当教育内容涉及自然风景及动物植物为题材时,如何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完成创作,教师可以考虑通过语言引导及实地素材感知的教育模式进行有效的组织规划,带领小学生到公园、动物园等较为安全的人文自然景观场所进行实地采风,让小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触觉,观察感知自然及生活。学生通过对实情实景感知,再加以教师的思维引导,最终形成有创意的美术作品。3.完善美术教育评价体系。新课改实施以来,美术教育的评价体系不断发展。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习态度、课堂纪律、作品质量等维度构建评价体系,以指导、评价、打分等行为激励小学生学习兴趣及态度的不断发展。在多种评价方式下,教师可以重点选取小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以作为鼓励。新课改的推行使得美术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的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也促进美术教育在家长、学校等多方角色中的重要性突显,促进了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发展取得较大进步。未来,小学美术核心教育聚焦素质教学发展,转变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科技手段与美术的有效结合,可促进小学生美术学习效率。而德育及美术教育渗透式教育,可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人生观发展,提高美术素养教育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文梦莹.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教育理论研究,2019(10).
[2]罗梓超,筱雪,等.学会青少年教育及科普探索[J].学会,2019(5).
[3]杜惠怡.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J].科学咨询,2019(24).
[4]傅乔治.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德育研究,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