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报道应避免“三过”现象

2020-07-23顾阳

新闻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媒体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在全孤蔓延期间,媒体的报道可谓千姿百态。既有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强有力保障措施;医学专家的防控建议;相关行政部门及时的疫情数据通报,也有“逆行勇士们”的感人事迹和一线奋战者中的典型人物宣传。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增强了信心,也得到了赞许。但在做出这些值得肯定的成绩同时,也应该看到媒体在报道中出现的“三过”现象——过于煽情、过分渲染和过度失实。

【关键词】媒体;煽情;渲染;失实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新闻可以非常容易地被人们接收,可以说,新闻的内容决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态度以及对其做出的评价。另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得没有哪家媒体能够一手遮天。媒体对这次疫情的报道,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一、过于煽情会引发民众的紧张、焦虑和躁动

疫情期间,不论你是看电视还是随便打开一款新闻APP,关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的新闻报道不计其数,新冠病毒蔓延的广度以及传染的速度,让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危险,甚至超出了对这个职业预期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疫情特别严重的时期,医护人员不畏艰险,用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超负荷工作,以不惜付出生命为代价寻找救治规律。这肯定值得称颂与赞扬,也必会受到人们的敬重。但是,很多媒体却把医护人员的抗疫工作描绘成“生死离别”“不成功便成仁”“英勇就义”“舍生忘死”等让人感到有些绝望的场景,这让民众怎么消除恐慌情绪,确信疫情可防可控?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医护人员的真实想法还是媒体的刻意营造?从一个职业的追求和操守上来说,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是医护人员的天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在“非典”时期说过:“我们不上,谁上?”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这一职业的真谛。

还有那些严密的隔离病房画面频频闪现,又怎能让民众不对从封锁区出来的治愈者和医护人员持有戒心?关于医护人员晚上回小区被禁止入内的报道还少吗?“医护人员在一线拼命,你却在背后捅刀”的网评不让人寒心?

疫情的防控靠的是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不是靠激昂的鼓动和情感的宣泄。信念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救治的措施是相信科学、普及健康知识;严谨的态度是合理统筹、戒躁戒怨戒不满。另外,媒体上“战时状态”“武器”“阻击战”“筑起铜墙铁壁”“勇闯疫区”“围堵拦截”“血肉之躯”“火线入党”等词语比比皆是。这些比喻可以很好的凸显气氛,但也会让民众对这种人类尚未充分了解的病毒引发的紧张、焦虑、躁动进一步加深,这是媒体应该尽量避免的。

少一些歇斯底里般的热情与喧哗,用冷静、客观、理智、平和、以人为本的报道来展现中华民族的自信、坚强、团结、互助、临危不惧、勇于担当,更符合“相信科学,精准施策,战胜疫情”的含义。

二、过分渲染很多时候只会起到反作用

2月13日,#不要宣传老人捐款了#登上微博热搜榜第四名。在这之前,很多媒体不断报道各地老人捐款的事迹。退休环卫工捐出10万元,卡里仅剩13元;老人到高新区管委会扔下50万元就走;双目失明老人为武汉捐1000元;94岁老奶奶捐5000元特殊党费;93岁老兵为捐2万元向女儿借了5000元……

这样的新闻,叫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士为疫情防控慷慨解囊确实有新闻价值,也传递正能量。但这种倾其所有的捐款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中国的社会并不缺乏爱、正义感和责任感,媒体要做的是通过理性引导将这类情感以正确的方式激发出来,而不是过分渲染,否则只能起到反作用。列宁曾说过:真理要是再向前迈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赖宁15岁救火的英勇故事之所以要从教科书中删除,就是因为不该倡导没有任何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为救人奋不顾身,勇气固然可嘉、品质诚然高贵,但与“舍己救人”的名警相比,我们更希望他活下采。这与不过分渲染老人掏空身家的捐款方式是同一道理。

有爱心者不分贫富贵贱,他们展现出的人性之美应该让全社会都看见,但不俄作为一种理所当然去鼓励。一个有良知的媒体是不会倡导这種让老无所依的人没有退路的行为。

媒体在报道老人捐款时,可尝试做善意的提醒,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同时,媒体也可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尽快构建一套更健康、更合理的机制,让捐赠人都能受到保护、获得尊重,把对社会有意义的价值观持续传递下去。

三、过度失实长期以往将不断折损社会公信力

2月15日,一张图片闹出的新媒体乌龙事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这张图片是山东潍坊寿光一个小区里举着拳头的雪景,寓意为中国加油。这张很有象征意义的照片瞬间被多家新媒体转载,但可笑的是,他们居然不尊重新闻五要素里的“where”,直接将原地改成“大连”“武汉”等,甚至将原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家媒体记者的名字。之后的几天,某些新媒体又爆出“20天婴儿开口说话”“护士流产10天后再回一线”“卧床多年的植物人也笑了”等荒诞离奇的新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新媒体居然都是专业媒体,有的甚至还是央媒!

在媒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出新、出奇、出快可以理解,但一定要建立在实事求是、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而不是任凭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尤其是专业媒体,更应该凭借扎实的新闻实践和职业的新闻素养在鱼龙混杂的内容生产者中展现权威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否则,长期以往下去,专业媒体的公信力将不断被削弱,如果连众所周知的基本常识都要挑战的话,对已经持续下滑的公信力将造成更大的重创。

互联网语境下,专业媒体诸如判断失误、疏忽大意、旧闻重发、曲解原意、异想天开等不应犯的错误,归根结底,都是在吸引眼球、赚点击率、制造轰动等驱使下疏于审查和核实。

四、创新举措让报道方式符合时代需要

科技的进步,既为媒体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衍生出了很多弊端。像生存压力下专业理念淡薄;竞争激烈导致职业道德丧失;惩罚机制缺位让假新闻层出不穷;渠道多元化加大了查找虚假信息源头的难度等。

本次疫情爆发,既是公共健康危机,也是信息危机。专业媒体的任何报道,可能增进信任,也可能破坏信任;可以普及科学知识,也可以散布假新闻。尤其是在数字时代,帖子、留言、图片、动画、短视频等都可以让假信息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因此,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就显得特别重要。

专业媒体在报道社会重大事件时,除了要用恪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准则来肩负起传播科学知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外,还要加强沟通与协作。

(一)设立行业数据库,方便记者查找

针对以往各行业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建立各自专门的数据库。内容包含揭露谣言、虚假信息的事实材料;采访报道的建议;防止侮辱诽谤的方法;专业术语和词汇表;重要的研讨会和培训讲座资料。当再遇到类似事件发生时,记者可以及时在网上找到相关资源,避免情急之下的无中生有,道听途说后不经过核实就匆匆发表。

(二)加强沟通,及时作出澄清与解释

媒体若要获得公众的信任,就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并建立广泛的文流渠道。否则,媒体出现“乌龙”报道后,没有相关部门出来及时作澄清与解释,甚至仅是媒体草草删除信息完事,也不做说明的话,公众的质疑声便会四起,不仅公信力降低,也给了谣言生长的空间,到时候再来辟谣,恐怕只会引发更多的质疑,于事无补了。

(三)结成坚实同盟,共同化解矛盾消除危机

每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都会出现不实报道,但那都是少数没有职业操守的记者所为。大部分记者与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一样,忠于职守、尽心尽责,为民排优解难。一个讲道义、遵规则、信科学、守底线的记者,跟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的行业专家同样重要。一定要将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向社会及时传播真实客观准确的消息同时,也让彼此成为化解矛盾、抵御风险、消除危机的坚实盟友。

參考文献:

[1]黄旦,严风华,倪娜.全世界在观看——从传播学角度看“非典”报道[J].新闻记者,2003(6).

[2]李希光.恐惧来自何方?关于非典报道的媒体批判[EB/OL].[2003-05-30].https://tech.sina.com.cn/other/2003-05-30/1355192706.shtml.

[3]Thomas,K.(2020).What Should Health ScienceJournalists Do in Epidemic Responses?.AMA Journal of Eth-ics,22(1):55-60.

【作者简介】顾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校办宣传科助教。

猜你喜欢

媒体
媒体报道社会敏感事件的分寸“拿捏”
编辑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活动
重农抑商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