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花迷楼,何人沉思

2020-07-23宋世明

诗歌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隐喻鲜花诗人

宋世明

诗人们一般标配大地、故乡、骏马、玫瑰等诸般道具,当然还要有点忧伤,目标在于诗与远方。诗人专爱开辟后花园的不多,地方太小,搁不下太多的诗情。可是诗人育邦例外。他不仅踱步在一处杂草丛生的花园里种植语言之树,漫游,沉思,坎坎伐桐,还在诗的园地里起了一座迷楼,这座迷楼用层层象征和隐喻砌成,外墙上贴满青花瓷片,景深处琴声流水,供奉之龛上悬挂一把虚无的剑。登楼者,须踩着鲜花木梯向天空攀爬,“偶尔回过头,俯视河岸”。而“无所住心者,只能在塔下徘徊”。

《伐桐》乃育邦近年诗歌精选集,共约160首,刚刚出版。这是一本应该放在书架显眼处的书,随时可以抽出来一读,解忧,静心,时有迷思荡漾。

育邦将集中诗作大致分了四个部分:“尖刻花园”“青花瓷片”“鲜花木梯”和“七月之光”。我曾问育邦如此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育邦回答很有禅性:所见即所在处。好吧,那就一首一首细读,移步换景,误入迷楼,如是我闻。

世界之隐喻安居于迷楼

我知道

我与世界的媾和

玷污了我的日子以及从前的我

我有别于我自己

我从千里之外带回一片树叶

当我看到鸽子,就会流泪

在人与人构成的森林里

我总是采撷那些色彩绚烂、光怪陆离的蘑菇

仅仅因为它们是有毒的

在菩萨众多的大庙里

我所点燃的每一炷香都那么孤单

忧郁而烦躁地明灭

我把剑挂在虚无的天空中

因为它已疲惫

我徒劳地搓一搓手

迎接日趋衰老的夕阳

它简朴得如一滴清水

凋零,流逝

却拥有寂静。

——《中年》

在第一辑“尖刻花园”里,缓步走出来的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形象,他正在从世界中抽身而出,从喧嚣中向内心退却,“我徒劳地搓一搓手/迎接日趋衰老的夕阳”。这里的中年男不是油腻的,而是疲惫的,连点一炷香都明灭不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尽管此处化用了李商隐这句著名“中年”的绝唱,却哀而不伤,大有意趣,最终诗人在反观自我与返本归真的精神世界构建中, 达成了与世界的和解:我把剑挂在虚无的天空中。

“尖刻花园”用《中年》开篇,某种程度上为育邦这一辑里的诗歌定了调子:迷楼哲思。少年鲜花着锦,中年登楼徘徊。《中年》暗示着这里的诗歌具有低情感度、高隐喻度。如果读者审美口味还停留在夜莺的歌唱上,那么,将会轻易迷失在小径交叉的花园里,闻不出醇厚的韵味。比如《迷楼》:

暴雨如注,尘世如海

迷楼幻化为寺庙

佛陀谆谆教导我们

遗忘是最好的修行

欲望信仰者

在繁缛的历史限制下

溃败于道德之轴

留下了琼花、谜语和一连串非确定性王国

背叛肉体与远方

仿佛我们从来都不曾年轻过

蜀冈静穆

如大地上的一叶扁舟

向我们运送

凋零的鲜花和最后的怜悯

死亡与尘埃

固守着纯粹修辞——

迷楼不是迷楼

迷楼还是迷楼

幻化于迷楼,相忘于江湖,世界是否确定,存在于内心之一瞬。再比如《七日》之中:“蔷薇、忍冬,紫叶李/抛弃隐喻/派遣/渐次绽放的花朵/在黑暗中微笑。”鲜花与草木莫非都是创世者传来的使者,她们渐次绽放,带着谜一般的笑。不确定性、漂浮性与梦幻感在诸多诗中时时可见,这莫非是庄园主故意营造的语词迷宫吗?

然而,无论诗人如何掩饰和超脱,目光依然要从天空之虚无中收回,俯身凝视尘世之挽歌,返乡之路依然无可遁逃:“我背负木剑/从世界的另一边/乘船归来/车轴河里落满了我的光阴/在海的那边/靠近星辰居住的小镇/是我的故乡……/河流呜咽,大海咆哮/突然说出/那些淹死的孩子的名字——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返乡》)

在这些“落地”的一组诗歌中,诗人出于“对世界的信任,他放下手中的书,俯下身来,在沙滩上写字。”(《暴雪将至》)“拨开悲悯的尘埃”(《多年以后》), 为邻座的孩子、为母亲的早餐、为盲人、为木匠的儿子、为父亲、为最后一个匈奴,唱一首《小夜曲》,并从中“认出我们丢失已久的面容”。阅读这些指示尘世之诗,读者会惊讶于诗人的悠然态度:他书写存在,却指向了时光虚无。他不指认,而是澄明呈现;在这所斑驳混杂的尖刻花园里,他“无意与世界争夺领地/他不过是在经营时光的杂货铺/蜘蛛一动不动地伏在房檐下/他走过去,轻轻地推它一下——“春天来了! ”这是随心所欲之诗,也是诗与思完美统一之诗。

文化与历史在这里低头沉思

如果说第一辑里, 育邦用谜一般的玄思给我们砌了一座语词花园,让玄思与时光安居其中,那么第二辑“青花瓷片”则是一个历史漫游者随手捡拾古迹瓦片,自在穿行山道寺院的文化行旅。司空山、富春山、梓潼蜀道、卧龙岗、碧山、运漕古镇、阳关、浮山,皆有行迹;光福寺、永慧禅寺、七曲山大庙、卢舍那大佛、鸠摩罗什寺、光孝寺、霸王祠、三峰禪院、太湖禅寺、破山寺、扫叶楼、佛陀庵遗址、宋陵、春申君墓、王阳明故居、施耐庵墓、李商隐墓、瞎子阿炳墓,见庙必拜。更诡异的是,育邦偏爱夜访,如《夜访七曲山大庙》《夜登春申君墓》《夜访鸠摩罗什寺》,诗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偏执啊,就是这些明灭不定、飘忽不清的文化之旅,不知不觉间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古典的诗性空间, 文化与历史在这里低头沉思。如《夜访鸠摩罗什寺》:

我从西方来

我从喧嚣中来

夜雨滴落在梧桐树叶上

在汉语中,我安下一座隐秘的家

薪火只能摧毁我们的形骸

舌头终将化为舍利

我们成为自己的供奉人

供奉舌,供奉语言

不可言说的

皆密封于塔,深埋于地

无所住心者

在塔下徘徊

面对英雄与迟暮,面对死亡与永恒,面对历史与湮灭,诗人自然心生感喟,但在不断文化漫游中,诗人更多是开悟,是和解,是致敬。如《司空山》所描写:“大千世界、十万生灵/在手掌间流进流出/冶溪两岸/鲜花怒放/此岸彼岸/已无分别。”如《光孝寺》所感悟的那样:“一片菩提叶倒映了我的一生, 它自性空寂/晨光熹微/我便起身/拾起这片树叶/忘却那棵树/就像轻轻提起自己冒昧的一生/无足轻重,却不可避免。”

育邦在这些不像怀古咏史的“怀古”诗中,不拘一格,随手涂写,只取青花一片,数笔勾勒点染,打通了古典的空灵与现代的达观合二为一的情感通道, 让我们在现代人的心灵空间里体验到了“僧敲月下门”的文化况味。我们惊叹于他对沉默不言的传统文化的精准打捞, 对古人心理情感的透彻理解,对古典美学的精妙传达。在李商隐墓前,他写下《不知迷路为花开》:“请告诉人们/人类的一个微弱缩影———紫薇郎/在此沉睡/请不要把他从梦中唤醒。”在刘伯温故里,他看到:“夜晚来临/他就站在山坡山/与蝙蝠交谈,相诉黑暗/以及他们各自迥异的一生/星辰从未止息/一直在运动/交换着位置和自身的秘密/而他们/全然不知。”在董其昌的江南里,是这样的一幅水墨:“太湖石/青花瓷片/淹留在无尽的梅雨中/苔藓蓝藻桃花/在万物的眼睑下闪烁。”(《虚无时刻》)在老子的书中,他夜遇一个折纸飞机的银须老人:“他折得很慢/折了很久很久/直到净月当空/他才乘上纸飞机/在暧昧的月光下飞翔/留下隐喻。”(《夜读老子》)即使是对牛郎织女的吟咏,他也能跳出俗套故事,亦真亦幻重构一个新的艺术幻境:“织锦上的蝴蝶,从梦境中/苏醒,飞向朴树,飞向苍穹/他携带尘土/在积雨云上安居/人类的孩子/迷失在繁花中。”(《天仙配》)

/人类的孩子/迷失在繁花中。”(《天仙配》)育邦的文化行旅着实让人迷恋不已, 相对于迷楼玄思,它是实在之境。而相对于现代生活,它又是虚无之所。育邦的语言无疑是现代的, 可是这些语言点化的诗空间里又无处不弥漫传统基因。这么一个专爱夜访古人墓、偏爱推敲寺庙门的诗人,看哪,他风尘仆仆,眼含笑意,正从司空山上拈花走来,正从桃花潭边扑面而来:朝露夹杂花瓣/装点我的布鞋/走下山/就踏进那由来已久的烟波中/茫无涯际。

现代性和古典性融于一身的文学范例

第三辑“鲜花木梯”和第四辑“七月之光”的风格与前两辑略有不同,在这些诗歌中,心灵迷思与历史沉重感渐渐消散,诗人似乎与世界达成了暂时的和解,情感上也消除了过度的紧张与复杂,一些诗歌敏于捕捉心境之一瞬,呈现出有意味的形式、有趣味的诗意。如《小精灵》《小青蛙之歌》《狗尾巴草之歌》,明快、俏皮,时有趣语。再如《烧香》,简直是夫子自况:“深夜,我们心怀神圣/穿过坟场/爬到山岗上/到庙里烧香/佛陀沉默菩萨低眉/火苗在北风中闪烁/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星星/天上的地上的/我们下山/谁都不说话。”

不说话,是育邦诗歌中较多出现的意象。无论佛还是人,无论花还是水,沉默是它们或他们的语言。时光可以封禁任何喋喋不休者,任何妄言乱语者,在永恒的诗歌和无尽的世界面前,沉默是最好的回答。

当然,在这两辑中也有一些长诗,意图表达隐秘而含混的精神内核,更多的带有人生隐喻的味道。还有少许悼念友人的诗作,从中可以看出育邦的真性情。但总体上,育邦的诗歌情感极少外露,语词极少铺陈,他是一个懂得节制的诗人,这是难得的美德。

读罢《伐桐》,掩卷沉思,我在想育邦到底是一个什么樣的诗人?一个迷楼漫游者、山水古寺穿行者、名人墓前沉思者、地平线上的潜行者?这是他的诗歌带给我们的幻象。他自称幻想文学爱好者。的确,他的诗歌充满了奇妙想象,梦幻与现实结成重重隐喻的帷幕。不过他又是语言之树的砍伐者,他对诗歌语言精雕细琢,哪怕数年之后,他都会不断修改旧日诗作。所以,你可以在他的诗中读到无数的意象、象征、隐喻、互文,如果你缺少一定的文化知识面,一定的诗歌阅读量,你就会无意中滑过这些精妙之处。他的诗歌语言不流俗,不媚俗,既无口水诗之随地满溢,又无学者诗之枯瘦板结, 如韩东所说:“育邦是一个独自写诗的人,读书、写作构成了现实之外的另一种秘密生活,他的诗因此也与流行相异,而与书本暗合,在文雅、唯美的修辞中内心的激情穿越而过,有时甚为动人。”

育邦在写作领域有多重身份,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随笔,育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他的外国文学文论《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成为了许多作家的案头必读书,他的小说集《少年游》风格独树一帜,令人惊艳。他中外文学作品阅读量惊人,文学洞察力惊人,审美感受力惊人,这或许与他本科所学文献学专业大有关系。这样一个博尔赫斯式的家伙一旦写起东西来, 必然呈现出一种博学而豁达的大家风度, 一种融现代性和古典性于一身的文学范例。细读这本素雅精致的《伐桐》,就其诗歌而言,育邦为我们贡献出了典雅而纯正的文学品性,而在当下的文坛,此物最为稀缺。

猜你喜欢

隐喻鲜花诗人
爱的隐喻
“诗人”老爸
愤怒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鲜花铠甲
留住鲜花
鲜花哪儿去了
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