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MI模型的皖北旅游精准扶贫效率评价研究
2020-07-23丁红梅刘冬萍
丁红梅, 杨 晨, 刘冬萍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601)
0 引 言
旅游精准扶贫在促进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为周边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周边环境质量、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是精准扶贫重要路径之一,得到旅游学界、旅游业界的认可。近几年,学术界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开展了各种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1,2]、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3,4]、旅游精准扶贫效应[5]、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6,7]。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旅游扶贫效率是反映旅游扶贫地区发展效果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旅游业要素效率及旅游业发展效率[8,9]两个方面;效率评价方法上主要使用DEA方法测算效率,并用曼奎斯特指数模型( MalmquistIndex,简称MI指数模型)研究效率的变化情况。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旅游扶贫效率研究集中于革命老区[9]、少数民族贫困地区[10]等,对平原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效率研究较少,尤其针对像安徽省北部这样具备较丰富旅游资源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效率实证研究相对不足。
近年来,安徽省旅游发展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关于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决策,在全省16个市、66个县的333个贫困村开展了旅游精准扶贫,为扶贫攻坚工作作出了贡献。其中,皖北地区具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扶贫在各个县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选择该地区8个县为样本,从定量角度分析旅游精准扶贫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各地区后期的旅游精准扶贫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指标选取
1.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
1.1.1 DEA方法
DEA分析方法[11]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提出来的,主要使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评价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eci-lion Making Unit,简称DMU)的效率。最具代表性的模型包含CCR和BCC两种,其中CCR模型评价综合效率,BCC模型将CCR模型中的综合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包含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
根据DEA方法,将皖北地区8个县作为评价决策单元(DMU),利用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评价各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效率。xj和yj分别表示第j个区域的投入和产出变量,则 CCR表达式为:
min[θ-ε(e-ts-+e+ts+)]
式中,minθ为目标函数;s.t.代表限制性条件;λj为决策变量;x0和y0分别代表决策单元的原始投入和产出值。若在式中加入约束条件∑λj=1,则得到BBC模型。
若某一决策单元相对其他DMU没有投入过多而造成资源浪费,表明该决策单元指标状态相对最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优,DEA有效;反之则非DEA有效。
1.1.2 MI(Malmquist Index)
Malmquist指数[12]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对各DMU作跨期效率变化分析。2013—2018年皖北地区各县旅游扶贫效率的变化情况将用MI指数进行测度。Malmquist指数公式如下:
式中,Dt(xt+1,yt+1)表示t+1期的DMU与t期生产前沿之间的距离,即以t期DMU的生产前沿面来衡量t+1期DMU的效率。如果MI>1,则表示t+1期的效率相比t期提高了;若MI=1,表示t+1期的效率跟t期相同;MI﹤1,表示t+1期的效率相比t期降低了。
1.2 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省皖北地区的8个县作为研究对象(DMU)。虽然各县旅游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但他们均拥有2A及以上等级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在各县GDP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皖北地区各县代表性旅游景区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皖北地区各县代表性旅游景区分布
1.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扶贫效率测度的准确性与投入和产出的指标选取密切相关,指标的选取要兼顾旅游资源开发与综合经济效益。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并遵循准确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指标遴选的原则,选择旅游综合收入和游客接待人数为投入指标,旅游综合收入可反映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成果,游客接待人数可大致体现当地旅游的吸引力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旅游扶贫效率评估的核心是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所以产出指标选择了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从《安徽省统计年鉴》、皖北各市统计年鉴和各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得原始数据。为保证可比性,用CPI对不同年份的收入数据进行了不变价处理,以消除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
2 实证分析
2.1 效率分析
将相关数据输入DEAP软件,运算得出皖北地区8个县2013—2018年的旅游扶贫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3—2018年皖北地区各县旅游扶贫效率(%)
从表中结果来看,皖北地区8县在2013—2018年间的旅游扶贫效率均值为0.724,平均水平不高。除了灵璧县、蒙城县和颍上县之外,其余五县在过去六年中都出现过扶贫有效状态;其中涡阳县2014-2016年都处于扶贫有效状态。萧县、涡阳县、怀远县的旅游扶贫效率均值分别为0.903、0.869、0.852,高于整体均值0.724,表明这几个县旅游扶贫相对有效,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灵璧县和固镇县均值分别为0.718和0.714,接近8县平均值;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并且有较高知名度景区的寿县和颍上县的旅游扶贫效率均值分别为0.595和0.502,低于8县均值,这说明虽然寿县和颍上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基础较好,但旅游扶贫效率不一定高,还是要看旅游资源后续开发情况及扶贫具体措施的适用性。
2.2 时间演进分析
2.2.1 MI分析
利用皖北地区2013—2018年的原始数据,采用MI分析方法,计算得出2014—2018年皖北地区8个县的旅游扶贫效率变化,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2014—2018年皖北地区各县旅游扶贫效率变化(%)
从时间上来看,2014—2018年皖北地区8个县旅游扶贫效率不断变化,各县之间旅游扶贫效率变化差异显著,MI系数均值为1.065,旅游扶贫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萧县、寿县、涡阳县和固镇县的MI均值分别为1.300、1.217、1.136、1.127,表明这4个县2014-2018年的旅游扶贫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从年份上来看,8县的MI均值在2014年与2016年分别为1.338、1.333,2017、2018年MI均值小于1,表明近两年效率有下降趋势。
从各个县的变化来看,皖北地区8县在2014—2018年期间旅游扶贫效率变化趋势各异。其中灵璧县、萧县、固镇县三县2018年的MI值均高于2014年,其旅游扶贫效率虽有波动,但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其余各县2018年与2014年相比呈下降趋势,但各县每年的变化差异较大,比如寿县的MI值由2014年的2.709,一下子下降到2015年的0.359,2016年又上升到1.017,2017年上升为1.235,2018年下降为0.767,整体波动非常大。萧县的旅游扶贫效率变化也比较明显,颍上县变化相对平缓,但基本是下降趋势。
通过分析发现,影响旅游扶贫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各地区原有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调整状况、近年来的总体经济增长速度、旅游资源及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当地基础设施配套情况、政府在旅游发展上的支持力度等等。影响皖北各县MI变化的因素各不相同,MI呈现上升趋势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地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旅游产业本身发展比较好,在旅游扶贫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虚心借鉴旅游发达地区好的经验,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比如灵璧县和萧县,本来就有4A景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再加上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其旅游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面作用不断增大,并且带动景区周边贫困人口脱贫,使旅游扶贫效率呈增长趋势。另一种是经济基础较好但旅游资源较少、旅游产业规模不大的地区。这类地区因为经济基础较好,虽然当地旅游资源不丰富,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重视旅游扶贫并给予政策支持,挖掘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尽可能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使旅游扶贫效率呈增长趋势,如固镇县。
MI呈现下降趋势的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身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较好,有知名度较高的景区,其周边贫困人口相对较少,而贫困地区旅游开发不足,因此旅游扶贫的带动作用不强,旅游扶贫效率相对较低,如寿县和颍上县。另一种是该地区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但后续开发没有跟上,总体旅游产业规模较小,旅游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没有及时进行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从而扶贫效率降低,如蒙城县、涡阳县与怀远县。这些地区需进行旅游产业发展升级,进行资源整合,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带动周边贫困地区发展,提高旅游扶贫效率。
2.2.2 效率形态类别
以旅游综合扶贫效率值为横轴、MI效率变化值为纵轴,旅游扶贫效率大小的临界值为0.7,MI的临界值为1。绘制出的散点图分为4个区间,各县处在不同区间中,据此,将8个县划分为四种类型:落后型(Ⅰ 型)、发展型(Ⅱ 型)、黄金型(Ⅲ 型)和潜力型(Ⅳ 型)4个类型。详情如图1所示。
图1 皖北地区各县旅游扶贫效率形态分类
(1)落后型(Ⅰ 型)。旅游扶贫效率和MI值双低的地区属于落后型地区,处于图1的Ⅰ型区间,包括颍上县与蒙城县。其中颍上县有5A景区—八里河旅游区,还有三个4A景区,旅游基础很好,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得比较充分,地方的主要精力放在这些成熟景区的完善和管理上,但这些景区并未完全辐射到贫困乡镇,因此旅游扶贫效率较低。蒙城县旅游基础也不错,但近几年未推出带动性较好的旅游项目,旅游新产品不多,在经营模式上未进行积极的创新,旅游发展进入瓶颈期,旅游扶贫效率相对较低。
(2)发展型(Ⅱ 型)。处在该型的地区其旅游扶贫效率较低,但效率变化率较高,即有较好的增长趋势,如寿县本身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好,2A以上景区有18个,其中4A两个,知名度也比较高。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较好,虽然旅游综合扶贫效率不高,但近年来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旅游精准扶贫政策,充分发挥各景区的辐射及带动作用,帮助贫困乡镇及贫困家庭脱贫,扶贫效率变化虽有波动但整体呈增长趋势。后期应合理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贯彻“全域旅游”和“大旅游”的思想,与周边县域加强整合与合作,提高旅游扶贫效率,带动当地经济更好的发展。
(3)黄金型(Ⅲ 型)。黄金型地区的旅游扶贫综合效率与效率变化都较好,均高于临界值,这些地区不仅旅游扶贫工作比较好,而且效率程度在不断增强,包括萧县、涡阳县和固镇县。其中萧县与涡阳县旅游基础较好,都有4A景区,近年来积极响应中央和安徽旅游部门提出的旅游精准扶贫政策,在原有景区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智慧旅游,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带动周边贫困乡镇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旅游扶贫综合效率较高,并呈增长趋势。固镇县情况比较特殊,该地区本身旅游资源不丰富,但地方政府重视旅游扶贫,发展了一些旅游项目,并积极借鉴旅游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及营销模式,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接待能力,旅游扶贫效率较高,旅游扶贫脱贫效果较好。
(4)潜力型(Ⅳ 型)。处于潜力型地区的县旅游综合扶贫效率高但MI值低,而且基本都是从黄金型地区演变过来的,包括灵璧县和怀远县。这两个县的经济基础较好,人均收入在皖北地区处于中上游,旅游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两个县均有4A景区,旅游总体竞争力较强,但这些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产业发展后续乏力,缺少“全域旅游”发展的规划,对贫困乡镇的带动力不强,对扶贫脱贫的贡献能力有待加强。这部分地区后续应该增强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合理配置资源,以旅游推动当地经济更好发展。
2.2.3 演进模式分析
根据皖北地区8县2014—2018年旅游综合扶贫效率以及效率状态MI值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编制了这8县的旅游扶贫效率演进模式表,总结起来分为稳定式、渐进式和反复式3类演进模式,具体见表4。
(1)稳定式。从表4可以看出,萧县与涡阳县2014-2018年间旅游综合扶贫效率与MI值基本都处于第Ⅲ和第Ⅳ型区间,其中萧县2016年在第Ⅲ型,其余年份都处于第Ⅳ型,涡阳县除2014年在第Ⅲ型,其余年份都处于第Ⅳ型,这两个县的平均值属于黄金型,经济基础与旅游产业发展较好,并且在地方政府的重视下,旅游产业发展持续性较好,旅游综合扶贫效率较高, MI值有一定波动。该类地区后续在维持旅游较好发展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培养经济增长点,为周边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推动旅游精准扶贫再上新台阶。
表4 皖北8县2014—2018年旅游扶贫效率演进模式
(2)渐进式。当旅游扶贫综合效率与MI值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则认为这些地区旅游扶贫呈现渐进式发展。寿县与怀远县基本是这样的特征,但两县的渐进式变化又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寿县来说,其本身旅游基础较好,旅游产业前期就有较大的发展,早期扶贫效率变化不大,近几年随着扶贫力度的加大,贫困地区增加了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扶贫效率呈上升趋势。怀远县自2014年来旅游综合扶贫效率均高于平均值,效率形态在象限内按顺时针方向波动,该地区利用自身资源,积极进行旅游项目和景区开发,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这部分地区后续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发展智慧旅游,以旅游业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巩固脱贫效果。
(3)反复式。此类地区无论是旅游扶贫效率还是MI值,其变化都没有规律,有时大有时小,反反复复。其中灵璧县和蒙城县变化比较大,其旅游综合扶贫效率大多年份低于平均值,MI值变化较大,这两个县旅游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但大多景区集中在城区,贫困乡镇的旅游项目开发不足,旅游扶贫力度不够,扶贫效果不佳。颍上县情况比较特殊,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有5A旅游景区,其余也基本是4A与3A景区,旅游在安徽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当地集中精力发展已有的旅游项目,因此旅游扶贫项目开发不足,旅游综合扶贫效率较低。这些地区后期需加强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开发,不断提升旅游扶贫效率。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及MI方法分别对皖北地区2013—2018年8县的旅游扶贫效率和旅游扶贫效率变化情况进行了测算,数据结果总结如下:
(1) 2013—2018年间,皖北8县旅游综合扶贫效率均值为0.724,各县之间差异较大,但整体处于中上水平,未来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DEA-MI指数显示,2014—2018年8个县之间旅游扶贫效率变化(MI值)差异显著,整体MI均值为1.065,旅游扶贫效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萧县、寿县、涡阳县、固镇县的MI均值大于1,说明这几个县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旅游扶贫效率变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以皖北地区8县的旅游综合扶贫效率和效率变化为依据,将8县旅游扶贫效率形态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即落后型、发展型、黄金型和潜力型。根据效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编制出皖北地区8县旅游扶贫效率演进模式表,将演进模式分为稳定式(萧县、涡阳县)、渐进式(寿县、怀远县)和反复式(灵璧县、蒙城县、颍上县、固镇县)3类,并根据各县的特点推出了旅游扶贫建议。
(3)从综合扶贫效率和时间演进分析可以发现:皖北地区8县之间的旅游扶贫效率分布相当不均,旅游扶贫效果也各有差异,并且也体现一种结论,即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不一定扶贫效率高,而人均GDP增长较慢的县(市)旅游综合扶贫也可能有效。
总体来说,皖北8县今后应通过整合旅游资源,调整旅游产业发展结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智慧旅游,加大旅游扶贫辐射效应,提高旅游扶贫效率,巩固旅游扶贫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旅游扶贫对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发挥正向效应,减少负面效应,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