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分析
2020-07-23司万军
田 燕,司万军
(1.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输血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8; 2.新疆库车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新疆 阿克苏 842000)
血小板输注是一种治疗和预防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者功能异常出血性疾病的方式,血小板输注以维持或者恢复机体止血和凝血功能的方式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治疗。血小板输注能够快速的稳定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控制患者的病情,在实际临床中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临床中依据其治疗目的分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两大类,在实际临床中血小板输注可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是当前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面临的一大难题[1]。现就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324例多次输血治疗患者,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以及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324例多次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纳入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的患者;纳入输血治疗次数在3次以上(包括3次)的患者;纳入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
324例患者,男性194例,女性130例,高中以上文化水平142例,高中以下文化水平182例,年龄在19~65岁,平均年龄(36.8±4.1)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显著特异性,符合研究对象选取标准,院方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此次研究,此次研究有意义。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血小板指数进行检测,血小板输注选用机采血小板,确保患者没有肝脾肿胀、感染或者发热症状时进行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增高指数计算:血小板增高指数=输血后血小板增高数量*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输注后血小板增高指数在7.5*109/L以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筛查与交叉配型选用SEPSA进行[2]。
1.3 观察指标
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观察交叉配型方式在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运用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血小板增高指数计算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72例,采用交叉配型方式,成功配型46例,输注有效41例,剩余26例配型未成功患者采用随机输注方式,输注同型血小板,所有患者在进行输注后,血小板增高指数1 h和24 h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输注后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的对比
表1 输注后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的对比
组别 n 输注后1h(*109/L) 输注后24h(*109/L)配型 46 16.9±3.1 8.2±2.1未配型 26 6.4±1.1 2.7±1.1 t - 26.79 18.48 P-0.00 0.00
3 讨 论
血小板输注可以良好的进行临床治疗,但其治疗中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状况,当前临床主要的应对措施为查血小板抗体,进行交叉配型输注,这一输注方式可以良好的提升输注的有效性。
此研究结果与任苓苓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在血小板输注无效中这一检查与输注方式的配合能够良好的改善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在实际临床中,大部分患者可良好治疗,少部分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为提升临床快速有效的进行配合性输注,配合性输注在实际临床中有效率可高达85%以上,但在实际临床中血系亲属以外的人群不易配型,为此,相关供血机构积极尝试建立已知人类白细胞抗原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信息库,这一信息库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配合性输注的缺点,使其在实际临床中能够有效的辅助临床治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