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建构、调试与应用
2020-07-22张挺
张 挺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8)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培养一流人才、建立一流大学,从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的党员更是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和执行力。同时,高校党建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团结青年的纽带,培养青年的平台,在党的队伍中也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党员干部。随着党的人才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更好地提高优秀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成为新的课题。
1973年美国McClelland教授在《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一文中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即个人的深层特征,并能够据此特征辨别特定工作中的接触成就者和普通人,它是由特定职位所要求的优异表现组合起来的,包含多种有效完成特定组织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特征的独特结合。胜任力模型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使得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更加合理和规范,并且在用人、育人、管人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正确的指导方针。将胜任力模型和优秀学生党员的选拔、培养、管理相结合是对新时代优秀学生党员建设课题的有力回应。
二、调研和测试
(一)调研概述
通过查阅文献、进行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并结合探索性因素,将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特征进行总结,并最终编制出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特征调查问卷。在问卷中将优秀学生党员的胜任力特征划分为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成就动机、自我实现动机、自制力、抗压力、情绪力等,通过基本的逻辑划分,最终将优秀学生党员的胜任力特征划分为沟通协调、个人特质、专业技能、自我管理、成就导向五个因素。同时,编制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特征调查问卷也是建立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基础。
本文调研的方法如下:首先进行初测试,选择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其次进行与预测试分析所收集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选取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特征,建立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
(二)初测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存在开放性问题,根据收集的问题进行初测试。初测试选取的调查样本是某高校党员群体,按照年级分层抽样的方式确定100名党员,作为调查样本。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0份,收回有效率为90%。选取的样本的人口学特征显示,根据评价属性分类,优秀学生党员50名,占比55.6%;普通党员40名,占比44.4%。根据性别分类,男生39名,占比43.3%;女生51名,占比56.7%。根据年级分类,大二学生15名,占比16.6%;大三学生24名,占比26.7%;大四学生51名,占比56.7%。从初测样本的人口学基本特征来看,党员男女比例适中,普通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党员的数量悬殊并不算大。
接下来需要分析的是所收集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收回问卷的项目均值是4.04,方差为0.128,Alpha系数为0.918,这就说明信度非常高。初测效度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初测效度
由表1可知,各特征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587~0.789。可见各特征因子的选取适当,相关程度中等,相关系数均大于0.8,可见调查问卷的效度良好。
(三)预测分析
预测分析的样本选取某高校党员120名,其中收回问卷111份,减去无效问卷8份,剩余有效问卷103份,收回率为85.83%。
对于预测的问卷数据依然要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Alpha系数为0.929,同样说明问卷的信度非常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问卷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状况,作为检验问卷的效度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预测效度分析
通过表2分析,Sig值均小于0.05,因此,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效度良好。
三、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建构与调试
在对所选取的初测和预测样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对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对于所分组的胜任力研究,将会被选取出7个主要的胜任力因子,作为模型建构的基础。
(一)胜任力因子的选取
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特征分为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成就动机、自我实现动机、自制力、抗压力、情绪力等[1],通过数据分析和筛选,最终确定了以下7个主要的胜任力因子。
胜任力因子1是人际关系。这主要涉及的是党员在与普通群众以及其他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情感信息传达能力。例如,是否善于了解群众的需求或者其他党员内心的难言之隐,是否善于倾听群众和其他党员的心声,是否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述,是否能和他人发生情感共鸣等。
胜任力因子2是个人特质。这是从优秀学生党员的本体出发进行的考察,考察优秀学生党员本身具有何种特质,例如,优秀学生党员的性格、优秀学生党员的行为表现、优秀学生党员的身体素质、优秀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等。
胜任力因子3是学习与发展。“活到老、学到老”是所有有追求的学生的基本信念。对于党员亦是如此,对于党员中的优秀分子更是如此。学习关乎着党员的进步,同时学习也是发展的基础。在优秀学生党员的工作生活中,“三省吾身”的精神十分重要。一个优秀的党员要学会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反思,没有反思就不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就谈不上进步。同时,积极接受他人的意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自己对自身的反思是不足的,人不可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而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比较全面的,经常可以发现本体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因此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胜任力因子4是自我实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价值体系存在两种不同的需求,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求和生理需求;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求,称为高级需求。人们内心都潜藏着这两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对不同的需求的不同的迫切程度,而这种迫切程度使人们努力寻求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在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且低层次的需求对人们的激励作用也会随之降低,更高层次的需求将会成为推动人们追逐发展的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人的最高的需求便是自我实现[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根据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与胜任力无关自不待言,尽管部分优秀学生党员的胜任力可能与社交需求中的归属感、尊重需求中的信心与自我尊重等需求有所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优秀学生党员的胜任力更多的来源于其对自我实现这一最高需求的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包括道德、自觉性、创造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需求,优秀学生党员基于自我实现需要将会积聚动力,凝结更强的力量实现自身的自我实现需求。
胜任力因子5是沟通运作能力。优秀学生党员在工作中的表现之一就是良好的沟通运作能力,能够流畅沟通工作中各种事项,甚至是困难的事项也可以在取得良好沟通的前提下进行良好的组织,使得任务能够良好进行。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是否有良好的、畅通无阻的沟通,是双方通力合作、共同圆满完成任务的基础。优秀学生党员的沟通运作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作为个人的发展以及在党组织内部的成长与进步。
胜任力因子6是自我定位。优秀学生党员是外在组织的评价。是否优秀,学生党员本身也应当有理性认知。自我定位是前进的基础,否则人永远无法发现自己的真正能力在何处以及应当以何种姿态面对周围的人与事物。优秀学生党员应当从内心忘记这种外在身份的评价,以一种“孺子牛”的姿态走向周围的人与事物。
胜任力因子7是专业技能。这是不管作为普通群众抑或是党员成长发展的本领。作为一名优秀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品德上有着较高的认识,但是缺乏专业技能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专业技能掌握的成熟度,将会成为支撑优秀学生党员未来发展道路的根基。由此可见,专业技能既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工具。
(二)胜任力模型建构
Spencer等人提出的冰山理论[3]、洋葱模型[4]和胜任力因子相结合,成为本文研究的对象——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
根据图1所示,由核心层向外围层的过渡过程,同时也是由难变易的过程,核心层所包括的个人特质、学习与发展、自我实现是最难以实现的部分,同时也是胜任力模型最重要的部分,对优秀学生党员的强大推动作用将属于核心层的特质。中间层处于过渡阶段,这是连接核心层和外围层的桥梁,没有中间层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定位,外围层进入核心层就无从谈起。外围层包括沟通运作和专业技能,这是优秀学生党员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不具备这些最基本的特质,优秀无从体现,也将无所适从。基于7个基本胜任力因子所建构的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将全面反映优秀学生党员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特征。
四、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基于沟通运作、专业技能、人际关系、自我定位、个人特质、学习与发展、自我实现7个胜任力因子所建构的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将会在优秀学生党员的选拔、对优秀学生党员进行绩效评价以及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与发展三个方面的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学生党员的选拔
优秀学生党员的选拔是党员内部发展机制的内容之一,是对普通党员的综合考察下作出对党员的综合评定后的决定。因此,选拔的标准是优秀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的核心内容。将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和优秀学生党员的选拔机制相结合,使得优秀学生党员的发展有了具体明确的标准。沟通运作、专业技能、人际关系、自我定位、个人特质、学习与发展、自我实现7个胜任力因子所建构的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将会对党员的内在价值和未来发展进行全面的考量。党组织基于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7个胜任力因子作出的优秀学生党员的选拔决定将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透明。
现有的优秀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灵活度较大。通过考察教师的询问和被发展对象的回答,考察教师将会作出决定,而这种决定难免带有主观性的色彩,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被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实际上还存在一些“裙带关系”现象,使得这种选拔机制的缺陷被无限放大[5]。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则将优秀学生党员的选拔分为外围、中间、核心三个层次考量,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首先考察被考察对象的外围情形,分别是沟通运作和专业技能。接着针对沟通运作和专业技能采用不同的考查方式。对于沟通运作,显然面试的方式更加合适,或者可以采用模拟情景的方式进行考察。另外,对于专业技能,根据内容的不同分别进行实践或者试卷的考察。接着对中间层的人际关系、自我定位进行考察。人际关系的考察方式显然是与其身边的人进行沟通了解更加合适,而根据周边人的反映更能了解其人际关系的真实情形。对于自我定位这种比较偏心理学的考察,运用心理学测试等形式,更能反映被考察人的内心真实的自我定位。对于核心层的个人特质、学习与发展、自我实现,一方面需要结合外围层和中间层的考察情形进行判断,另一方面需要一段时间持续的观察,得出较为真实、合理的意见。
总的来说,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将从外围、中间、核心三个层次对现有的优秀学生党员选拔机制进行改良,使得优秀学生党员的选拔机制更加合理和科学。
(二)对优秀学生党员的绩效评价
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对优秀学生党员的绩效评价。一方面可以将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外围层、中间层、核心层三个层次进行细化,具体划分为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运作能力、执行能力、自我认识能力、感知外在能力、理解与接受能力、执行能力、发展动力等众多细小的方面,进行细分考察,然后将各个细分环节的评价进行量化得出具体的分数,对优秀学生党员进行绩效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将三个层次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选定一定的考验期和考验任务,在规定的考验期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按照最终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进行综合评价,再将其转化为分数的形式,对优秀学生党员进行绩效的评价。
总的来说,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就像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党组织和群众都能发现优秀学生党员的基本发展情形。同时,优秀学生党员自己也会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用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审视,同时根据发展的阶段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优秀学生党员个人的持续发展。
(三)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与发展
将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和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与发展进行结合,是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另一项重要应用。对于优秀学生党员的选拔和绩效评价均是在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与发展中更应该应用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这将使得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与发展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直接将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三个层次的7个胜任力因子应用到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与发展中,若优秀学生党员完全完成了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任务,将直接在选拔机制和绩效评价中的成绩大放异彩,因为三者之间是直接关联的关系。一个环节的提高将使得其他环节更加顺利,这也使得整个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环节更加流畅和完善。
五、结语
在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与发展体系建构中,要始终坚持三个层级七个方面,在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指导下,确立具体的培训与发展目标以及课程。这是因为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的沟通运作、专业技能、人际关系、自我定位、个人特质、学习与发展、自我实现7个胜任力因子分别考量人的不同能力,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方面设定不同的课程。一部分偏理论推导能力,一部分更加倾向于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在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与发展体系中基于不同的考量。同时由于优秀学生党员胜任力模型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实现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最简单的是外围层,最困难的是核心层。因此,在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与发展体系中,具体发展课程的比重要进行不同的考量,对于困难部分,要分配更多的权重,而对于较为容易实现的方面要进行时间或者成本的缩减。这样能够使得优秀学生党员的培训与发展体系中的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