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省域发展水平比较及启示
2020-07-22张武康任育瑶
任 燕,张武康,任育瑶
(1.西安财经大学 a.期刊管理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b.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c.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2.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言
新时代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全域旅游则成为了旅游管理部门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2016年2月初,国家旅游局(现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加快推进中国旅游业从传统的“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2017年8月4日,国家首批批准了海南、宁夏、陕西、贵州、山东、河北、浙江七个省域整体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陕西位于“一带一路”核心区,正着力构建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旅游枢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无疑对国际文化旅游中心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是新的探索,需要博采众长、扬长补短,因此展开与国内其他创建省区在全域旅游方面的对比,有助于陕西更快更好地发展全域旅游。
从学术研究来看,目前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内容日益多元,包括全域旅游内涵、价值、实施和评价等。其中,做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各地全域旅游的生动实践具有客观度量的重要作用。当前,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差异较大,林明水等人从全域旅游发展的全时空、全产业、全要素、全管理和全支持等方面进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丰晓旭等人从产业域、空间域和管理域三个维度进行国内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试评价[2];刘楝子等人专门探讨全域乡村旅游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炼出包含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政策等影响因素的乡村全域旅游评价模型[3-4]。总体来看,全域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差异化,体现了对全域旅游内涵的不同理解,亟需对指标体系理论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相关理论。同时,伴随全域旅游实践应用的多样性,又有哪些本质的共性因素需要格外引起重视,这也需要进一步理论探究。因此,基于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的需要,本文围绕当前对全域旅游内涵的已有研究,分析提炼相关的指标体系,展开全域旅游评价体系理论研究,基于国内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的数据展开分析,进而为陕西更好地开展全域旅游实践活动提供相关启示和借鉴。
二、理论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理论分析
为了进行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充分理解全域旅游的内涵。这方面学者论述较多,如厉新建等人指出,全域旅游是以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为已任,所有行业和部门共同投入,居民共同参与的,利用旅游目的地所有吸引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体验产品的做法[5]。李金早提出,全域旅游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6]。类似的,还有全域旅游是以构筑和谐旅居社会为目标的旅游主导型区域包容性发展思想与模式[7]。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旅游目的地视角切入,将传统的点、线扩展为区域,即特定区域空间全覆盖的旅游理念。这种从空间思维出发对全域旅游内涵的理解是正确的,但考虑到空间又具有自身的维度,因而全域旅游的内涵应进一步充实和提炼。
空间研究的学者指出,空间即秩序,且具有三重维度的界定,即物质的维度、行为的维度和文化的维度,三者缺一不可[8]。基于社会空间理论,学者指出全域旅游在物质空间上实现了拓展,从“景区”拓展到“全域”;在抽象空间上更加注重社会关联性,包括旅游活动、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和社会影响等;在居民生活空间中,将社会实践中的物质和抽象空间实现了统一[9]。对此,陈斯琪等人构建了一个“三元审视”的空间分析框架,指出全域旅游的社会作用效应可视作是其对于社会空间的营造实践,这种实践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形式与内涵,即缔结纽带、进行规训、产生认同,三种影响效用呈现出递进式的系统性过程,最终凝聚了区域社会,实现了社会治理效果[10]。社会空间思想为解读全域旅游中所蕴含的理论内涵、价值和实践逻辑提供了合理性。进一步地,结合空间三维特性,张士闪指出全域旅游具有“旅游革命”性质,一方面体现在经济共益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文化共享上,即“无处不可游”、尊重地方生活差异性等理念下的文化共享,并且是以经济共益为体、文化共享为魂,最终目的在于将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居民与游客的共同家园[11]。
通过分析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全域旅游内涵的理解,可以得出一个共识,即全域旅游是通过旅游要素的优化和投入,发挥旅游主导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和业态集群化、联动式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全域旅游的研究体现了空间科学的社会转向和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12]。考虑这个转向,在借鉴旅游经济和社会空间理论基础上,本文从三维立体角度对全域旅游的内涵进行新的界定,即全域旅游是具有地域拓展维度、产业融合维度和文化体验维度的有机统一体,旨在通过旅游的引领带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地域层面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层面的旅游主导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文化层面的居民与游客体验旅游地文化,凝聚社会实现共治共享。全域旅游的内涵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全域旅游的内涵
(二)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业的竞争力研究一直是旅游业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当今有更多的目的地和企业进入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大背景下。国外学者的研究考虑了旅游竞争力因素构成,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来衡量和评价。如Martín等人基于虚拟效率DEA模型创建了旅游观光业竞争力综合指数,并展开对全球139个国家的排名分析[13]。Estevão等人研究了葡萄牙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潜在因素,通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旅游资源、供应和旅游目的地管理三种因素,并指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特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核心和基本因素[14]。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旅游活动策划和游客满意度也是构成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等[15]。
国内学者对全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较多,高爱霞等人运用VRIO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FAHP进行分析评价[16]。贾菲等人从旅游发展需求竞争力、供给竞争力、社会环境竞争力、自然环境竞争力及经济环境竞争力等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17]。王光伟等人运用生态位分析评估全域旅游竞争能力,从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和旅游环境三个层级构建指标体系进行评价[18]。而闫翠丽等人从城市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潜力、旅游环境支持等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等[19]。
结合对全域旅游内涵和已有指标体系的研究,并考虑到中国旅游业目前正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本文进行了相关指标提炼和体系构建[20]。具体来说,从地域拓展、产业融合和文化体验三个方面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的评价体系。地域拓展主要考察全域旅游涉及地理空间的协调发展,指标构成主要参考了林明水等人的研究成果[1];产业融合则重在考察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促进,以及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指标构成借鉴了丰晓旭等人的研究[2];文化体验重点考察全域旅游中文化建设及对人们精神愉悦的促进,获得更好的文化体验,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指标构成借鉴了张士闪的研究成果[11]。具体指标体系构成及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全域旅游发展评价指标设置及描述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介绍
由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为了使这些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需要将评价指标予以标准化处理,即无量纲化。为此,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计算,得出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考虑到提取中通常以累计贡献率达到85%为标准进行主成分个数的选取,本文中也采用这一标准。
具体方法及计算过程为:
(1)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rij)m×n,其中:
(3)计算R的特征值:
根据特征方程|R-λI|=0,得到R的特征根,0≤λ1≤λ2≤…≤λn-1≤λn。
(4)计算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5)确定主成分数量并计算主因子得分。主成分数量的选择一般采用累积贡献率来确定,通常特征值λ1,λ2,…,λm累计贡献率大于85%时,其所对应有k个主成分,且k
Fk=ak1C1+ak2C2+…+akxCx
式中,Fk为主因子得分;C1,C2,…,Cx为x个原始变量;ak1,ak2,…,akx为各变量的系数,将C1,C2,…,Cx标准化后,计算出主因子得分。
(6)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计算。在主因子得分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计算相应指标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得分。计算模型为:
Y=b1q1+b2q2+…+bkqk
式中,Y为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相应指标的综合得分;q1,q2,…,qk分别为k个主因子得分;b1,b2,…,bk分别为q1,q2,…,qk在总方差中的贡献率。Y值得分越高,说明该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相应指标的竞争能力就越强,反之亦反。
(二)数据收集
为了确保数据相对准确和可比,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海南、宁夏、陕西、贵州、山东、河北、浙江等省区的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8)》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8)》,部分数据来源于各省区的职能部门官方网站,以及由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具体数据描述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样本数据描述统计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讨论
本文构建的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发展评价目标层由3个准则、18个具体指标组成。为了更准确评判各个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省区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先按照前述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比较,进而在综合三个维度基础上得出全域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比较情况。现将实证分析的结果依次说明如下。
(一)地域拓展方面的比较
首先对地域拓展变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得到样本的KMO检验值为0.504,大于一般认定0.5的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25.689,在自由度(df)为15的条件下显著性概率(sig)为0.041,小于0.05的标准,综合表明统计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而得到公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前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分别为3.164和2.035,其贡献率分别为52.736%和33.913%,累计贡献率为86.649%并且高于85%的基本要求,完全可以充分反映各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地域拓展方面的发展差异,所以选取前两个公因子作为主成分。进而对因子提取结果进行旋转,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由表3中指标B1相应公因子值可知,公因子1在森林覆盖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第三产业占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3个原始变量上具有高载荷,综合考虑,可将该因子命名为“生态发展因子”;公因子2在当年人均造林面积、城镇化率、职校毕业生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等3个原始变量上具有高载荷,综合考虑,可将该因子命名为“人才支持因子”。进一步用回归法得到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参照表4中指标B1相应公因子系数值可以建立各公因子得分模型,基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一步可计算得到各个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地域拓展方面公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
表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表5 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地域拓展方面的比较
将表5中各个公因子进行对比,首先从生态发展因子来看,海南领先排名第一位,随后依次是浙江、贵州、陕西、河北、宁夏和山东;其次从人才支持因子来看,贵州排名第一位,随后是陕西、宁夏、河北、山东、海南和浙江。进而考察地域拓展维度综合得分情况,按数字大小排名依次是贵州、海南、陕西、浙江、宁夏、河北和山东。从与其他省区的发展情况对比来看,陕西综合排名第三,生态发展指标居于中位,而人才支持优势较好,在全域旅游创建示范省区中综合排名中等偏上。
(二)产业融合方面的比较
首先对产业融合变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得到样本的KMO检验值为0.647,大于一般认定0.5的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27.299,在自由度(df)为15的条件下显著性概率(sig)为0.026,小于0.05的标准,综合表明统计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而得到公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前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分别为3.994和1.128,其贡献率分别为66.564%和18.798%,累计贡献率为85.362%并且高于85%的基本要求,完全可以反映各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产业融合方面的差异,所以选取前两个公因子作为主成分。进而对因子提取结果进行旋转,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指标B2相应公因子值可知,公因子1在旅客周转量、旅游投入产出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路网密度、人均旅游收入等5个原始变量上具有高载荷,综合考虑,可将该因子命名为“旅游绩效因子”;公因子2在第三产业综合能源终端消费占比这个原始变量上具有高载荷,综合考虑,可将该因子命名为“产业活跃因子”。进一步用回归法得到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参照表4中指标B2相应公因子系数值,可以建立各公因子得分模型,基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一步可计算得到各个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产业融合方面公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如表6所示。
表6 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产业融合方面的比较
将表6中各个公因子进行对比,从旅游绩效因子方面来看,山东排名第一位,随后依次是浙江、河北、陕西、海南、贵州和宁夏;从产业活跃因子来看,贵州高居第一位,随后是海南、山东、河北、宁夏、陕西和浙江。进而考察产业融合综合得分情况,按数字大小排名依次是山东、浙江、贵州、河北、海南、陕西和宁夏。从与其他省区的发展情况对比来看,陕西该项综合排名第六,表现为旅游绩效居中,但产业活跃因子表现排名靠后,综合起来导致陕西产业融合指标在全域旅游创建示范省区处于中后地位。
(三)文化体验方面的比较
首先对文化体验变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得到样本的KMO检验值为0.610,大于一般认定0.5的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28.207,在自由度(df)为15的条件下显著性概率(sig)为0.020,小于0.05的标准,综合表明统计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而得到公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前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分别为3.873和1.412,其贡献率分别为64.552%和23.527%,累计贡献率为88.079%并且高于85%的基本要求,完全可以充分反映各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文化体验方面的发展差异,所以选取前两个公因子作为主成分。进而对因子提取结果进行旋转,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指标B3相应公因子值可知,公因子1在人均邮电业务量、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图书外借册数等4个原始变量上具有高载荷,综合考虑,可将该因子命名为“文化创新因子”;公因子2在人均一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等两个原始变量上具有高载荷,综合考虑,可将该因子命名为“文化保障因子”。参照表4中指标B3相应公因子系数值可以建立各公因子得分模型,基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一步可计算得到各个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文化体验方面各公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如表7所示。
表7 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文化体验方面的比较
将表7中各个公因子进行对比,首先文化创新因子方面,浙江高居第一位,随后依次是宁夏、海南、山东、陕西、贵州和河北;其次从文化保障因子来看,山东位于第一位,随后是河北、陕西、浙江、海南、宁夏和贵州。进而考察文化体验综合得分情况,按数字大小排名依次是浙江、山东、宁夏、陕西、河北、海南和贵州。从陕西的发展情况与其他省区对比来看,该项综合排名第四,表现在文化创新方面位居中后,而文化保障排名位居中上,综合起来导致陕西文化体验指标在全域旅游创建示范省区处于中等地位。
(四)全域旅游总体发展比较及对陕西的启示
在以上全域旅游已有三个维度因子得分的基础上,考虑全域旅游每个维度均需要加以重视和均衡发展,进一步将三维度分值加以综合,得出各个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总体发展方面的最终比较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在总体发展方面的比较
根据全域旅游总体发展的综合得分,按数字大小排名依次是浙江、贵州、海南、山东、陕西、河北、宁夏。从浙江全域旅游发展来看,文化体验排名大幅领先,同时产业融合和地域拓展也相应保持前列,整体提升了其发展的实力。为了更直观地反映中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省区在地域拓展、产业融合、文化体验以及总体发展方面的水平比较,绘制了雷达图,从中可以看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各省区优劣势的对比,以及对陕西发展的相应启示,具体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当前各省区在全域旅游创建过程中各有特色和优势,如地域拓展方面贵州领先,着力走出一条大众旅游时代以山地为特色,以高效旅游、绿色旅游、满意旅游为特征的山地全域旅游发展新路;产业融合方面山东排名第一,其提出了“旅游+”演绎产业融合之美,使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积极融合,对山东的消费和投资的拉动效应十分显著;文化体验方面浙江高居榜首,其对旅游中文化体验的重视和开发,与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提出的以“诗画浙江”为目标,打造中国最具旅游目的地和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理念是吻合的。同时,浙江省在地域拓展和产业融合方面也排名靠前,所以从综合发展来看,浙江位于七个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首位。浙江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五,城乡差距小,经济开放度高,道路交通便利,基础服务设施完备,市场化运作水平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紧密,旅游产品服务种类多,结构优化,文化创新十分活跃,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业已成为推动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1]。
图2 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省区发展情况对比
对标浙江全域旅游的发展,对陕西有较大启示。单从2017年人均旅游收入指标来看,陕西为12 552.80元,浙江为16 479.88元,陕西是浙江的75%,差距相对较大,全域旅游发展任重道远。陕西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紧盯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和“一带一路”旅游核心区的建设目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创建,初步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创建推进模式,全域旅游取得较大成绩,但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文中全域旅游的要求和指标得分来看,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产业活跃和文化创新等方面较为落后。
生态文明环境优美,无论是对所在地居民或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都是最真切的吸引力,构成了全域旅游的关键要素之一[22]。对此宋敏等人指出,陕西应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悠久璀璨的人文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提档升级精品景区,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23]。陕西是旅游大省,但不是旅游强省,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活跃度方面还较落后,夜游经济应成为陕西旅游新的增长点和新亮点。许万林等人建议,陕西要以“旅游+”的形式实现旅游业发展质的突破,不能再单一局限于打造旅游产品,不仅要发展旅游产业,而且还要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文化和旅游与工业、商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24]。从文化资源来看,陕西历史文化深厚,秦汉唐历史悠久,有世界遗产、革命圣地等宝贵遗产,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用之不竭的产业资源,值得进一步做优做强[25]。但是,陕西文化创新较为落后,文创产品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因而挖掘、开发、保护、传承和创新地区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是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旅游经济和社会空间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个三维度的全域旅游内涵,即全域旅游包含地域拓展、产业融合和文化体验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18个具体指标的全域旅游发展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比分析了中国首批设立的海南、宁夏、陕西、贵州、山东、河北、浙江等7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省区发展情况。实证结果发现,浙江在文化体验及综合发展方面均处于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省区首位,山东在产业融合方面处于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省区首位,贵州在地域拓展方面处于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省区首位。综合发展排名中浙江居首位,随后依次是贵州、海南、山东、陕西、河北、宁夏。从陕西发展具体情况来看,主要差距在于产业融合和文化体验较为落后。
参考《陕西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提出2025年陕西要基本建成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旅游枢纽,完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创建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通过与其他全域旅游示范省区的对比,特别是与浙江的对比,陕西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旅游地域的拓展和提升。陕西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更加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游客,使“人文陕西、山水秦岭”品牌形象力的认可度不断提高。陕西应加强绿、蓝、紫“三色廊道”建设,优化网络布局;做好西安等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建设省内特色旅游体验区,构筑陕西全域旅游点线面新空间结构[26]。因此,在绿色生态旅游理念引导下,应结合陕西地域特色,实现关中、陕南、陕北等不同地区全域旅游协同推进,为陕西全域旅游的有机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旅游经济价值链的延伸。在此过程中,要遵循已有产业发展规律和结构关系,有效利用并增强地方已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支持一批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将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机融合起来,并不断优化和提升,促进相关产业链条的拉长和产业升级增值。深入推进旅游产品的结构性改革,设计观光、度假、体验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组合,提升旅游产业的活跃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旅游需求。
三是创新文化资源宣传推广,提升全域旅游的国际国内吸引力。陕西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需要不断创新、活化和价值体现,应继续组织策划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西安)世界文化旅游大会等活动,同时鼓励各地区围绕自身的特色文化,进行差异化营销宣传推广,进行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位一体”的全民营销,提升陕西文化旅游在全球的影响力。